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南京新支點?

離“十四五”,只有幾周之遙。

經歷過2020年的跋山涉水越險阻,未來五年,越發令人無限暢想。

過去五年,南京經濟總量達到萬億,並在“十三五”末一路狂奔,躋身全國前十,聲譽日隆;全市持續3年舉力建設“創新名城”,“創新”灶熱火旺,假以時日,更大的收成將接踵而至。

最大的利好在於時代發展之勢。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建議,包含著更深層次的戰略估量,那就是我國仍然處於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簡單直接地說,就是我們仍處於上升期。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國經濟還要繼續保持一定增幅,總量還要持續增長。

城市仍是增長主戰場。近日,《求是》雜誌刊發最高層重磅文章提到“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是客觀經濟規律,但城市單體規模不能無限擴張。”無論這句話有多少種解讀,每一種都包含這樣一個共識,即城市化依然會是“十四五”發展的重要支柱,一大批城市將為國家崛起強擔當。

對南京而言,下一階段的“城市化”,會有什麼樣的路徑?

細化功能區劃分,按照不同區域劃分政策單元,分類精準施策,是我國城市發展的新趨勢。

不妨大膽想象,南京這名全面發展的“三好生”,能否瞄準幾個爆發點,每一個都集中炮火持續猛攻,五年或者十五年之後,很難說南京就不能從“三好生”躍升為“尖子生”,進而衝擊“前五城”。

2020走向尾聲,添衣蓄暖際,讓想象飛一會——誰會成為南京新支點?

誰是南京新支點?

01

印象中,上一次南京令人振奮的新聞受關注之廣,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南京大學排名全國高校第三,頃刻間南京這座城因為一所大學而在很多普通人的心中被激活。

這兩三年,尤其是今年以來,南京屢屢被擁到聚光燈下。2019年數據顯示,南京實有人口突破千萬,統計學上的常住人口約為850萬,GDP總量約1.4萬億元。按常理,下一個五年目標,南京勢必將常住人口定在超過1千萬,GDP總量超過2萬億元,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這意味著今後五年南京將新增100多萬人口和5000多億GDP。5000億是什麼概念?全國百強縣之首崑山,2019年GDP為4045億,而南京各板塊中經濟規模最大的江寧區,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是2371.41億元。

靠南京現有12大板塊的慣性增長很難支撐高質量發展定義下5000億元的增量。南京需要尋找新空間,激發新動力。從空間看,南京老城中的鼓樓區、秦淮區人口密度已超過2萬人/平方公里,而外圍浦口、江寧、六合、高淳、溧水五區人口密度均不足1000人/平方公里。

從南京三四十年城市發展的特徵看,南京郊區實力相對偏弱。最大的板塊江寧佔全市經濟比重16.8%,現在江寧部分區域被劃為主城,郊區最大的板塊江北新區在全市GDP總量中的佔比為11.5%,而上海浦東新區佔全市比重達32%,成都天府新區佔全市GDP的21%,合肥濱湖新區佔全市的25%。這說明很多城市明確了經濟發展相對倚重的板塊。

南京城市框架跳出明城牆,還是這20年以來的事。從“十五”計劃到“十三五”規劃,南京城市建設的思路總體上是一以貫之,按照“多中心、開敞式、 軸向發展”的組團來佈局城市發展。南京在空間上存在東西短,南北長的特點,南京的策略是提升中心、南拓北進,加上大力度實施地鐵工程,南京有力地打開了發展空間,出現了河西新城、仙林新城、麒麟片區、南部新城、江北新區等新興板塊,推動人口、要素、功能從中心城區向外圍疏解,進而初步形成新的集聚。

我們更要看到,相比其它同類城市的新板塊崛起速度之快,吸納要素能力之強,南京各板塊在功能分工和培育方面仍相對薄弱。新興板塊還難以承擔引領區域發展的重任。

南京新興的板塊載體,適應南京的丘陵地形,未來仍將是南京空間佈局的大趨勢。

今年9月份,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在市委學習會上提出,“十四五”時期南京城市發展要堅持“東西南北中”協調並進的思路,進一步拓展城市空間、提升城市功能,形成“一核三極”的空間架構和功能佈局。

注意,“協調並進”不是均衡用力、功能平鋪。各展所長,是協調並進的前提。這從2019年以來南京市委市政府重點支持各板塊辦好一件大事的思路中可看出,各板塊在肩負考核指標的前提下,更要突出現實問題,突出個性發展。

也是在這個學習會上,南京市主要領導首次提到“一核三極”。“一核”指繞城高速以內的老城區,“三極”分別是江北新區、紫東地區和南部片區。

“一核三極”和南京“東西南北中”相對應。中,即主城,為“核”;南,是南部片區;東,以紫東片區為中心;北和西,落在以江北新區為中心的長江以北區域。

近幾年,國內一批城市紛紛以空間佈局搶佔窗口期,打造發展爆點,謀劃高質量發展。南京之外,還有成都、杭州、廣州等地紛紛從空間發展戰略的角度提出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的發展方針,每個方向各有功能側重點,從不同領域提升城市能級。

如何想象未來五年,有一點還要強化。今年北京設立自貿區,上海修改落戶政策,四所上海985高校的應屆本科,以及世界一流建設高校的碩士、全國各高校的博士均可直接落戶,深圳喊出“2025GDP達4萬億”,5年新增一個天津直轄市的經濟規模……昂首在前的城市,還在做大,要做到更大,或許這些城市還沒到“規模不經濟”的程度。

何況南京。尤其在人口上,過去幾十年,比起其它同類城市,南京未能享受到多大的人口紅利。想想崑山,戶籍人口不到百萬,常住人口近五百萬,幾百萬流入人口根本就是創造城市財富的主力軍。

聚焦,再聚焦,讓人才、項目紛至沓來,南京需要新支點。

02

最近安徽公佈16市GDP,滁州總量穩居第三,增幅省內第一。滁州是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和“排頭兵”,2019年,其經濟總量躋身省內前三,引起外界廣泛關注,很多人將此解讀成南京都市圈效應。

滁州市委書記張祥安在本市會議上指出,滁州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績、保持好勢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終圍繞主導產業抓招商引資。滁州新增的“商”和“資”從哪來?張祥安直言要當好南京發展腹地、產業配角、生態屏障、合作伙伴。

今年3月一個月內,滁州市委書記、市長跑了三趟南京,分別對接了江北新區、浦口和六合,都在長江以北。

能夠帶動周邊發展的區域,無疑具有支點的潛質。

未來五年,城市群、都市圈被視為城市化的重要形式。有人說,南京和杭州的差距,就差在一個阿里巴巴。如果從空間維度看,南京與國內一流城市的差距,可以說就差一個實力強大的新興板塊。

新增的5000億GDP,大頭要靠哪個板塊承擔?

五年新增100萬人口,哪裡吸引力最強?

要形成有影響力的產業地標,哪個板塊具備條件?

要跳出行政區劃,釋放都市圈效應,哪裡會是突破口?

所有問題,都可以指向一個板塊,那就是江北新區,江蘇唯一的國家級新區。從滁州的騰飛,可以估摸南京江北的價值。

評選南京最富想象力的新支點,大部分選票很可能要投給江北新區,這是信任也是期待。

儘管外界對江北新區的發展還有這樣那樣的疑問,儘管放在地方評價的傳統指標體系中,這個新區還有這樣那樣的短板,儘管沿用招商引資的思路,這裡沒有增加多少工業化時代的龍頭項目,儘管按以往城市建設的速度,這裡還未能形成CBD建築群,總之這個國家級新區還缺這少那,但有一點,大部分人都承認,南京長江以北這片區域,從未像今天這樣活躍過,江北的百姓從未如此自信有底氣。單從城市面貌看,當地百姓僅在家門口就無不感受到變化,並對未來寄以更大期待;從功能配套看,不少民生項目不光是填補窪地,而是已具備引領之勢;從城市發展內涵看,“兩城一中心”已經從打基礎走向產業集聚,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國際化團隊、前沿研發項目紛擁而至。

如果還缺乏感性認識,就看看數據:江北新區獲批五年,地區生產總值淨增1000億,一般公共預算淨增100億,人口增長超百萬,經濟增速連續9個季度領跑全省全市。引進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等一大批全球頂尖創新資源。集聚高層次人才超過2000人,留學“雙創”人才5000餘人。

創新策源地,這是江蘇對江北新區的定位,也是江北新區成為南京新支點的關鍵。江北新區疊加國家級新區和自貿區雙重優勢,最有條件緊緊圍繞國際人才新的流動和聚集動向做文章。未來幾年,要判斷江北新區的發展成效,一個重要的評判視角就是觀察江北新區能不能成為國際科研人才推崇的地方,能不能成為國際人才扎堆的場所。江北新區,可以說是南京最後一個大規模發展的板塊,最具區位和政策優勢,不僅僅要面向蘇皖朋友圈,更要敢於積極融入全球發展版圖。

早在2018年,南京修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時就明確,江北是南京新主城。

新主城對城市的支撐應該是全方位的。打通內外連結,交通要先行。現在江北人還經常跑到滁州坐高鐵,好在三條過江通道正在建設中,南京北站建設提速。未來五年,江北新區要新增人口80萬-100萬,經濟規模新增3000億以上,若果真如此,我們不光是要想象一個新支點,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一座現代之城,代表南京往前衝。

03

第二個支點,你投給誰?

很多城市研究專家提出,納入全球城市網絡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其參與競爭合作的基本單元將進一步細分,具有代表性的、旗艦性的功能性區域,將是決定城市能級的關鍵。

南京建設“創新名城”三年成果豐碩,累計組建各類新型研發機構超400家,吸引6名諾獎圖靈獎得主、98名中外院士來寧創新創業,孵化引進科技企業超7000家。

南京要成為最鼓勵創新、最適合創新、最具創新創業活力、最具創新氣質的城市。全域創新中,哪裡擁有最濃郁的創新氛圍,哪裡具備最高的創新濃度和密度,哪裡就有可能成為推動“創新名城”往前一步的新支點。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一席“要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我們的科研任務清單進行佈局”的表態,讓世界都矚目這支技術攻關的中國國家隊。

今年6月,在南京第二屆創新週期間,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人民政府簽約共建南京麒麟科技城,推動南京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

麒麟科技城集中了中科院南京分院和古生物所、土壤所等中科院整建制“一院四所”,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際先進的天文光學設計加工測試平臺和多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等;包括7名“兩院”院士、數十名國家“傑出青年”等在內的近2000人的研發隊伍。

同時,中國科學院大學與南京市政府還要在麒麟科技城共建國科大南京學院,著力發展信息與人工智能、生物安全等學科方向,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教融合學院,力爭到2025年在學各類研究生達到2000人、長聘和雙聘崗位教師達到600人。

坐落在紫金山、青龍山的生態廊道之中,仙林大學城與江寧大學城之間的麒麟科技城是南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主要承載地,肩負著解決南京科技創新“有高原無高峰”的使命。從上述內涵看,麒麟科技城更像是麒麟科學城,代表著一座城市開展科學探索的最前沿。

城市東進,進軍紫東,聚焦麒麟,就讓更多“創新的頭腦”簇擁在這個青山懷抱中的彈丸之地,共同撬動“創新名城”新支點。

04

長長的南京,南部要挺起來。

南京之南,範圍很廣。從以南京高鐵南站為中心的南部新城、江寧區,再到溧水、高淳,哪片區域將成為撬動區域發展的支點?

在今年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南京在上海舉辦了高質量發展投資環境推介會暨重點板塊招商月啟動儀式。在這個面向全球的推介會上,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介紹的南京眾多機遇中,有一個是新興板塊崛起。他介紹,南京呈現出東西南北中齊頭並進、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並特別推介了兩大板塊:一是江北新區具備國家級新區、自貿區“雙區疊加”優勢,正在大力建設“兩城一中心”;二是溧水以打造健康中國示範樣本為定位,構築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和江北新區並肩代表南京新興板塊,溧水地位的變化可見一斑。

《求是》最近刊發的重要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中有這樣的論斷:要建設一批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推動多中心、郊區化發展,有序推動數字城市建設,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決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過密問題。

在南部打造一個具備較強輻射力和帶動力的城市新中心,建設城市新支點的任務很有可能落在南京冒出來的黑馬——溧水肩上。

溧水原本是南京郊縣的老么,一度在全市的存在感比高淳、六合還弱。從“老么”到“扛把子”,定位南京南部中心,成為城市新支點,溧水有這個條件“跳一跳”。

首先是交通區位,溧水得天獨厚。即便是老城中心,離高鐵南站、祿口機場分別是在車程50分鐘、30分鐘以內。加上溧水本身通高鐵,境內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在現代空間概念上,溧水可以說具備最多條件連通周邊,融入長三角。

從15年前確立“工業立縣”第一戰略,到現在溧水成為南京唯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溧水始終堅守制造業不放鬆,為地方經濟積澱了較為厚實的基礎。近年來,溧水更是呈現全面發展好勢頭,百億級鋰離子電池項目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產;3年集聚80多家外資企業,其中不乏A.O.史密斯全球超級產研基地、德國西門子全球第二大研發中心等一流項目;溧水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名第52位,4年進位近20位。

這些數據透露出強勁的活力,溧水發展勢能已成。從溧水“十四五”規劃(草案)看,預計2025年末,溧水常住人口達到1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約1400億元,年均增速8.5%,邁入全國區縣前20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速11.4%,2025年末約135億元,趕超宜興。

這兩年,溧水率先打出的“健康牌”更是一記妙招。緊扣“民革中央康養產業實踐基地”和全省第一個“健康江蘇實踐示範區”,溧水趁機將衛生事業、生態、新興產業、板塊發展、城市治理和城市營銷融為一體,加速升級城市。要撐起南京南部中心,“健康”這張牌還要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溧水一大軟實力特別值得南京其它板塊關注,那就是“上下一盤棋”,“一個聲音喊到底”,這個板塊全區的動員和調度能力突出。從氛圍上看,就是各個群體表現出極強的自豪感和榮譽感;體現在效果上,這幾年溧水在很多關鍵項目上“出手很快”“做一件事成一件事”。

通常,一個區域的發展常常被歸結為地區和城市的發展規律所致。發展當然有規律,發展的趨勢是從中心城市一圈圈盪漾開去。十年是趨勢,五十年也是趨勢,三年五年也是趨勢。如果坐待規律變現,那可能要二三十年,如果積極奮爭,五年十年也可能讓願景成為現實。

如果說“高鐵上的長三角”讓長三角一體化落在實處,那麼“高鐵上的溧水”將成為南京南部中心的重要支撐。溧水要爭取成為高鐵網絡中的節點城市,將溧水站從單通道高鐵站點提升為多條重要通道彙集的高鐵樞紐,爭取高鐵班次加密,強化形成溧水與南京、杭州、上海、蘇南、安徽等長三角中心城市和重點地區的交通聯繫和要素流通。在南京內部軌道交通上,可以探索地鐵S1接S7、S9號線大站快線運營模式,提高溧水和主城的通勤效率。

從南京中心通向城市新中心,不能再有阻隔。南京主城通往溧水的高速收費站如能外遷,將從成本到心理上,消除溧水的“郊區感”。

南京南部中心,這“三極”中的“一極”,其重點會是又不僅限於是先進製造業。無論是生態環境、經濟活力,還是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二產和三產的前景,溧水是少有的沒有明顯短板的新興之城。這個郊區新城的未來,想象空間無限。

下一個五年,提升城市能級,南京需要引爆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