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先後有十八人在朝為官,南宋末幾近破滅

這個村先後有十八人在朝為官,南宋末幾近破滅


在浙江南部有一條楠溪江,沿著楠溪江畔有數百個古村落,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叫做巖頭。最早建於五代末年,是典型的田園式山村,村裡人珍藏著的人物畫像,是當時先後有十八個家族成員在京城同朝做官,而且爵位顯赫。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村民在族人陳虞之的率領下,與元兵激戰,戰況慘烈,當他們彈盡糧絕的時候,陳虞之率先用黑布矇住戰馬的雙眼,部署相繼仿效,跳崖身亡。族譜上是這樣記載的:元兵至溫,公與族侄規公,率子侄、鄉人千餘,迎戰於綠璋,退登芙蓉巖,據守三載。戊寅聞帝溺死,公自刎巖,遂潰,規公被執,不屈而亡。時,從死者八百餘人,被虜者五十餘人。聞者莫不涕泣崇祈。現有村落建於元代延祐年間,於明初竣工完成。居民多姓金,是金姓族人的聚居地。

巖頭村坐西朝東,佔地面積18.5公頃,位於楠溪江和群山之間的狹長地帶。早在數百年前,巖頭是連接海陸的交通要道,是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商賈們經過這裡,把樂清和沿海一帶的鹽運輸到縉雲、仙居等地去販賣。至元代末年,這裡漸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往來行者,必定在巖頭多休息停靠。商賈、腳伕和眾多行者,成就了巖頭數百年的熱鬧繁華。現在雖然時過境遷,消失殆盡,但仍留下古老的麗水街,讓人嗟嘆昔時的盛況。

這個村先後有十八人在朝為官,南宋末幾近破滅


在麗水街最為鼎盛的清代,300米的長廊中共有90多家店鋪,人流彙集,商貿發達,八方文明,儼然現代商業街步行街的雛形,並且還兼顧休憩、觀光諸功能於一身,讓人由衷地欽佩先人地智慧和良苦用心。麗水街舊時為巖頭“金山十景”之一的“長堤春曉”,並有吟誦詩作留下:“春山加錦曉煙低,柳底鶯聲款客啼。結伴連朝頻載酒,行吟不惜繞長堤。”

這個村先後有十八人在朝為官,南宋末幾近破滅

由北向南,麗水街地盡頭是巖頭村地入口。村頭地三跨青石板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曰“立水橋”。橋邊古老的香樟樹為建村時所植,樹幹需4人合圍,虯枝伸過河面,鬱郁蒼蒼,濃廕庇日,覆蓋了整個橋面。樹下南北各有一個造型古樸的亭子,南邊的重簷歇山頂,形似官帽,名曰“接官亭”;北邊的單簷歇山頂,古樸簡約,名曰“乘風亭”,亭柱對聯饒有風趣:“一年春不歸,五月秋先到;飯留有意人,菜待多情客。”

這個村先後有十八人在朝為官,南宋末幾近破滅

過麗水橋而西行,便是諸水縈繞的巖頭古村核心區域。巖頭古村是楠溪江唯一以綜合水利設施來規劃佈局的古村,其古水利系統起源於五尺溪雙的圳頭堰壩,止於麗水湖,設計巧妙,功能齊全。500多年前,巖頭村的主要建造者——鄉賢桂林公根據巖頭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引水渠把清澈的山溪水接入村子西北角,再分成幾條支渠繞街傍戶穿村舍民居,最後匯入村子東南部的麗水湖、塔湖、進宦湖等幾個人工湖泊。這一科學的公共供水系統為歷代巖頭金氏族人和往來商賈提供了清潔的生活用水,經歷500年仍然可以使用,可謂福廕子孫百代的偉大工程。

這個村先後有十八人在朝為官,南宋末幾近破滅

在水利系統之間,巖頭還建有琴嶼、文昌閣、文峰塔、塔湖廟、森秀軒等村落園林建築,現大多。只剩遺址,唯有塔湖廟依舊香火旺盛。令人驚訝的是,巖頭不僅有塔湖廟,還有耶穌堂和天主堂,可見其舊日之發達。

與南側的園林建築相對應,巖頭古村北側以宗祠建築為主,建有金氏大宗、進士牌樓、貞節牌坊、上花園和下花園。村落中部為佈局嚴謹的街道和民居,其間靠近麗水湖建有寬大的戲臺,臺上客供數十人粉墨登場,臺下可容納數千人觀戲娛樂。戲臺對面隔水相望的,便是麗水街,遙想當年一場南戲上演時,不知吸引了多少行者的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