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摘要

公元1083年,農曆十一月初五。三十五歲的宋神宗趙頊服大裘、被袞冕,從殿中監手中接過一支尖頂的條狀玉器進入了圜丘土壇。之後他伴隨著宮樂的反覆奏響和暫停,不斷重複著執玉匍匐、搢(插入腰間)玉上香的儀禮。這是中國曆代王朝最為重大的吉禮——祀昊天上帝,配享此次大禮的是宋王朝的開創者:太祖趙匡胤。而在這個吉禮中,被神宗皇帝用來向上天和祖宗表達敬意的禮器就是那支尖頂的條狀玉器,也就是中國古代玉器中著名的“六器”之一:玉圭。

第三編 第四章、遠古的遺緒:玉圭與玉璋

  • 第一節、說圭

一、王者之圭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宋神宗趙頊像

《周禮·春官·典瑞》:“王搢大圭,執鎮圭”。周禮規定於冬至日祀昊天上帝,很明顯,1083年的冬至必是十一月初五日,看來宋神宗從日期到裝束都在恪守著“禮”的規定。根據《周禮·考工記》的說法:“大圭三尺”。周代一尺是多少已經不可考了,不過鑑於《周禮》多半出自西漢,用漢尺來換算大約也錯不到哪裡去。漢代一尺等於23.1釐米,那麼大圭就長達69.3釐米,一根近70釐米的大石頭條子插在腰裡,真是又累贅又沉重,我們真的很難想象,古代帝王如果不是大個胖子怎麼受的了。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宋·聶崇義《三禮圖》繪皮弁圖

周禮規定王視朝服皮弁,則皮弁為王最常穿著的禮服,也必是最常與鎮圭組合的禮服。此圖中,王所執之長條物微有尖頂,即鎮圭。因為漢代以後的玉圭已經基本為尖頂,身為宋人的聶崇義自然認為鎮圭應該是這個樣子。

說起來玉璧是最高等級的玉禮器,但在玉圭的面前,玉璧還是要尊稱一句“前輩”的。雖然它出現的要比玉璧晚,到夏代正式的玉圭才出現,但它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是凌駕於玉璧之上的。而玉圭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它的前身赫赫有名,來頭極大,玉圭也算得上血統高貴。玉圭是用兩手來執的長條形器物,執的方式類似於後世的笏板,早期的玉圭為圓弧頂或平頂,戰國以後才逐步統一成尖頂的式樣。根據《古玉圖考》圖錄,鎮圭是倒梯形下端帶孔的長條形玉器。對於收藏和研究古玉的人來說,這個形制應該是十分熟悉的:這幾乎就是普遍存在於各史前文化中的玉斧的加長版。這樣,作為天子表徵的鎮圭,其歷史源流就躍然而出。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夏代玉圭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安陽婦好墓出土商代玉圭

玉斧,或者說是玉製的斧形器,它們在中國各個新石器時期文化中是常見之物。它們或許叫做玉斧、或許叫做玉鉞、或許叫做玉錛、或許叫做玉戚,或者叫玉鏟。其實都差不多,起源都是石斧,也就是石器時代最重要的兵器。在上一編裡,我們曾經順帶介紹過一件國寶級的文物——鸛魚石斧圖彩陶缸,那上面就繪著一柄石斧。根據此陶罐為巫王甕棺的判斷,則石斧就象徵了巫王的武力。石斧尚且如此,更不用說玉斧們了。我們知道,史前文化中很多玉器都是從石器中昇華而來,當它們脫離石器的行列時,就摒棄了石器的實用功能,成為了純粹的地位象徵。當玉製的斧形器離開石斧之屬後,它就升格成了原始王權的象徵。“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祭祀與征伐是一個部族最大的兩件事,其權柄皆操於巫王。象玉琮這種從環鐲而來的玉器,最後成為神器代表了巫王的神權;而象玉斧(形器)這種從戰斧而來的玉器,最後就成了巫王的權杖代表了他的王權。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龍山文化玉鉞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金沙文化玉錛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齊家文化玉鏟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上海青浦福泉山七四號墓出土良渚文化玉鉞

這些玉製的斧形器通常出土於各文化最高等級的墓葬坑中,比如良渚文化:良渚文化裡的玉製斧形器被稱為玉鉞,良渚中期和晚期的玉鉞體型特別扁薄規整,兩面均經高精度拋光,刃緣未曾開鋒,也沒有任何使用痕跡。這就說明,最晚從良渚中期開始,玉鉞就脫離石斧,不再具備兵器的實際功能而成為一種象徵物;在已發掘的良渚墓葬中,出琮和三叉形器的墓葬必定伴出玉鉞,玉琮與玉鉞的共存度達到了100%。在與玉鉞伴出的玉琮上全部帶有良渚神徽,我們上一節介紹過那就必然是良渚人的神器;同時,玉鉞僅見於以玉器為主要隨葬品的良渚大墓,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出有玉鉞和玉琮的大墓即為巫王之墓。玉琮象徵神權而玉鉞象徵王權。另外,它們通常放置於墓主的胸前,如果玉鉞綁縛之木棍沒有朽爛依然存在的話,大概它就應該是應該執於墓主手中的,因此可以肯定它是巫王的權杖,象徵著巫王的世俗之權即專“戎事”之權。所以,從鎮圭形似玉斧形器加長版來看,玉斧形器的權杖基因在部族發展成國家後沿革了下來,加長後演化成玉圭,繼續著它王者權柄象徵物的身份。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第一圖是龍山文化玉斧;中間是《古玉圖考》所錄的鎮圭之圖;第三圖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商代玉圭。兩件實物往圖錄兩側一擺,之間的淵源不言而喻。有趣的是那一道孔,玉斧是兵器孔是用來捆紮木棒的,鎮圭只是用手來執的要孔做什麼用呢,穿繩掛在腰間嗎?那顯然不可能,鎮圭畢竟不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大哥大手機,帝王們不會膚淺到把信物掛在腰上來顯示威儀的。這個孔之所以保留下來,參閱《儀禮》就能找到答案:聘禮中作為信物的玉圭是要“垂繅以受命”的,那些表示受命的彩色絲線當然要給它們留一個孔洞來系紮了,原來此孔的功用就代表了玉斧進化成玉圭是“禮”的要求。


二、興盛的圭族

玉圭是玉禮器裡的主力,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六器也是六瑞。“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這段話已經反覆在本書中出現,從王到伯,手中執了不同級別的四種玉圭。這四種圭都什麼樣子呢或者說是用什麼做標準來區分的這四種圭呢?又要到《周禮》裡面去找答案了。誰知道,這一找竟然找出了遠不止四種玉圭,《冬官·考工記》:“鎮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天子服之;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祼圭尺有二寸,有瓚,以祀廟;琬圭九寸而繅,以象德;琰圭九寸,判規,以除慝,以易行;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穀圭七寸,天子以聘女”。

好複雜!有關玉圭的紀錄是《考工記》裡玉部分之最,這也證明了玉圭確實是玉禮器裡最悠久、地位最獨特的一種。在這一堆的玉圭裡,很明顯作為六瑞的四種圭是用尺寸來區分的,就是說它們長得應該一樣,其實就是不同型號的鎮圭,也就是不同大小的升級版玉斧。剩下的那些玉圭除大圭外我們還沒有介紹過,它們是:

土圭:就是一種丈量土地的工具,和表示身份高低的前述大圭、鎮圭等相似,與如今的尺用相似。

祼圭:實際是用圭作柄的酒器,宋人聶崇義《新定三禮圖》,把古籍所謂的“圭瓚”繪成圖,圖中的器柄就是圭,器似為金屬器皿。

琬圭:是一種上端圓首的圭。之所以有這種圭,是與其用於“治德”、“結好”相聯繫的。可見琬圭與剡圭以圭首無鋒芒和有鋒芒相別,是古人以形取義的產物。

琰圭:即是圭首端削尖或作尖鋒解的圭: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漢青玉圭璧

圭璧:《新定三禮圖》所繪圭璧圖,一端為一尖首圭形,一端為一圓璧,傳世品中曾發現多例圭璧。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江西朱佑檳墓出土明代玉圭

從漢代以後,皇帝祭天、祭地、祭祖宗以及祭各路神祇,手裡執的都是這樣的玉圭了,它的形狀幾乎就是傳統戲劇裡的令箭。從趙頊祀昊天上帝的儀禮分析,至少在祭祀時做皇帝並不是一個舒服的差事,光是這個尖頂在不停地搢圭動作中,就足以讓皇帝的腰部硌得難受。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做皇帝就會有做皇帝的代價,這個道理我們從玉圭的尖頂上就可以領略一二。

穀圭:制圭時模擬禾苗高低不同而名。以出土和傳世的圭看,唐以後的圭中確有飾谷紋者,唐以前雖未見,但不能排除其存在的可能。


三、青圭禮東方

玉圭的家族雖然龐大、雜駁,但真正著名的,還是見於歷代各種祭禮上的那幾種。首當其衝的當然就是名氣最大的那個“以禮東方”的青圭。這其實牽涉到周禮裡面的兩個相互關聯的概念:一個是“兆五帝於四郊”;一個是“五時迎氣”。對於這兩個概念的闡述,《周禮》本身較為晦澀,不大符合我們現代人的邏輯習慣。倒是《通典》裡解釋的較易為我們理解,大概是《通典》編纂於唐代,比之漢代離我們近了一千來年的緣故。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河北滿城出土漢代玉圭

《通典·吉禮一》如此記載:

首先是迎五時氣與祭五方帝:“又王者必五時迎氣者,以示人奉承天道,從時訓人之義。故月令於四立日及季夏土德王日,各迎其王氣之神於其郊。其配祭以五人帝:春以太皞,夏以炎帝,季夏以黃帝,秋以少昊,冬以顓頊”。

其後是介紹祭壇所在地:“其壇位,各於當方之郊,去國五十里內曰近郊,為兆位,於中築方壇,亦名曰太壇,而祭之”。

最後,玉禮器出場:“禮神之玉,按大宗伯雲:‘青珪禮東方,赤璋禮南方,黃琮禮地則中央也,白琥禮西方,玄璜禮北方’。牲用犢,及幣各隨玉色”。

這是一個典型的“五行”系統!它的邏輯關係是這樣的:在離周代都城五十里的東、西、南、北四郊要各立一個祭壇,這是個什麼壇呢?叫做太壇或者方壇,方壇就是某一方向主神之壇。這四個方面的主神是幹什麼的呢?是主王氣的,而這個王氣是隨四時變化而轉化的,因此這四個方位實際代表的是春、夏、秋、冬,東方代表春、南方代表夏、西方代表秋、北方代表冬。

且慢!到目前為止我們說的都沒有“五”全是“四”啊。是的,其實到目前為止我們說的都是《禮記·月令》裡的說法,而上面引的《通典》裡的則是《周禮》的說法。到了《周禮》的體系裡,一切都變成“五”了:四時中加了一個所謂的“季夏土德王日”,生生變成了一個與自然作對的“五時”;與之相對應的方向裡,理所當然地就加了一個“中央”;然後再說顏色,四時加的是“土德王日”、方位加的是中央,不言而喻顏色當然就要加“黃色”,於是果然就加“黃色”了;到此時,一切都從“四”變成了“五”,五帝終於可以登場了!否則這五位古聖王,就得生生站在這個代表天以下之萬物的體系外,這將是多麼糟糕的結果。這下好了,這五位終於可以一個方向站一個,各管著一個季節了,就是“春以太皞,夏以炎帝,季夏以黃帝,秋以少昊,冬以顓頊”。

最後,所有的“五”都配套了,壓軸戲終於可以出場了:“青珪禮東方,赤璋禮南方,黃琮禮地則中央也,白琥禮西方,玄璜禮北方”!這一分析下來,毫無疑問,本應在《禮記》之前出現的《周禮》,實際年紀必然比《禮記》要小,《周禮》為漢儒偽作想必不謬。這就是六器中除了玉璧以外另五種的用途,天子於“五時”之日,率三公、九卿、大夫到相應之方位的方壇,用相應的玉禮器迎“王氣之神”。當然,青圭的功能就是在立春之日,天子率眾用它來禮東方之“王氣之神”,順便也祭奠一下太皞這位古代聖王。至於製作青圭的材料就不用置喙了

——和田青玉也。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山東鄒縣朱檀墓出土明代玉圭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六)

山東鄒縣朱檀墓出土明代玉圭

除了執在天子手裡的鎮圭和加入了五行系統的“青圭”外,玉圭最有名的就是有邸之圭了,也就是上一節詳細介紹過的“四圭有邸”和“兩圭有邸”。這種複合玉禮器,站在現代角度,既可以把它算作一種出廓璧,也可以把它視為一種以玉璧做“底”的組玉圭。反正它們是兩千多年來曝光率最高的玉禮器,除了祀天“大旅”的四圭有邸和祀地之“旅”的兩圭有邸外,祭祀社稷、祭祀四望、祭祀五嶽概用兩圭有邸。玉圭這種基因來古兵器的遠古遺緒以超乎想象的豐富多彩支撐起了玉禮器的半壁河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