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戀是個偽命題

早戀是個偽命題


國家規定了結婚的年齡,從來沒有規定戀愛的時間,“早戀”一詞的產生源於學生時代專家學者的發明,“早戀”成為學校家長的魔咒。

老師教導:學生就是要好好學習,考好大學找好工作娶好媳婦生個好娃。對談戀愛的學生視為洪水猛獸,夥同家長象看管犯人一樣監視著學生的一舉一動,以至男女學生象地下工作者一樣,整天保持著各自的小秘密。在來自周圍一切的關愛壓力下,學生被閹割的了青春性情,目光呆滯,早早放棄了爪牙,放棄了對社會的原生認知和責任,變成了只知道只會學習學習的機器。

身體之發育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青春萌動是“那有男子不鍾情,那有女子不懷春。”十四五歲的少年男女,生理開始發育,對異性的渴望成為正常現象。

在應試教育的壓抑下,青春已經失去了人性,教育嚴重扭去人性,最終在害人。本來是教育人的學校,卻變成扼殺人性和創造力的地方:學生每日除了學習學習,沒有一點自己空間。象個清教徒一樣,學著情詩、講述愛情之美而沒有“吹皺一池春水”的激動。

“早戀”這個偽命題-----誰規定了一個人生理發育的時間?誰規定了中學生不能有青春衝動?防止“早戀”竟然大張旗鼓的在學校和家庭宣傳著,大家對學生不敢面對不敢提及,等考上大學矯枉過正鼓勵學生一門心思去談戀愛,在本該好好求學的年級荒廢學業或搞出許多不符合成年人的事情來。

教育人使人成為人,第一要成為一個正常的人,如果泯滅了人性的這個教育是失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