“長三角”:打造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

中華建設網訊 日前,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印發《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以一體化發展為重點,在精準補齊發展短板基礎上,加快構建長三角地區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一體銜接的都市圈通勤交通網,以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等為骨幹,打造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

“長三角”:打造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

《規劃》從規劃基礎、總體要求、以軌道交通為骨幹構建一體化設施網絡、建設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推進交通運輸服務一體化、協同共建現代化智能交通系統、推動交通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構建一體化協同體制機制、保障措施、環境影響評價等十個方面,就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作出規劃。

《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

到2025年,以一體化發展為重點,在精準補齊發展短板基礎上,加快構建長三角地區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一體化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總體形成,對外運輸大通道、城際交通主骨架、都市圈通勤網高效聯通,基本建成“軌道上的長三角”,鐵路密度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省際公路通達能力進一步提升,高速公路密度達到500公里/萬平方公里,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全球競爭能力顯著增強。

一體化運輸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中心城市之間享受1-1.5小時客運服務,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都市圈內享受1小時公交化通勤客運服務,傳統公共交通、城際客運與個性化、定製化客運服務有效銜接,運輸結構持續優化,鐵路和水路貨運量年均增長率不低於5%,現代化多式聯運與城鄉物流配送效率明顯提升。

一體化發展機制更加完善,三省一市協同共建機制更加健全,政策、標準等充分對接,城際軌道交通一體化運營管理機制取得突破,民航、港口一體化協同發展取得更大進展,運輸市場一體化運行更為有效,形成交通一體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 “長三角樣板”。

“長三角”:打造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

智能綠色安全發展水平大幅提高,大城市中心城區綠色出行分擔率超過65%,交通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信息服務基本實現共享共用,交通環境汙染和排放聯防聯治取得積極成效,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

到2035年,以更高質量發展為重點,全面建成供需能力精準匹配、服務品質國際一流、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的長三角地區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形成與國土空間開發、產業佈局優化、人口要素流動、生態環境保護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以上海為龍頭的國際門戶樞紐影響力輻射全球,以智能綠色為導向的交通科技創新水平領先世界,運輸規則、標準規範、一體化機制引領國際。

《規劃》要求,以軌道交通為骨幹構建一體化設施網絡。

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公路網絡為基礎,水運、民航為支撐,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等為主要節點,構建對外高效聯通、內部有機銜接的多層次綜合交通網絡。

第一層,打造多向立體、內聯外通的大能力快速運輸通道,統籌優化幹線鐵路、高速公路、長江黃金水道等內河航道、港口、機場佈局,實現與國際、國內其他經濟板塊高效聯通。

第二層,構建快捷高效的城際交通網,依託快速運輸通道,以城際鐵路、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等為重點,實現區域內部城際快速直連。

第三層,建設一體銜接的都市圈通勤交通網,圍繞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都市圈,以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等為骨幹,打造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

《規劃》要求,要求打造城際交通網。要依託多向立體、內聯外通的運輸主通道,以上海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寧波為中心,強化滬寧合、滬杭、合杭甬、寧杭、滬甬、合安、寧蕪安、甬舟等城際運輸通道功能。加快高速鐵路連接線、城際鐵路建設,利用幹線鐵路富餘運力開行城際列車,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城際交通網,實現中心城市間1-1.5小時快速聯通。優化高速公路網絡層次結構,加快省際高速公路建設,實施打通省際高速公路待貫通路段專項行動,逐步實現相鄰城市間高速公路直連。有序推進支線航道建設。集約節約利用通道、線位等資源,統籌推進鐵路、公路、城市交通等合併過江、跨海。

“長三角”:打造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

據瞭解,城際交通網絡重點工程新增項目中,共有11個項目處於規劃建設期,3個項目處於規劃研究期,1個項目處於研究論證期。

要構建都市圈通勤交通網。統一規劃建設都市圈交通基礎設施,加強中心城市與都市圈內其他城市的城際和市域(郊)鐵路、道路交通、毗鄰地區公交線路對接,加快構建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都市圈1小時通勤網,完善崑山、嘉善等臨滬地區一體化軌道交通系統。編制《長三角地區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規劃》,統籌研究都市圈範圍內城際鐵路建設,鼓勵建設中心城區連接周邊城鎮的市域(郊)鐵路,研究選擇合理制式與周邊毗鄰地區銜接,充分利用既有幹線鐵路、城際鐵路開行市域(郊)列車,有序推進中心城區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提升軌道交通服務重要旅遊景區的能力,研究規劃水鄉旅遊線、黃山旅遊T1線等項目。強化幹線公路與城市道路有效銜接,因地制宜推進公共交通專用道建設和潮汐車道佈設。加強靜態交通能力建設和設施管理,分類優化城市中心區、樞紐周邊12區域、旅遊景區等重點區域停車設施佈局。加強城市道路環線、聯絡線等建設,推進幹線公路過境段、出入口路段升級改造,在城鎮密集地區實施普通國省幹線提質工程,提高部分路段建設標準,推進繁忙路段擴建、改線或立交改造。

據瞭解,都市圈通勤交通網重點工程規劃建設項目中,包含7個城際鐵路工程、12個市域(郊)鐵路工程。

《規劃》要求,推動重大項目實施。積極推進交通強國建設試點,按照急需先建、穩慎推進原則,在切實防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和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有序啟動實施一批交通重點建設項目。要探索優化項目前期工作流程,深化重大項目方案研究,與國土空間規劃等同步對接,用好跨省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機制,保障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用地和用海需求。

《規劃》指出,規劃實施不可避免會對環境產生影響,主要體現在資源佔用、生態影響和汙染排放三個方面。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消耗一定的土地和水資源,並可能對局部地區資源承載力產生影響。各交通基礎設施運營產生的廢氣、汙水、噪聲和固體垃圾等汙染物,如未得到妥善處理,會對周邊大氣、水等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通過嚴格落實規劃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節能環保和風險防控能力,規劃實施產生的不利環境影響總體可控。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