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新娘》:谈娜佳在精神顿悟法下的自我意识觉醒

《新娘》是契科夫的最后一部短篇小说,讲述贵族女子娜佳在婚礼前夕果断取消婚约,离家出走,去追求新的生活,最终实现精神独立的故事。

契科夫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有甘为他人附属物的女人、找不到出路的女人、有误入歧途的女人、有被侮辱被压迫的女人。而《新娘》中的主人公娜佳却是一个主动追求新生活,与旧生活彻底决裂的新女性。这是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这篇小说用精湛之笔详细描述了娜佳从对生活感到无聊不安到厌恶、再到最终离家出走的过程。

契科夫《新娘》:谈娜佳在精神顿悟法下的自我意识觉醒

契科夫

娜佳到底在苦恼什么呢?

22岁的姑娘娜佳生活在富裕的贵族家庭。家中只有奶奶和妈妈。集市上的几排商店和带圆柱和花园的老房子都是她们家的,厨房常常飘来烤火鸡和醋渍樱桃的气味。新婚夫妇居住的房子是一幢两层楼房。娜佳的嫁妆中,光皮大衣就做了六件,其中最便宜的一件,就值三百卢布!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娜佳,从16岁开始,她就想着嫁给自己的未婚夫。可是为什么等到婚期将近,娜佳却非常苦恼呢?

事实上,娜佳一开始也弄不清楚自己这种莫名的情绪到底从何而来。她只是觉得有哪里不对。人对自己的情绪感知很多时候并不了然,其实很多时候这是由我们潜意识决定的。

对潜意识做出重大贡献的是佛洛依德。佛洛依德有一个冰山理论。他认为我们平常能够清楚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忧虑什么,这些都是意识层面的东西,就像我们可以看见的浮在海平面上面的冰山,但那些真正影响我们思想、情绪及行为的很大一部分是看不见的,就像冰山下面一样。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情绪和精神世界,很多时候就是由潜意识决定。很多你无法解释的行为,只有深挖潜意识,才能找到答案。

契科夫《新娘》:谈娜佳在精神顿悟法下的自我意识觉醒

佛洛依德

比如弗洛伊德就说过世界上没有口误这回事,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真实的流露。有时候一个成年人还会时不时的咬自己的手指头,弗洛伊德解释说这是这个人在他婴儿时期的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你上班总是迟到,弗洛伊德可能解释说这是你潜意识里根本就抗拒去上班。虽然弗洛伊德理论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质疑,但是潜意识对于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小说中衣食无忧的娜佳到底在苦恼什么呢? 是婚前恐惧症吗?是娜佳矫情、自己作吗?多少人一生所追求的不过是这样衣食无忧的生活!

娜佳的苦恼来源于她隐隐约约感到自己结婚后,要成为奶奶和母亲这样一生被封闭在乡村的人,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墨守成规,了无生趣,生儿育女,然后一生就这么过去了。她怕过这种生活,这才是她的潜意识里面深埋着的东西。

娜佳生活在一个寡居家庭,奶奶是一家之长,她掌管着整个家庭的经济命脉,她威严,对待下人苛刻:家中的女仆直接睡在地上,没有床,没有被褥,盖着破破烂烂的东西,臭虫和蟑螂到处爬。有客人在时她总是“装模作样,态度傲慢”,文中对她的外貌描写有两处,用笔都一样:长得很胖,相貌难看。后来娜佳从外地回来后,在她眼中的奶奶“显然已经老了,依旧很胖,相貌难看。”契科夫两次提到祖母难看,显然对这个人物持着批判态度。娜佳怎么看待自己的祖母,文中也没有交代,但我们可以得出娜佳对奶奶至少不会是欣赏的态度。

但对于自己的母亲,娜佳是满怀感情的。曾经她觉得自己的母亲不同寻常。

母亲会法语、会弹钢琴、会拉小提琴,喜欢看书,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女性。但这样一个颇有才情的女子,不仅婚姻不幸福,一生都不幸福。她不爱自己已故的丈夫,经济上也一无所有,只能依赖自己的婆婆,也就是老奶奶过日子。她那些艺术才能完全派不上用场,也得不到发挥,在封闭的小村庄里,只能过着相夫教子、无所事事的日子。然后年复一年青春没有了,才华没有了,一生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母亲毕竟是受过教育的,她仍然在积极思考,她相信世间总有一些自然界无法解释的东西,小说中有一段她和神父的交谈,神父问她是否相信催眠术,母亲说自己当然还不能肯定说相信,但是应当承认,自然界有着许多神秘而不可理解的现象。这说明母亲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对于自己不理解的事,她并不盲从。

“尽管我不敢同您争论,”她说,“但您得承认,生活中有着许多解不开的谜!”

“绝对没有,我敢向您担保。”

母亲坚持生活中有许多未解之谜,而神父认为世界里一切事物都可在上帝那里得到答案。文中通过母亲和神父的这段对话,其实作者契科夫在告诉我们,那就是对于宗教,母亲并不笃信,而神父是代表着一种旧习惯与传统。这样一个聪慧的女子,却陷入生活的琐碎中,空虚无聊,最后只能沉迷于催眠术和招魂术等玄学中。

契科夫就像是一个高明的画家,他只是用笔随意勾勒,一个人物的轮廓就出来。母亲的形象就活了起来,她有才华,可是毫无施展之地,而她又善于思考,那么这样的人痛苦就更甚一层。

当娜佳对未来生活开始抱有疑问,她去向母亲寻求答案。但母亲完全不理解她的想法时,她发现在自己眼中不同凡响的母亲原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妇人。她质问妈妈,你聪明,你不幸,可是你为什么总说庸俗的话?

契科夫《新娘》:谈娜佳在精神顿悟法下的自我意识觉醒

正是这句话,让妈妈崩溃了。这么多年里,自己选择忘记这些现实,而女儿却主动揭开了伤疤。她看见了自己所有浪费的青春、所有浪费的才华。她一直是苟活于尘世中。自己想要的生活绝不是这样。她痛苦地两次用拳头捶胸,“你们还给我自由 !我还年轻,我要生活,可是你们把我变成了老太婆!……”

正是看见奶奶和妈妈一生,娜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她从迷迷糊糊不开心,苦闷到痛苦,再到最后无法忍受,她终于弄清了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而这个节点就是萨沙的出现。萨沙点醒了她,使得她终于从混沌中彻底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精神顿悟法:娜佳自我意识的苏醒

娜佳越来越感到自己不开心,但是她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不开心。直到这个谜底由萨沙来告诉她。萨沙只不过是一个寄居在他们家的一个贫穷的年轻人。萨沙在莫斯科读书,进过警察学校,还学习过绘画,最后勉勉强强在建筑专科毕业。在莫斯科求学的时候,他可能接触过一些先进的思想,他认为贵族不劳动是可耻的。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做事。

他把这番话对娜佳说了:“无论如何,我亲爱的,应该好好想一想,应该明白,你们这种游手好闲的生活是多么肮脏,多么不道德,”萨沙继续道,“您要明白,如果,举例说吧,您、您的母亲和您的奶奶什么事都不做,那么这意味着,别人在为你们工作,你们在坑害别人,难道这是干净的,难道这不肮脏吗?”

正是这番话让娜佳打了一个激灵。听了这些话,她掉下了泪水,然后她突然不作声了,全身一阵瑟缩,走回自己房里去了。

听完这番话,娜佳由原先的无意识变成了有意识,之前的混沌终于云开雾散。事实上,萨沙这番话并不是第一次说。萨沙几乎每个夏天都会到家里小住一段时间,这些话他之前也说过。

但之前这席话娜佳她听着只是觉得好笑,并没有觉得不愉快。可是今年娜佳听到这些话却感觉到刺耳。不仅是刺耳,在萨沙再一次质疑他们不劳而获的生活时,娜佳却像开悟了般,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感到苦闷的原因。作为独立的有思想的人,是不能做寄生虫的,是不能过一成不变的生活的,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散发出他应有的活力,而不是过一种死气沉沉、灰暗的、毫无生气的生活。一个人应该去创造价值,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应该像行尸走肉般活着。

契科夫《新娘》:谈娜佳在精神顿悟法下的自我意识觉醒

为什么之前不明白,而现在、或在某个时间节点自己却突然醒悟?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之前只觉得父母唠叨,什么晚了就不要出门、什么要按时吃饭,什么不要随便结交朋友,我们对这些老生常谈只觉得啰嗦,还笑话他们是年老了,没有与时俱进,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他们还拿老一套来束缚我们。

但当你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好一阵之后,在某个时刻,你会突然的想到父母亲的唠叨原来那么有道理。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反复告诉我们,就是希望我们不要走弯路。可是年轻时候的自己志向高远,以为自己可以凭借一双空拳获得整个世界。在某个时刻,你突然明白原来可笑的是自己。

在创作手法,这称之为:精神顿悟法。精神顿悟是指通过偶然事件或所处的意外环境使得人对某件事有了清醒认识,从而悟出了生命本质。精神顿悟法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小说的创作核心。乔伊斯以意识流著称,但他的早期小说意识流痕迹并不重,在他的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中不少篇章采用了揭示人物心理的精神顿悟法,这为其以后意识流创作奠定了基础。其中在《伊芙琳》中,主人公经历了从困境——逃离——幻灭——顿悟的过程,在《都柏林》的压轴之作《死者》中,作者采用内心独白、象征手法等等描写了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精神顿悟并不是突如其来,而是有一个长久的心里沉淀,主人公或自己无意识,但却深埋在其潜意识中,待机缘成熟时,如禅宗讲的“棒喝”突然醒悟;或主人公经历过心理探索,终有所得。在本篇小说中,娜佳一开始只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可是到底哪里不对劲,她自己却不清楚。她去问自己最爱的妈妈,她发现妈妈并不了解自己,这更增加了自己的苦闷,也对自己更加怀疑。直到萨沙对她说,你应该出来求学,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把社会建设得更好。

契科夫《新娘》:谈娜佳在精神顿悟法下的自我意识觉醒

听了萨沙的话,一想到要出去求学,娜佳就感到胸腔里一片畅快,她终于知道这才是自己内心的呼唤,她明白一个人必须活得有价值,而不是像妈妈一样空虚无聊痛苦的过一生。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采用了多种创作手法来向读者展示娜佳从苦恼—困惑—醒悟—逃离的心里路程。

多种创作手法展现主人公娜佳的心里路程

在创作手法上,作者运用了人物对比法,环境映衬法、心理描写法等等来展现娜佳的心里变化。

作为娜佳心灵导师的萨沙,曾经在娜佳眼里,他是那么新奇、有见地、有趣味。而当她求学回来要回老家时,她途经莫斯科,下车去看萨沙。只是一年不见,而此时萨沙在她眼里,显然老了,瘦了。而且不知怎么娜佳觉得他变得平庸而土气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这意味着娜佳已经摆脱了导师萨沙的影响,并且她敢于挑战导师,在这求学的一年时间里,她的精神更富足了,更有主见了、更有思想了。

对自己的母亲,一开始母亲在她眼里年轻而又魅力十足,可是当她想在母亲那里寻求答案时,母亲却老了,丑了,矮了。求学回来之后,她觉得母亲变得不好看了,消瘦了。这是因为娜佳不断在成长,成长的速度很快,母亲那些在她眼里值得称道的东西已经变得平淡了。

之前找不到出路时,她每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她使劲揪自己的头发,放声大哭想找到答案。等到她坐上马车要奔向自己的新生活时:一股欢乐之情突然让她透不过气来:她想起她这是走向自由 ,外出求学,她又笑,又哭,又祈祷。

这样的对比文中有很多。除了运用人物对比方法,作者还采用了环境映衬法,用外部的美来反衬人物内心的焦躁,用外部的宁静来反衬人物内心的动荡与不安。这是这篇小说艺术创作上的一大特点。

开篇作者描写了一个贵族家庭美好的夜晚:一轮满月照耀着花园。大厅里已摆好桌子,放上冷盘,祖母穿着华丽的丝绸连衣裙正忙碌着;母亲在傍晚的灯光下显得十分年轻。从厨房飘来烤火鸡和醋渍樱桃的气味。这是一个非常宁静的、温馨的夜晚。按理在这样温馨的家庭中,马上又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结婚,娜佳应该感到快乐才是。

契科夫《新娘》:谈娜佳在精神顿悟法下的自我意识觉醒

但娜佳的心情却出现了不和谐的一面。她望着这和谐的一幕,心里想的却是生活将永远这样过下去,没有变化,没有尽头!

而且作者反复用环境中的美来反衬娜佳苦闷的心情。比如娜佳睡到半夜2点时醒来,坐在床上,开始想心事。作者又引入了一段环境描写:从古老的大窗子里望出去,可以看到花园,远处是正在盛开的丁香花丛,花儿睡意朦胧,冻得有点打蔫。一片白色的浓雾,缓缓地朝丁香花这边漫过来,想要把它遮盖住。远处的树林中不时有梦中醒来的白嘴鸦啼叫几声。通过外部环境来反观人物内心,形成一个大的反差,由此给人强烈的印象。

小说中同时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描述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半夜娜佳从梦中醒来,她心想:“我的上帝,为什么我的心情这么沉重!” 第二天跟昨天夜里一样,天刚蒙蒙亮,她又醒了。没有睡意,心情不安而沉重。想起了未婚夫,想起了婚事,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想到萨沙让她出外学习。

特别是娜佳和安德烈一起去莫斯科街看结婚后租住的房子。在这段描写中,都是安德烈一个人在说话,作者没有让娜佳说半个字,当读者已经看到娜佳的自省情绪已经到了一个顶点了。

首先作者用笔勾勒了整个房子的装修:在大厅里,摆着维也纳式的椅子,屋子里有钢琴和小提琴。墙上的金边大画框里有一幅油画:一个裸体女人,旁边是客厅,有一张圆桌子,长沙发,沙发上方挂着安德烈神父戴着法冠、佩着勋章的大幅照片。空气里有一股油漆气味。

一贯用笔简练的契科夫在这里却采取了繁笔,在对屋子里的大致环境介绍了后,他还让娜佳的未婚夫带着娜佳开始在各个房间里溜达。

即将结婚的未婚夫妻参观自己未来的新居时,一般都满怀着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的憧憬与兴奋。但在契科夫的笔下,娜佳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安德烈•安德烈伊奇领着娜佳走遍了各个房间,并且一直搂着她的腰。她却感到自己软弱,内疚,所有这些房间、床和圈椅都让她厌烦,那个裸体女人更让她恶心。此刻她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她不再爱安德烈•安德烈伊奇,也许她从来就没有爱过他。可是这话该怎么说,对谁说,为什么说,她至今弄不明白,也不可能弄明白,尽管她日日夜夜都在想着这件事……他搂着她的腰,说起话来那么亲呢、殷勤,他喜气洋洋地在自己的寓所里走来走去,而在她眼里,这一切无非是庸俗,愚蠢的、纯粹的、叫人无法忍受的庸俗,连他那只搂住她的手她也觉得又硬又冷,像铁箍似的。她时刻准备逃跑,大哭一场,从窗子中跳下去。

马上就将和身边这个男人开始一段新生活,而且她自16岁开始就幻想着结婚,可是当面对自己未来的新居时,娜佳却对这里感到厌恶,屋子里所有的东西都让她感到厌恶,让她恶心。以后这将成为囚禁自己的牢笼。身边这个男人,她看见了他的庸俗,对他再也没有一点点的爱意。这段文字不过200多字,而“他搂着她的腰”的描述,契科夫居然不厌其烦的写了三次。

契科夫《新娘》:谈娜佳在精神顿悟法下的自我意识觉醒

当未婚夫说结婚后就一起到乡下去时,娜佳仍然没有说话,心里想的却是:“我要回家!我们在这里看不到娜佳说半个字,可是她内心的情绪却一直在沸腾,最后就像马上要烧开的水,即将发出呜呜的警报声。

如果说之前娜佳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但还犹豫着无法下决断,那么参观完自己的新居后,娜佳开始彻底明白:她不能过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终于娜佳摆脱了束缚,毁了婚约,勇敢的走出家门,求学去了。这份勇气不是一般人有的。

娜佳给我们的启示

网络上有一句话:让我们红尘作伴,吃得白白胖胖。这虽然是戏谑之语,但可以反映出人们对红尘俗世的希翼。一生无忧是多少人的追求,而娜佳却主动打破了这种生活。

她勇敢的听从内心的召唤,去追求新知,追求梦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虽然前路未知,虽然她会付出很多代价,但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那是一种崭新、广阔、自由的生活。

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娜佳这种勇气,毕竟和以往的生活决裂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我有一个朋友,半年来一直处在纠结中。因为老公已经明码和她摊牌,自己在外面已经有了另一个女人。老公想离婚。但她不想离。说离婚让亲戚看不起,另外自己赚钱能力不行,离婚了无法养活自己,生活质量要差一大截。

听了这样的事,真是为她叹息。老公明摆着连尊严都不给她了,她还是不想离开。但离开是需要资本的。结婚这么多年,她习惯了事事依靠老公,家中什么大事都是老公做主,因为老公能赚钱,所以自己早早的就没出去做事。原以为日子太平,谁料,中年之殇,伤不起!

前一段时间,唐山撤销了周边所有路桥收费站。结果收费员大喊:我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你以为的稳定其实不是稳定。当一有风吹草动,你的人生就支撑不住了。这背后缘由就是逃避自由。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那只青蛙。我们呆在稳定的舒适区里,不学习,不去自我增值,不会自我挑战,年复一年,每天早班下班,直到有一天,经济环境不好,公司裁人,第一个淘汰的就是你。

契科夫《新娘》:谈娜佳在精神顿悟法下的自我意识觉醒

这次疫情影响经济环境,许多企业受疫情影响,无法开工,开工了订单也大幅减少,不少企业关门的关门,裁人的裁人,有些人隔离回到厂里后,无奈的发现往日人头攒动的厂门口现在已经大门紧闭。

如果我们平常注重自我提升,甚至拥有除了工作之外的另一项技能,那么当这种变化降临时,我们至少不会那么慌张,因为我们有能力应对未来的每一个改变。

就像小说中的娜佳,虽然她现在可以过贵族生活,可是结婚后,如果丈夫不再爱她,或者像她母亲一样经济上不自由,需要依附他人生活,这样表面上的富贵又有什么意思呢?

命运终究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因此最终娜佳果断抛弃了旧生活,勇敢的去追逐未知的新生活。人生没有稳定,所谓的稳定就是不断的成长、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

《新娘》并不是作家契科夫最好的小说,娜佳也不是契诃夫笔下最具艺术魅力的女性。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也存在问题,比如在人物刻画上,萨沙和娜佳的未婚夫安德烈的形象并不特别清楚,安德烈完全作为了一个陪衬,我认为安德烈至少在结尾的时候可以再出来亮个相,也可以和娜佳形成一个对比,但作者直接就让他早早消失了。这可能是因为篇幅所限的原因。在一篇短篇小说中难以承载这么详尽的人物刻画,还有一点,据说作家在创作这篇小说中,身体也不是特别好,而我们知道,创作是非常耗心血的。

但即使如此,娜佳的形象对于契诃夫来说仍是全新的一个女性形象,是作者艺术上的突破。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创作态度,不断的自我挑战,不断的去变化。同时娜佳的这个形象对现在的年轻人也有启发意义,这个形象并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