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人物」廖平

廖平,字季平,生于1852年3月 29日(清咸丰二年二月九日),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廖平初名登廷,字旭陔,号四益,继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这些名号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经学研究的变化过程。

「蜀中人物」廖平

廖平家贫困,少时即参加劳动,艰难从师,颇知发奋,终身勤勉,好学不倦。1873年,张之洞简放四川学政。第二年举行院试,廖平应考,被录取为第一名,成为秀才。1876年,再应科试,正场题“狂”字,廖平以“猘犬”之义,解《论语·子路》“狂狷”之文,以优等食廪饩,调成都尊经书院深造,学业随之增积长进。

1879年,廖平中举。他在尊经书院攻读,沉浸经术,认为经学虽自小学(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开始,但不得以小学终结。关键在探经之义,达于致用。并从王闿运治《公羊春秋》。1881年,廖平始注《谷梁春秋》,次年成《谷梁集解纠谬》2卷和《公羊何氏解诂十论》。持古文经为周公旦所创,今文经为孔子所创之说,以此分别两家的异同。

廖平认为,经今文学派,尊崇孔子,主《王制》;经古文学派,尊崇周公,主《周礼》,两家可“同治中国”。两家的分歧,在于礼制。著《今古学考》2 卷,严于今古之分。其说多前人未发之论,自成一家之言,这是廖平经学的第一变。

「蜀中人物」廖平

1886年,廖平继上年《公羊解诂续十论》之后,三续《公羊解诂再续十论》,定经今古文学异同之防,刊《今古学刊》,自谓历经通人指摘,不能自坚前论,为尊经今学者,作《知圣篇》,辟经古文者,作《辟刘篇》。1887 年,作《续今古学考》,自驳旧说。

1889年,廖平赴京会试成进士,朝考三等,钦点即用知县。他以高堂亲老,不欲远出省外为由,请改教职,部铨龙安府(治所在今平武县)教授,历署射洪训导、绥定府(治所在今达县)教授,任中被劾免职。后继任尊经书院襄校,嘉定(今乐山)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山长等职。

廖平于会试后,曾应张之洞之召,转赴广州。康有为与黄季度同访廖平于广雅书局,竟夕晤谈,廖示康有为以《知圣篇》和《避刘篇》。别后,康有为致书,谓廖平好名鹜外,轻变前说,急当焚毁。后廖平访康有为于羊城(广州)安徽会馆,畅论所学,遂释前疑。于是康有为本廖平之论,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书,为后来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张之洞致书廖平,谓康有为为廖平的嫡传弟子,梁启超为再传弟子。

「蜀中人物」廖平

这段时间,廖平在经学观点上,以为《周礼》出于王莽之时,有许多为刘歆迎合王莽之意而作。于是专主今学《王制》为孔子之学,古学《周礼》为刘歆羼乱之学。这就是所谓尊今学而抑古学,是为廖平经学的第二变。

1898年,戊戌变法以后,廖平倡言《礼运》大同之说,以《周礼》为春秋以前帝王治中国之书。《王制》为春秋以后治中外万世之书。因此,以经今古文学为孔学大统与小统之殊。又据《诗·商颂·长发》第四章“受小球大球”与第五章“受

小共大共”之文,《书·顾命》之天球河图,纬书以河图为九州地图,凡《诗》、《书》中之小大连文者,小字皆在大字之上。于是定天球为天图,小球大球为地图,先小后大,即由内推外之义,而小共小球为小九州,大共大球为大九州。

廖平以为经今古之分,一为方千里之小九州,一为方六千里之大九州。而《周礼》与《王制》大小不同,“一内一外,两得其所”。其说集于《地球新义》、《王制集说》《皇帝疆域图》等。自《地球新义》一出,见者骇而哗然。张之洞以“风疾马良,去道愈远”为戒,廖平不以为意,改经今古学之名为大小之学,这是他经学的第三变。

1902年以后,因习学内典梵宗,多所感悟,以为儒家之《书》净是人学,而《诗》《易》则遨游六合之外,乃是天学。引老道慈释以入儒经,又援《内经》以释儒学,以为《内经》上经言气之通天为天学,下经言气之变化为人学。更改过去所作《诗》、《易》旧稿,另成《孔经哲学发微》一书,专事推阐天人之说的演进大凡。

1903年,廖平以绥定府教授兼绥定府中学堂监督,被四川学政吴郁生以“离经叛道”“逞臆说经”,揭参去职。他不以为意,仍坚持经学为孔圣天人之学。这是廖平经学的第四变。

1909年,四川提学使赵启霖见廖平“三传同出子夏”之说,认为是乱圣经而穿凿附会,褫其教育之权,令各学堂毋得延请教学授徒。1911 年,廖平任《铁路月刊》主笔,对于四川的保路运动,有所献替。

辛亥革命后,四川军政府成立,聘廖平为枢密院院长,对川中军政要项,多所谋献。1912 年,在四川国学馆讲授经学。翌年,出席全国读音统一会,在北京与经古文学大师章太炎,对语晤谈,太炎称其“语甚平实,未尝及怪迂也”。

1914年,廖平出任四川国学学校校长,3年后去职。1918年,复任国学校校长(后更改校名为“公立四川国学专门学校”),至1922年辞职。

1918 年,廖平就六经分天人小大,融合小大于天人之内,以《礼》《春秋》《尚书》为人学三经,《王制》《周礼》为之传;以《诗》《易》《乐》为天学三经,《灵素》《山海经》《列子》《庄子》《楚辞》为之传,并各有皇帝五霸四等。又以六经皆孔子所作,六书文字,亦前古所无,皆出于孔氏。廖氏之学,愈奇愈玄,人亦不敢信其言之妙,这是廖平经学的第五变。

1919年,他忽患风湿麻痹症,手足偏废,仍旧不断讲学著作,考论学术,时以左手作书,以应慕名而求墨宝者。

「蜀中人物」廖平

1921年,兼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华西协合大学教授,以经史之学,教授诸生。1924年,廖平回到井研故家,遂不复出,仍以著述为事。其学经五变以后,以《诗》《易》为天学,《易》义玄远窈杳,通鬼神之情,显天地之奥。孔子论《诗》,揭“思无邪”,以为无邪与“思无疆”、“思无期”同例,无邪犹言无涯,是亦天学,凡人难知。晚年多病,好尚医术,成医书20多种,驳《难经》之变乱古法,创新说以济人,申古医三部九候之论。复引医经以说儒经,读王冰《素问》,以此为孔门《诗》《易》师说,穿穴四诗及《易》之上下经义,专言五运六气,性与天道,这是他经学的第六变。

廖平的学说,一生中凡六变,晚年号六译,即因此故。

廖平的著述甚丰,除经学论著外,兼及医术、堪舆,撰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1932年,为联系出版他的著作,拟亲赴成都,不料走到乐山,忽发大病,急转回家,半途卒于河咡坎场。

(原载于《四川省志·人物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