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林则徐不为人知的故事

众所周知,林则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据史料记载,林则徐生于1785年8月30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

在嘉庆十一年(1806年),22岁的林则徐初入仕途,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的文书记录。

后来其官位越当越大,巅峰时期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

今天我们讲一讲林则徐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民族英雄林则徐不为人知的故事


忠于爱情的林则徐

林则徐一生只爱一人,对待爱情也是非常忠诚的。

在林则徐20岁时,参加乡试,考上举人,在公布成绩的那天,林则徐迎娶了他的妻子郑淑卿,自此林则徐在郑淑卿在世时都没有纳过妾侍,终其一生情深不渝,这在那个以三妻四妾为社会常理的时期,是很难能可贵的。

林则徐逝世后,同治至光绪年间,英国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特地为林则徐郑淑卿夫妇制作蜡像,成为少数可长期展出的名人蜡像,以表敬意。

民族英雄林则徐不为人知的故事


自带主角光环,从小就是神童

林则徐虽家境贫寒,但其四岁开始上学,七岁时便能背诵许多文章和诗词,而且知晓很多道理。

林则徐九岁那年元宵节,老师给学生出对子:“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

林则徐应声对曰:“打一声锣代天地行威”。

又有一次,老师带林则徐等学童游鼓山,一时兴起,出“山”、“海”两字,要求学生做一绝对,当其他学童还在思索之时。

林则徐率先吟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又有人出联曰:“鸭母无鞋空洗脚”,

林则徐脱口而出:“鸡公有髻不梳头”。

其父高兴地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

当然,林则徐的智力能得到较早较好的开发,离不开其父的教育方式,其父对林则徐是十分严格的,但却十分注意施教方法,从不压抑孩子的天性,总是让儿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读书的乐趣。

让孩子在愉快的心情和环境中学习,且严格要求孩子要能吃苦耐劳,从小就培养了林则徐良好的道德品质。

正因为有父亲的悉心教导,林则徐从小立下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并养成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民族英雄林则徐不为人知的故事

水利专家林则徐

我们都知道林则徐是民族的禁烟英雄,殊不知林则徐还是一位水利专家。

道光年间,黄河时常泛滥,导致民不聊生,在林则徐升任河东河道总督期间,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的重大问题,林则徐一心想要治理黄河水灾问题,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绘制黄河沿河地理走势,水流情况进行张挂,认真分析研讨,便于了解和治理。

在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期间,江苏突发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

这对发展生产,平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

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埔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

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其后林则徐又治理长江水患,对修理堤坝有先期意思,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

据史料考证的结果表明,林则徐的从政生涯,与水利建设是分不开的。

他的水利足迹遍及长江、黄河。

主持修理过吴淞江、黄埔江、娄河、白茆河和海塘等江南水系;

在新疆更是有 “林公渠”、“林公树”、“林公井”、“林公车”的传奇故事而流芳百世。

民族英雄林则徐不为人知的故事


热爱学习,思维开阔

在闭关锁国的清朝时期,当时的国民都是很封闭的,落后西方文明,在受到列强入侵的时候,被打的措手不及,面对节节败退的战事,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带头学习西方文化,研究西方先进武器,秘密从外国购置了200多门新式大炮。

林则徐将西方国家的“战船制造、火器制造和养兵练兵”作为探求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