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有不少易理解錯的名句,如朱門酒肉臭,還有嗎?

仁醫劉郎YC


容易被現代人理解錯誤的古詩詞。

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臥榻的意思,而作“井欄”解。《辭海》裡明確註釋,床是“井上圍欄”。李白此詩作於唐開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處”稱為故鄉。詩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邊上,舉頭遙望,頓生思鄉之情。

二、貧賤夫妻百事哀

往往誤解為:生活貧賤的夫妻,事事不稱心。元稹悼亡詩《遣悲懷》有三首,都為名篇。其一:“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貧困生活固然有諸多不順心,然而,從詩中所說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幾件事,可以看出詩人重在敘衷腸而不是說道理。夫妻死別人所不免,但回想當年貧賤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謂一事一悲悽,百事皆哀感了。

三、朱門酒肉臭

杜甫詩“朱門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為“腐爛發臭”,其實這個“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發出香味的意思。這兩句的含義是:達官貴族的家中酒和肉發出誘人的香氣,而路邊還有凍死的骨頭。

四、橫眉冷對千夫指

往往誤解為:橫眉冷對敵人的指責與攻擊。魯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灑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此詩作於1932年10月。領導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就高度評價“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聯,認為“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1931年2月4日,魯迅《致李秉中》裡說:“今幸無事,可釋遠念。然而三告投杼,賢母生疑。千夫所指,無疾而死。”是說流言猛於虎。而當時魯迅景況窘迫,“運交華蓋”、“破帽遮顏”,似乎“千夫”應該理解為“敵人”。其實這裡的“千夫”應該理解為“群眾”。《漢書·王嘉傳》:“里諺曰:‘千人所指,無病而死。’裡的“千人”就是“群眾”的意思。另外,從詞性方面來說,“千夫指”對“孺子牛”,才能使對聯顯得工整,這是一首七律,魯迅應該不會犯這個小錯誤。橫眉怒對那些喪盡天良、千夫所指的人——-這是魯迅一生的真實寫照——尤適用於現在的反腐。

五、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極具跳躍性,因此很多讀者未能領會作者獨具的匠心。著名的詩評家沈德潛認為“詩中互文”,即詞句可翻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隘”,這種解釋很有見地,但






夢醉江南三月天


對於詩有含意中的想象理解,往往有各人的意圖不同而不同,必須徹底瞭解當時的形式和詩人的處境,猜測詩人的立場觀點和思想感情來理解和判斷性解釋的。特別是典故堆砌的朦朧詩章。對與錯,只有穿越時空。去向作者本人才知道的,那也大可不必!也不是他是教授說出來就百分之百是正確的。我個人認為,一般平白句子,心知肚明,也不必橫生推斷,多生事端。之所所列出的句子也是一樣的。無謂的爭論對於個迷承和寫作沒有什麼好處的。


直又直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詩理解還真有問題。我上學的時候“臭”就是臭,散發出來的味道,與“香”相反。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臭”就變成“嗅”了,由“臭”變“香”了。

我認為,這兩種解釋都有問題。

“嗅”基本釋義

1.作為動詞 用鼻子感知,辨別氣味 。

2.作為名詞 氣味 例:其嗅芳香

最早見於《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食之則甘,嗅之則香。

“臭”除了與“香”相反的味道外,還有一下義:

按科學家的研究:物質濃且雜就是臭,物質淡而純就是香。

清·孫鼎宜《難經章句》雲:“《書·盤庚中》疏:‘臭是氣之別名’,古者香氣、穢氣皆名曰臭。”

殘酒與剩肉混雜在一起的味道就是“臭”,濃烈的難聞氣味,絕對不可能是香氣!

杜甫想表達的是朱門散發出倒掉的酒肉散發出濃烈的臭味。

是杜甫錯了,還是現代人錯了?

被過度解釋得還有“床上明月光”的床,被現代的聰明人解釋成了“馬紮”或“井欄”,其實就是睡床。本人就這個問題有專門論述,請翻看本人主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