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路上迷茫时,不妨看看这本书

时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问题“坚持写作两年了,粉丝和阅读量都很少,还要坚持吗?”我认为,此时提问者需要的不只是励志故事和写作方法,更需要理清写作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了什么而写作?

日本人气专栏作家田中泰延认为“你的文章,第一个要取悦的人应该是你自己。”他的第一部著作《写你想读的文章》,结合自己的“佛系”写作经历,帮助我们放下写作的包袱,淡然面对阅读量与评价,在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精神内核和风格的过程中,享受写作的快乐。

写作路上迷茫时,不妨看看这本书

田中泰延从早稻田大学第二文学部毕业后,进入电通公司,从事广告策划和文案工作长达24年,2016年辞职,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开始写作,活跃在网络上。在“街角的创意”网站连载的影评,“田中泰延的娱乐新党”“泰延杂记”成为阅读量达500万的人气专栏。

从15个字的广告文案到每篇平均7000~8000字的影评,因为“觉得有意思,自己想读这样的内容”而写,田中泰延收获了远超预期的人气与关注。尽管如此,在序章中,他说,为了爆款、名气和成功而写作,是一开始就选错了出发点,结果注定会失败。

写作是用来排解孤独的方式

互联网时代,写作者把文章发布到网上,很快就能看到反馈:热度如何,是批评还是赞扬等等。这对于写作者的定力带来很大考验。得到肯定和关注时希望有更多,反之就会自我怀疑和气馁。“还要不要写下去”常常是没有赢得预期的“收获”时的反应。

叶圣陶在《文心》中说,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同样,田中在写作的原因中写道: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独自出生,独自离世,有一些东西只能在孤独中才能了解。通过阅读和写作,将自己的感触诉诸笔端,并经由此与他人邂逅和对话。学习、领悟和表达让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到幸福和快乐。

写作之所以成为累赘,其实是你附加了太多额外的期待。淡定面对外界的冷热褒贬的秘诀是“坚持写让自己读了后感到喜悦的文章”。

独一无二的内涵从哪里来

经历不同,对同一件事同样的景,感受与联想不同,这些差异成就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风格与内容。

书中第二章关于写什么里,作者着重介绍了随笔这种文体,并将随笔定义为:在事象和意象交织之处产生的文章。

事象,就是我们耳闻目睹以及所了解的事情,包括世上的一切事、物、人。当我们与事象接触,心灵为之触动,产生想要把所见所想记录下来的念头,此之谓“意象”。

随笔虽然最终落脚于描述内心感受,但单纯描写内心世界是无趣的,须通过描写足够的事象来支撑。

比如写影评时,一味侧重事象,会陷入只复述影片剧情的状态;一味侧重事象,只表达自己的感想,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写作路上迷茫时,不妨看看这本书

写作的方法

按自己的喜好写出优质的文章,离不开第一手资料的收集。田中泰延说,如果把文章比作大树,第一手资料就是树根。写手的思考仅占整篇文章的1%,而为了表达不足1%的思考,写手需要用剩下99%以上的信息来支撑。

书的第三章,他以自己受滋贺县委托,写关于石田三成的专栏为例,讲述了调查的方法。从接受委托到交稿,他花了两周时间,先用两天在网上简单搜索了一下相关资料,其余全花在寻找第一手资料上,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在定稿的结尾,他列出了查阅过的十九本参考书。亲自追本溯源搞清楚一些事实,为写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文章打下坚实基础。

仅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找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每次都购买相关书刊也不现实,作者说,做调查的诀窍是“利用图书馆”。

“爬格子”一点儿都不轻松,辛苦中的乐趣来自于喜欢所要写的东西:要么是查找资料过程中发现“我喜欢这一点”,要么觉得喜欢而去搜集更多资料。将情感融入文章,才是写作的意义。

写作路上迷茫时,不妨看看这本书

作者从事广告业二十余年,将“决定成败的不是说什么,而是谁来说”的现象打趣为“罗马帝国1480年的历史在炸猪排套餐面前一败涂地。”普通人关于罗马帝国1480年的历史的深度长文发在网上,可能浏览量不过几十,最多几千而已。假如宇多田光发了一篇关于炸猪排套餐如何好吃的文章,会有几百万人争相阅读、评论。

无论是出名、挣钱,都有许多其它选择,写作并非最好的。人生五味杂陈,写作成为我们情绪的出口和内省的方式,经由它,我们得以与自己平和相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