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的年月里,有件若隐若现的锡器

悠悠的年月里,有件若隐若现的锡器

绍兴锡器丨锡器,以锡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金属工艺品。素有“盛水水清甜、温酒酒甘醇、贮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特性,在民间应用广泛。在绍兴地区,解放前后时期,锡制的水壶、茶壶、香炉、烛台、茶叶罐、热汤婆等已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当时锡器制作工艺流程繁杂,工序多,工期长,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绍兴锡器制品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还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越文化特色,锡器制品上镶嵌的各种人物、花鸟走兽等图案,反映了古越先民的传统习俗和理念。

悠悠的年月里,有件若隐若现的锡器

悠悠的年月里,有件若隐若现的锡器

匚 水乡里的打锡少年

在绍兴的上虞,有一个东闸村,这个村的年头已经很久远了。村里原先手艺人挺多,现如今最有名气、最有影响的,当数打锡器。手艺人陈百炎,打小学艺,做得一手好锡器。

悠悠的年月里,有件若隐若现的锡器

一个冬日的上午,走过一番水乡冬日的乡间景色,我们来到了东闸村,在村口的一处大房子里,陈百炎父子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

悠悠的年月里,有件若隐若现的锡器

陈百炎当年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在父亲的要求下,开始学手艺。而他也觉得挺好,相比下田里风吹日晒的干活,还是打锡器轻松。

悠悠的年月里,有件若隐若现的锡器

他没想到做锡器也有做锡器的苦,“焊接的时候手上经常烫起的,脚上也要烫,都是泡。”然后做出一手厚厚的老茧,让16岁的陈百炎开始明白,“不辛苦钞票赚不到”。

悠悠的年月里,有件若隐若现的锡器

匚 渐行渐远的打锡声

陈百炎16岁便开始跟着父亲背着棉被外出揽活,一走就是个把月。当时他们做得最多的就是酒吊和酒漏,整个虞北几乎所有供销社的活差不多都是他们两父子做的,每一年这些供销社走一遍,要做半年的活。

悠悠的年月里,有件若隐若现的锡器

“有时候早上3点多就起床出门,坐了好几个小时的汽油班船才上岸。打一些酒漏斗、蜡罐,整整干了4个月才回家。”在陈百炎的记忆中,那是一段挺红火的日子。

悠悠的年月里,有件若隐若现的锡器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锡器也渐渐地离开了大众的生活,制作锡器的工匠越来越少。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眼看着做手艺没有了出路,陈百炎找了个机会,跑到上虞农勘局去开上了货船,这一开就是15年。

悠悠的年月里,有件若隐若现的锡器

而在这一段没有打锡的年月里,陈百炎经常会跑到县里的收藏品交易市场,不时淘换两件老锡器。

悠悠的年月里,有件若隐若现的锡器

匚 一段岁月的苏醒

在过去的上虞,每逢年节,家家户户都会用三件套、五件套的锡器,当地称之为“三供五供”,祭拜祖宗、请菩萨。谁家嫁女儿,同样要用三供五供作为陪嫁。

悠悠的年月里,有件若隐若现的锡器

在沉寂了多年以后,这样的民俗正在逐渐回归。陈百炎曾经为慈溪的朋友打了一套嫁女儿的“五供器”,后来朋友告诉他,他女儿出嫁的时候,赶来看五供器的人比看轿车的还多。

悠悠的年月里,有件若隐若现的锡器

陈百炎从农勘局回家后重新做起了锡器,一开始,“生意有是有一点点,多嘛不多,慢慢地做起来。”他开动起脑筋,将锡与其它元素结合,与铜和银结合,与瓷器结合、与木头竹子结合。“别人看看欢喜的,这个东西样子做的噶漂亮”。

悠悠的年月里,有件若隐若现的锡器

这些年老陈的生意不错,他带着儿子和女婿,每天都要忙活10多个小时。他也不打算扩大规模,觉得这样挺好。对于将来,他还是想着要去做点不一样的,“脑筋要动起来,好的东西做出来人家看看欢喜嘛越做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