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所感

最近看《清平樂》,已到12集,思緒感想頗多,主要有兩點想抒發於此。

《清平樂》改編於米蘭lady的小說《孤城閉》,以北宋為背景,在風起雲湧的朝堂之事於與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情長之間,還原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宋仁宗。

1.第三集趙禎因為懷念生母做的蜜餞梅子,讓宮中所有人都做梁家蜜餞,引得富貴人家爭先效仿,使得梁家維持生計的果子貴如瑪瑙,而因蜜餞梅子的配方因有幾味與梁生的治病重合的藥材,也成了天價,使得梁生不得藥石所醫而去世。趙禎為此深深自省。劉太后也和苗心禾說了一個類似的故事,太祖時,公主想用一種翠鳥的羽毛做衣裳,太祖不許。劉太后告訴苗心禾:公主喜歡用鳥羽做衣裳,本身沒有什麼錯,但是這樣會引起天下女子爭相效仿,到後來這種翠鳥便會越來少甚至絕跡。皇家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關乎百姓的生活生死,皇家人可說坐擁天下,亦可說無一私物。讓我再次認識了帝王家的責任,與戴王冠、必承其重,皇家人擁有四海,享受萬人景仰的權利,也要履行對天下人負責的義務,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天下的榜樣,所以必須規範,不能隨心所欲,而要自我約束。這對於今天的公眾人物有如政壇領袖、明星等亦有相似之處,但相比於古代,已經開明瞭許多。


《清平樂》所感


2.第二點便是不曹皇后給我的感觸。史書上說她“貌醜不至惑君”,第一次新婚之夜也因貌醜而嚇跑了夫婿。就當它是事實吧,但她這個人我還是很喜歡很欽佩的。一、聰慧好學,涉獵廣泛:年少時頂替哥哥的名而去書院聽學,不拘於當時女子不能去學堂的思想。這與她後來和仁宗討論無論家事國事都毫無障礙打下了基礎。繼任太后之位後,英宗生病時,她暫代理政,朝廷內外每日奏報有幾十份,她都能一一記住綱要。不同於一般的讀書人以四書五經為主,她還讀了醫學、農學、機械之書,連烹飪釀酒的小書也有涉獵,不僅讀,而且活學活用,親自釀酒、做點心,養蠶絞絲,連機器也做得有模有樣的。

《清平樂》所感


二、知恩圖報、守信重諾:得知李植一心修仙,曹家有些想退婚,她卻執意完婚,說李家曾對曹氏先祖有救命之恩,應該履行當初的諾言。新婚之夜得知李植執意不願娶她,她也很不強人所難,簽了和離書,向公婆行禮而去。要知道,一個結過婚的女子被和離回孃家在當時可是不被看好的,她卻能如此灑脫大氣,讓人佩服。三、巾幗風度,男兒志向:雖生於武將之家,卻熟讀經史,知書達禮,德才兼備,是貨真價實的名門之後,大家閨秀。曾有衛士在皇帝寢宮作亂,她臨危不懼、沉著冷靜地處理,派人取水防火,剪掉所護駕侍從的頭髮,讓侍從翌日以此論功行賞,使得他們都爭先出力,消滅亂兵。也不曾忘了自家絕學——騎馬射箭樣樣不輸於男兒,得知當今天子仁德,只恨自己不是男兒身不然定去考取功名、輔助皇帝。四、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因為初掌中宮時,向仁宗提升幾位妃嬪而遭大臣彈劾,深思己之過,從此益加謹言慎行,嚴於律己,不拉攏任何人,反對外戚干政,對自己的家人也是就事論事,一絲一毫也不通融。而對身邊的比自己受寵的妃嬪們毫無嫉妒怨恨之心,第一時間告訴官家(皇帝)苗娘子有喜,甚至對後來恃寵而驕的張貴妃也沒有絲毫的計較。

《清平樂》所感


五、洞察人心、隱忍自持:她知道皇帝並不喜歡自己,所以新婚之夜,哪怕獨守空房,也不願去打擾他;她知道他親近她是因為看到她懂機械、走南闖北,與他喜歡的一個姑娘有幾分相似,所以她禮貌地遣回了他;與他談家國之事時,興正濃,她也是見好就收,得體得讓人心疼。所以,更多地,我看到的是他們不像帝后、不像夫妻,更像是君臣、朋友,不帶感情的相敬如賓。當然,這一點還是在電視劇情中得以展示,史書上,仁宗對她更是冷漠。關於她的評價,在歷史上還是很高的,脫脫雲:“性慈儉,重稼穡,常于禁苑種穀、親蠶,善飛帛書。”母慈子孝、愛才救蘇軾等典故也傳為美談。

古裝劇一直以來都是我的喜愛,服裝髮飾、詩書禮樂、亭臺樓閣以及古人的情懷都是我的關注點。而根據史實而改編的、貼近歷史的古裝劇更是吸引我的眼球,常常吸引我去了解這背後的歷史。我也是通過這部劇知道歷史上著名的詩人詞人都匯聚於這個時期,晏殊、范仲淹、歐陽修等,能人畢現,韓琦、富弼、張堯佐等。《清平樂》這部劇我看的還不及六分之一,服裝髮飾倒是很符合時代特點,古文詩句也經常出現,場景也不錯,這倒很符合我的口味。只是感覺主線可能有點亂,劇情比較拖沓。這只是目前所見,難免存在偏頗,還是多看幾集和多瞭解一些史實再做評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