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高力士,不用等到楊貴妃,玄宗就已荒唐

縱觀玄宗一生有兩個倫理錯誤,一個是強佔兒媳楊玉環,另一個就是一日殺三子。尤其是在楊貴妃出現以後,玄宗可謂是荒廢了朝政。

很多人把玄宗後期的荒廢朝政都歸結到了沉迷於與楊貴妃玩樂之中,但其實這個鍋楊貴妃背得是真冤,早在一日殺三子的時候,玄宗就差點鑄成大錯,幸得宦官高力士相勸。

若不是高力士,不用等到楊貴妃,玄宗就已荒唐

為何玄宗一日殺三子?

俗話說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是玄宗為什麼會一次性就把三個兒子都給殺了呢?這個事情要從太子說起。

玄宗的王皇后沒有兒子,所以嫡子根本沒有得考慮,那就只能考慮長子了,但是玄宗的長子小時候又因為打獵受了傷毀容了,有損國家形象也不太適合當太子,那麼就考慮老二了,老二李瑛不僅排行靠前,而且母親趙麗妃呢,在開元初年也是得寵的時候,所以就順理成章了當了太子。

到了開元十四年,趙麗妃去世了,而當時得寵的是武惠妃(武則天的侄女),玄宗提出要立武惠妃為後,加上武惠妃的兒子李瑁的存在,李瑛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

所幸,朝臣是理智的,大臣說:太子已立,武惠妃又有兒子,如果讓她當皇后,難道太子也要跟著換嗎?當時玄宗還比較明智,想想政治成本太大,終於放棄了這個想法。

武惠妃會死心嗎?並不。

若不是高力士,不用等到楊貴妃,玄宗就已荒唐

彼時李瑛經常和兩個弟弟(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混在一起,他們哥三個的經歷類似:母親曾得寵,因武惠妃而失寵。母親同病相憐,孩子自然就走得近一些,三個人所謂的不滿,也就是不滿意父親對自己的母親太薄情。

武惠妃逮到了機會,向玄宗灌迷湯,說李瑛勾結兩個王爺,汙衊武惠妃奪了她們母親的寵愛,要害死武惠妃和李瑁母子,並且說了很多玄宗的壞話。

這話讓玄宗聽了是勃然大怒,為什麼呢?一來武惠妃得寵;二來李瑁之前,玄宗和武惠妃所出的三個孩子盡皆夭折,這前因後果不僅讓人想入非非;三來,太子和帝王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太子是未來的接班人也是對皇位有最大的威脅的人。

第二天玄宗就提出太子和兩個兄弟結黨,擅自議論皇帝,應該廢掉。但是張九齡和武惠妃幫了李瑛一把。

在朝上,張九齡用各種歷史典故勸諫玄宗,但所言所語皆指向武惠妃搬弄是非,玄宗大為不喜,但廢太子是一件大事,沒有宰相的認可輕易不能行事,本來事情按這樣發展,李瑛被廢也就是必然事件,可是武惠妃太心急了,作了自己一把。

在退朝後,武惠妃命人去賄賂張九齡,奈何張九齡這個人十分有原則,把武惠妃的使者給罵走了,隨即就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彙報給玄宗。

玄宗一聽,一下子清醒了,明白這是武惠妃的把戲,更重要的是玄宗非常忌諱後宮與外庭官員勾結,他太清楚了這種配合的威力了。李瑛,又再次度過一次危機,但下一次風波的到來,就是他身死的時候。

若不是高力士,不用等到楊貴妃,玄宗就已荒唐

開元二十四年底,張九齡被罷相了,就在張九齡離開京城的第二天,玄宗再次召集宰相商議罷戳太子的事情,這次是為什麼呢?

史書有兩種不同的記載:

第一種記載出自《舊唐書》和《資治通鑑》,說武惠妃的女婿楊洄又在唐玄宗面前打小報告了,說太子李瑛和他的兩個弟弟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一起圖謀不軌,唐玄宗這才再次發威,舊事重提。

另一種說法就是《新唐書》的記載了,說太子李瑛誤入了武惠妃的圈套。什麼圈套?《新唐書》記載,在前一天武惠妃派人向太子兄弟傳旨說內宮有盜匪,要求太子立即領兵護駕。李瑛三哥們就急匆匆帶著衛隊進宮去了,然而武惠妃卻在此時大喊太子謀反,於是玄宗就把三個兒子抓了起來。

兩種記載哪種可信度高呢?個人認為是前者。因為李瑛作為太子,要領兵進內宮平盜不需要聯結兩個兄弟;其次,前面武惠妃已經汙衊過他們三一次,武惠妃的傳旨他們不會不加以防範;再者,武惠妃可以說是他們的仇人,救駕遲一點武惠妃的危險就多一點,對他們就更有利,裝模作樣地走走程序再去救人不是更好嗎?

相反,三兄弟因常聚首而被老爹教訓,而後叛逆起來,再次噴自己老爹一番,這是完全有可能的,被有人之人稍一捏造,就成了謀反。

不論如何,這次沒有人保他們三個了,宰相李林甫還是武惠妃的人,只是說了一句:“這是陛下的家事,我們當大臣的不宜過問,您就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吧”

一看宰相沒有意見,唐玄宗的決心也就定了。李林甫不是說這是家事嗎?那就按家法處理吧,不用在朝廷裡宣佈了。他直接派了一個宦官到宮裡宣制,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都廢為庶人。廢黜的皇后通常沒有好結果,倒臺的太子也一樣。

十五天之後,太子李瑛及其兄弟三個人被賜死在長安城東的驛站裡。一日之內殺三子,這可是唐玄宗當皇帝以來最大的冤案。李瑛當太子已經二十多年了,從來沒出過什麼大錯,李瑤和李琚更是以博學多識著稱,三個人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死了,好多人都替他們惋惜,覺得唐玄宗心太狠了。

若不是高力士,不用等到楊貴妃,玄宗就已荒唐

再立太子--玄宗的自坑

太子李瑛死了,太子之位始終得有人頂上,那麼要立誰呢?被愛情矇蔽雙眼的玄宗心裡是傾向於武惠妃的兒子李瑁的。

為什麼說玄宗被愛情矇蔽雙眼?前面提及,在李瑛第二次差點被廢的時候,張九齡就讓玄宗明白了武惠妃與外庭勾結,耍政治手段,但是玄宗卻依然寵愛武惠妃。

但是在這之前的王皇后,因為厭勝之術的一句咒語“佩此有子,當如則天皇后”就被打入冷宮鬱郁而死。而更為重要的是,武惠妃死了。

在李瑛三人被處死之後,武惠妃就出現了幻覺,整天覺得兄弟三人冤魂不散纏著她要報仇索命,請醫問藥、跳大神都沒用,開元二十五年年底,武惠妃一命嗚呼了。而此時玄宗更明白自己三個兒子,是被武惠妃給害死的,卻仍追封武惠妃為“貞順皇后”。

如此區別對待,除了被愛情矇蔽之外,真的想不出第二個結論來。而立太子的事情,刻不容緩,不立李瑁又立誰?這時高力士起作用了。

高力士趁機進諫道:“這件事情不用那麼費心,推長而立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於是乎,玄宗就立了三兒子忠王李璵,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李亨為太子。

若不是高力士,不用等到楊貴妃,玄宗就已荒唐

倘若立了李瑁為太子,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其一、鼓勵子嗣們以靠陰謀詭計爭位子,這就與嫡長子繼位的傳統所違背,也增加了子嗣們的相互仇視。玄宗本人非常重視兄弟情誼,又怎麼會推崇這樣的做法?

其二、李瑁是個巨嬰。因為從小在玄宗的大哥寧王家裡寄養直到7歲,寧王夫婦並不管管他,整天順著他,也就是溺愛,導致成年後的李瑁一無所長。

其三、李林甫會得到極大的勢力增長。宰相李林甫一直是李瑁的擁護者,一旦李瑁當上太子,和李林甫勾結,就可能威脅玄宗的皇位。大唐再一次可能面對政變。至於政變的危害,自然不用多加描述。更重要的是,一個無能的皇帝,最終只會是一個有野心的權相的傀儡,大唐江山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