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三十,恐慌的不是年齡,而是自己的一事無成

2014年,經歷過兩次司考失敗的我結束了北漂生活,回到老家的小縣城。

01

整個春節,我都在家人的批鬥中度過,心情很是鬱悶。

那時的我面臨著很多現狀:

  • 臨近30歲未婚;


  • 沒有家人眼裡穩定的工作;


  • 沒有太多積蓄……


看著身邊的同學一個個結婚生子,考到了理想的編制工作,有房有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心裡恐慌到了極點

一段時間內,我恐懼出門,恐懼交流,父母再多說一句,我的脾氣暴躁到了極點,因為我,家裡的空氣時常是凝固的

人到三十,恐慌的不是年齡,而是自己的一事無成


回來前我想著和分手半年的前男友複合,在我心裡,我們彼此依然相愛。

可是當我出去幫媽媽買醬油時,偶遇他和一個女人親密地走著,迎面他看到了我,一臉的尷尬,他向我打了招呼,那個女人見狀使勁叫他,那一刻我含著淚迅速逃離現場,我猛然明白,我們早就結束了。

那天后,我魂不守舍,腦海裡全部是戀愛期的回憶。

五年的感情,抵不過別人一個納入編制的工作,我心如死灰。

司考的失敗,感情的創傷,我一度覺得活在這個世界很多餘,整個人都頹廢了。

人到三十,恐慌的不是年齡,而是自己的一事無成


家人看我整個人像傻了一樣,很是著急,於是幫忙找了份工作,希望我不再沉淪下去。

02

工作後,我漸漸又回到北漂時的生活狀態,朝九晚六的日子,每天干著重複的事情,不好不壞瞎混著。

考慮到年齡大了,婚姻問題沒著落,家人幫我在婚介登記了信息。

一連相了五個,都沒下文。

媽媽生氣了:

你能不能認真的對待下這件事,人要往前走,女人沒有好的事業嫁個門當戶對、懂得過日子的也不錯,我是真不懂你的想法了……
我們年齡大了,鄰居親戚面前都快抬不起頭了,你看著辦吧。
以後不管了,你愛怎樣就怎樣……

那段時間,我是真不想談戀愛。整天像白菜、蘿蔔似的被挑來挑去,真是煩透了。

人到三十,恐慌的不是年齡,而是自己的一事無成


接下來的半年,濤聲依舊,日子就這麼平淡的過去了。

03

2015年元旦後,工作的單位不景氣,員工都漸漸離職了。我想這麼耗下去遲早自己也要滾蛋,就和家人商量後離開了那家單位。

年齡又長一歲,心裡比之前更加恐慌。

人到三十,恐慌的不是年齡,而是自己的一事無成


仔細考慮了一週,我決定再次備戰司考。爸媽都很支持,幫我參謀後報了個培訓班。

春節臨近,姨媽家的表姐從市裡回來,聽姨媽述說了我的情況,年齡大了還沒嫁人愁壞我的父母,她答應幫我留意合適的人選。

春節期間,認真思考了自己的前途和人生,決定接受爸媽的意見。

相親的男生大我三歲,市裡工作,有房,父母催著找個本地女孩。

姨媽的建議是先了解,覺得合適就下半年辦婚禮。

回來後,我心裡五味雜陳。能感覺出他是在感情中受過傷,年齡大了急需找個人搭夥過日子的那種。

可是這是我想要的嗎?矛盾的我看到他的信息心理壓力特別大。

曾記得張愛玲說過:

結婚若是為了維持生計,那婚姻就是長期賣淫。
人到三十,恐慌的不是年齡,而是自己的一事無成


什麼時候我淪落到為了生計、為了打碎親戚的閒言碎語就出賣自己的靈魂,違心的和一個根本沒語言的人結婚?

我不斷的反問自己,不斷的反問自己……

偶然間,看了電影《阿甘正傳》,鼓舞了我許多。阿甘從一個低於正常人智力的小夥子,通過自己不懈堅持和一心一意最終收穫了幸福、獲得了不菲的財富,他的勵志人生就是我此刻前進的動力。

阿甘媽媽說過: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嚐到哪種滋味。

人到三十,恐慌的不是年齡,而是自己的一事無成


之後我果斷拒絕了這段感情,全身心投入到司考的戰鬥中。

04

成績出來前,應同學之邀我到蘇州玩了一週。

可惜的是,幾分之差,我又被司考刷了下來。之後我不想再回家,厭倦了家裡窒息的空氣和重蹈去年風波的煩惱,我決定留在蘇州靠自己、從頭再來。

人到三十,恐慌的不是年齡,而是自己的一事無成


幾年的生活,吃了不少苦頭,堅持一份工作幹了三年多,取得了一點小成績,遊玩了蘇州和附近城市的很多景點。

心情開朗了許多,眼界也開闊了許多。

人到三十,恐慌的不是年齡,而是自己的一事無成


我很慶幸自己當時能走出迷途,沒有隨意找那個人結婚,否則現在的我不敢想象。

看著鏡子前自己眼角的皺紋和臉上些許的斑痕,心情平靜了許多。

此刻的我不再恐慌。

很自信、很坦然面對我的三十多歲。

三十而立,幡然醒悟:

三十歲,是年齡的自然增長,之前所謂的恐慌,其實是自己的沒底氣、不自信作祟。

人到三十,恐慌的根本不是年齡,更不是婚姻無著落,而是自己的一事無成。

當你是什麼狀態,生活中就會形成什麼關係。

試想,誰會去找一個年齡又大、沒儲蓄、沒穩定工作、一事無成的女人為妻?

別人的另做他選,折射著自己的不努力。

生活告訴我們,無論什麼年齡,只要肯努力,從來都不晚。逝去的、錯過的感情就代表著不合適。

與君共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