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聽聽兒童心理學家怎麼說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認為,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很多都是因為家長輕視孩子的權利和能力造成的。想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父母和孩子必須彼此尊重,用平等合作的態度和他一起解決成長的困惑。

那麼,站在父母的角度,用什麼辦法,既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又能避免與孩子起衝突呢?

德雷克斯把孩子和父母的所有衝突都定義為“權力之爭”。以下就是德雷克斯定義的四種常見的“權力之爭”及應對辦法。

一、由於孩子能力和技巧不足引發的“權力之爭”

【案例】一個三歲的孩子,雖然能夠穿衣服,但穿衣速度很慢,媽媽著急出門的時候,就會親自幫孩子把衣服穿好,但是長時間下來,孩子變得不願意自己穿衣服,父母也因此陷入矛盾衝突狀態。


孩子不聽話?聽聽兒童心理學家怎麼說

原因分析:父母替孩子把衣服穿好,孩子就失去了一次自己努力做一件事的機會,長此以往,孩子會產生嚴重的挫敗感。

正確做法:父母要使用鼓勵而不是“催促”或者“代勞”的方式解決問題。這裡說的鼓勵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要避免羞辱或者過度保護孩子的行為,不讓孩子氣餒;另一層是明確表現出對孩子勇氣和自我認知信念的支持,儘量不說讓孩子感覺氣餒或者很失敗的話。

媽媽的鼓勵需要把“事情”和“人”分開。媽媽可以說:“你沒把釦子繫好是很正常的,媽媽小時候也和你一樣”,“我很高興你一直在努力系釦子”。孩子會覺得自己是被認可的,係扣子技巧雖然沒掌握,但媽媽沒有輕視我。

二、由於孩子破壞規則引發的“權力之爭”

【案例】媽媽開車帶兩個孩子去遊樂場,路上孩子在車裡連打帶鬧,媽媽每次大聲訓斥後,孩子只安靜一小會兒,之後又開始大吵大鬧。

孩子不聽話?聽聽兒童心理學家怎麼說

原因分析:孩子的能力提升後,會不斷挑戰規則、試探各種行為的界限,如果家長不能採取有效方法制止這種試探,孩子的行為可能會越來越“越界”。

正確做法:孩子違反了規矩,父母要用“堅定”的態度將規矩執行到底,而不是用“強硬”的態度迫使孩子接受規則。

在警告孩子兩次無效後,媽媽最後一次,用平靜而且嚴肅的語氣告訴兩個孩子,“如果你們再吵鬧,我們就取消這次去遊樂場的計劃”。如果孩子繼續吵鬧,媽媽真的就調轉車頭“堅定”地原路返回,果斷取消遊樂場計劃。不用解釋,不用責備,不需要任何說辭。

三、由於孩子不尊重他人引發的“權力之爭”

【案例】四歲的男孩稍微對媽媽做的事情不滿意,就生氣地打媽媽。媽媽開始時只做出自己受到傷害的表情,但並沒有得到孩子的同情或道歉。

孩子不聽話?聽聽兒童心理學家怎麼說

原因分析:孩子表達問題能力有限,很多情緒如果不會表達,就會採取哭或者打人的方式釋放出來。孩子打媽媽只想表達自己的不滿,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對。

正確做法: 很多事情上,大人沒必要謙讓孩子。父母要教會孩子尊重別人的權力,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孩子要尊重父母以及周圍的所有人,這才是雙向的權力平等。

當孩子打媽媽時,媽媽可以用同樣的力度在同樣的位置打孩子一下。媽媽始終保持遊戲的態度,直到孩子自己停下來。媽媽堅持互相拍打的“遊戲”時,孩子很快就停止打媽媽。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你不喜歡別人打你,就不要打別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孩子也要尊重大人。

四、由於孩子不合作人引發的“權力之爭”

【案例】媽媽給四個孩子分配家務活,老大負責清理衛生間,老二負責洗碗,老三負責打掃客廳,老四負責倒垃圾。每天為了讓他們做好份內的事,媽媽先是提醒,然後是呵斥,最後是大吼大叫和懲罰。

孩子不聽話?聽聽兒童心理學家怎麼說

原因分析:媽媽分配家務活的態度擺明了她才是“老闆”。大人下達指令,孩子負責執行的過程,刺激了孩子的叛逆和挑戰,孩子就會反抗這種壓力。

正確做法:讓孩子學習技能或者克服困難時,要通過父母與孩子合作的方式,而不是大人下達指令,孩子被動執行。贏得孩子合作的正確方法是,促成全家人共同承擔生活的責任,而不是妥協和服從。

媽媽和所有家庭成員開會討論,列出家務活清單,大家自由選擇各自的工作。如果有人沒有完成自己份內的事,媽媽可以召集家庭會議,以引領者的身份詢問大家該怎麼處理沒完成工作的人。來自全家的壓力(而不是媽媽直接對孩子的命令)才是有效的壓力,團隊會激發每個成員為整體利益而努力。

劃重點:當父母學會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原來衝突也可以輕鬆化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