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仁慈與悲憫

杜甫,一個經歷了大唐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親眼見證了大唐帝國由強盛日益走向衰弱的演變歷程。而無論身處繁花似錦的長安,還是安史之亂後漂泊流離的成都,始終憂思國家前途,心繫天下百姓。

公元745年,在已經訪遍江南秀美山川和齊趙雄壯大地​之後,與李白在兗州分手,踏上了前往長安的仕途之路,實現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願景。

雖然憑藉其自身才華,深得唐玄宗賞識,欲委以要職​,卻處處受奸臣排擠,不得而終。經過十年的艱辛努力,最終只得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之職。在長安漫長的艱辛探索與苦苦追求,數十載的親身經歷與跌宕起伏,使其更深刻的看清了上層社會的驕奢淫逸與腐敗昏聵,以及底層百姓的艱苦心酸與流離顛沛,終於發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憤怒與哀嘆!

隨之而來的“安史之亂”,使杜甫從此過上了“逃離”與“追尋”的漂泊生涯,逃鄜州,奔靈武,解長安,投肅宗,貶華州,棄秦州,居巴蜀,漂兩湖。儘管大詩人餘生居無定所,食不果腹,達到了“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的地步,卻依然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悲天憫人情懷!

杜甫就是這樣,無論身處何其艱難時段,身遇何種危險境地,始終以仁慈的心緒為底層百姓發聲鳴其悲慘,以悲憫的胸懷為國家吶喊彰顯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