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68886090
以重疾險為例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需要再次強調重疾險工具的核心價值:轉移未來的未知重大健康風險的後果。正因為是“未來的”,所以要發揮“槓桿”的優勢,即用最小的實際保費支出來撬動大額的保障;正因為是“未知的”,也就是說不一定會出現給付條件,所以一定要發揮“對沖”效應,即只要一輩子健健康康,將來隨時退保拿回儲蓄金。明確了這一核心價值後,就很容易理解有關繳費年期選擇的問題。
一款重疾險的保費到底由哪些因素決定呢?首先是投保年齡,年齡越小保費越低,因為年齡越小出現滿足給付條件的風險概率就越低,所以通過精算模型評估得出的保費也相應越低,且重疾險保費是均衡保費,投保時的保費金額便是鎖定了整個繳費期的保費,所以年齡越小整體保費總額也越低。這就是為什麼眾多父母會為剛剛出生的孩子(即以0歲為保費計算年齡)投保重疾險的原因;其次是保額,投保多大保額直接決定對應保費的高低,如何計算多少保額更合理請參看昨天的第十八講內容;其三便是繳費年期,在同年齡、同保額的情況下繳費年期也直接影響保費金額;最後還有其它因素,諸如是否因健康狀態欠佳而額外增加保費,或是否選擇了一些附加險等。
這裡需要適當展開講解均衡化保費的這一特點,通俗來說,就是投保時確定的保費金額將鎖定為每年恆定不變的保費貫穿整個繳費期。因為是轉移未來的風險,就必須事先考慮通脹因素,由於均衡化保費的特點,就使得投保人的保費支出佔其收入的比例,一定是呈現邊際遞減趨勢的,這進一步體現了重疾險工具的“對沖”效應。因為是轉移未來的未知風險,在同等的保額下,一旦發生滿足給付條件的風險,那麼前期累計付出的保費越少,對於投保人而言一定越有利(當理賠金額達到或超過原保額,後續的保費將被豁免),這進一步體現了重疾險工具的“槓桿”效應。舉個例子說會更容易理解,一位12歲的孩子,不同保額對應不同繳費年期的保費情況分別如下:
可見同等保額不同繳費年期對應的保費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比如50萬美金10年繳費的保費為1.362萬美元/年,30年繳費的保費僅為0.635萬美元/年,後者相當於前者的46.6%。當然也會有人看到10年繳費的10年累計總保費支出遠小於30年繳費的30年累計總保費支出,的確是這樣,這兩者的差異也非常鮮明,後者相當於前者的1.4倍,似乎並不“划算”。
從兩者最終累計繳付總保費的角度思考此問題,屬於簡單計算投資回報的邏輯,而不是出於對風險轉移的考慮,重疾險雖有複利儲蓄功能,但首先應該看重其作為風險轉移工具的槓桿價值——用最小的保費支出撬動最大保障,所以不應優先及過分看重“是否划算”的問題。
遇到這樣的疑問,讀行劍在面對面諮詢中通常會拋出一個靈魂拷問,“請問誰能保證自己只有在繳完10年保費後才會出險呢?”,這不符合重疾險工具轉移未來的未知重大健康風險的底層邏輯。所以,“槓桿率”才是我們選擇重疾險工具繳費年期時的核心考慮因素。
以上就是讀行劍的回覆,希望可以幫到您。
讀行劍
以重疾險為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是其他險種,繳費期的問題並不重要。
在金融學上,金融產品的供款年期是基於“攤銷原理”Amortization;但是在不同人選擇保險產品,特別是重疾險產品的年期的時候,應當依次考慮如下因素:
1、保費豁免條款及槓桿率
香港主流重疾險的所謂保費豁免條款,包括下面幾種:
- 受保人不幸確診重疾獲得理賠,剩餘保費豁免;
- 受保人不幸身故,保單理賠,剩餘保費豁免;
- 受保人不幸確診輕症,保單可以豁免下一年的保費;
- 兒童保單,大人不幸離世,兒童保單的剩餘保費豁免等。
由於有如此多的保費豁免條款的存在,讓大多數投保人都會選擇較長的繳費年期。因為,一旦保單較早發生理賠,則剩餘保費都會被豁免,提高了保單的槓桿率水平。
以30週歲,不吸菸男士為例:如果在投保之後的第五年就不幸發生了理賠,不同年期下的槓桿率如下表:
可以看出:如果在繳費期內就不幸發生了理賠,選擇較長繳費年期,所交保費最少,槓桿率最高;
同樣獲賠15萬元:
- 選擇25年繳費,只交了12110元,有12.4倍的槓桿率;
- 選擇10年繳費,交了24320元,只有6.2倍的槓桿率。
在第一次理賠之後,後續的多次理賠條款,則完全相同。
由於重大疾病在30-60歲這個年齡段,是較為高發的;
所以,如果成年人士選擇香港重疾險,一般都應選擇18年以上的繳費期。
2、保障增長與投資收益
另一個方面,如果給小孩子投保,或者投保時年齡比較小,20來歲左右,則可以選擇較短年期。
較短年期的前提,就是短時間內發生理賠的概率很低。孩子年紀小,或者投保時年紀輕輕,在繳費期內發生重大疾病的概率是較低的。由於在整個繳費期內發生理賠的概率都很低,之前所有的保費豁免條款,用到的概率都是很低的。
所以,可以採用縮短繳費年期的方式,獲得兩大好處:
1)減少總保費:由於繳費年期短,雖然每年交的多,但是總保費就會少;
用1歲小男孩作為例子:從下表可以看出,10萬元的基本保額,10年繳費,比25年繳費,便宜了約24%。如果換算成100萬元的基本保額,可以總共減少6萬元左右的保費。還是省了不少的。
2)由於香港重疾險的保額,均會隨著年期不斷增長。由於繳費時間短,每年交的多交的快,雖然總保費少,最後的保額反而高。
用1歲小男孩作為例子:從下表可以看出,如果始終都沒有發生理賠,到孩子65歲、75歲等時候,最短繳費年期的總保額,反而最高。
所以,如果給小孩子配置香港重疾險,在預算合適的前提之下,選擇最短繳費年期,會最為合適。
總結起來:由於香港重疾險本身的特點,不同人士或者家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來選擇繳費年期。
1、成年人士,一般選擇18-25年的繳費期,優選20年繳費;
2、小孩子,最優選擇10年繳費期。
周小淇Colin
這個問題也是我很多客戶經常碰到的難題,下面我來回答一下。
首先拋出觀點:不能一刀切!看險種,看投保人情況!
1、保險分很多險種,不同險種情況不一。
這裡的香港保險,假定只討論長期壽險。一般我們可以籠統地分成幾類:醫療險,危疾險(即重疾險)、儲蓄壽險、投連險等。每個險種有不同的特點,不能一蹴而就。下面以內地旅客最熱衷購買的重疾保險和儲蓄壽險為例(這兩塊也是最有可能產生交費時間的困惑),說明不同險種如何考慮。
(1)重疾險
舉個不恰當的比喻,重疾險類似賭場裡的賭大小。重疾險合同的締約,就是你跟保險公司約定,你每年按時交一定的保費,然後在保障期內發生合同約定的大病,保險公司按合同保額進行賠付。這裡可以看出來,你肯定希望每年能儘可能交少的錢,這是符合你的利益的。當然保險公司也不傻,10年交和20年交的合同,保費肯定不是一分為二的事情,需要考慮到錢的時間價值問題,因此,選擇越長年份供款的重疾,總交的年費肯定比短年份的要多。這裡,你就需要博弈了:(a)、你認為在供款年期內出險的概率有多大;(b)、你認為未來錢會貶值到什麼程度。很明顯,如果你認為在供款期內出險的概率相當大,或者錢會貶值得相當快,那毫無猶豫選擇最長年份。
(2)儲蓄險
儲蓄險,簡單可以理解為“在保險公司存錢”,當然這個存錢跟銀行有點不一樣,是具有長週期性的。所有儲蓄產品的核心,就是長週期性獲得平穩收益。我們可以簡單想象一下,一共10萬保費,每年2萬分5年交完,或者每年1萬分10年交完,你認為哪個投資收益更好呢?而且配置儲蓄險的一大功能,就是要對抗通脹,交款年限拉得太長了,意義就不大了。
但有一種情況下,是可以考慮長年期的,那就是是保障意味比較重的產品,例如提供高額的人壽理賠,那這個時候,考慮的要點就不是收益了,而是一樣的錢理賠額做高點。思路就可以重疾配置的思路了。
2、說完物,來看人。
人的情況不同,選擇也不一樣的。人的情況,又何不同呢?主要考慮這幾點:年齡、經濟狀況、從事職業。年齡方面 ,大人和小孩的考慮點是不一樣的。以重疾為例,大人和小孩哪個短期內的風險會更高呢?按一般的概率,大人的短期風險肯定比小孩要高,從費率上就可以反映出來了。因此,即使年期長會導致總供款多,大人尤其是三十歲以後的,選擇較長年期供款,把槓槓增大是一個慣常選擇。而孩子的話,因為供款期內出險的概率一般比較低,而且孩子保費也比較低,選擇長年份供款和短年份供款都可以。
第二個是經濟狀況和從事職業。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和所在行業都大不一樣,原則上每個家庭都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判斷的。這裡主要簡單劃分兩類人,一類是做生意或個體戶;一類是上班族。一般來講,上班族的特點是錢不多但每個月有穩定流水,比較合適選擇年份長的供款方式;而自己創業的,可能當下現金流很充足,但不能判定未來是否如當下,這個時候選擇短年期來規避將來的不穩定性也是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