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的天時,地利和人和。

一泡茶之所以好,一定有著多方的作用。諸如天氣、山場、工藝,任何一個因素都是承接的齒輪,任意一環突出於整體水平都將讓一泡茶的品質有一定的提升,但相應的,任何一環的薄弱都將影響一泡茶的整體品質。

武夷巖茶之上品無外乎“巖骨花香”四字,“巖骨”根植於武夷山原產地的特殊種植土壤條件,豐富的有機質與沙礫壤使得武夷巖茶的底蘊禁得起百般琢磨。“花香”源於工藝,青葉在製茶師傅的手中演化出了不同的理解,幻化出了複雜而又迷人的重重香氣。武夷山各處獨特的小氣候又使得茶葉生長出喜人豐沃的品質。所以,一泡茶的來歷,關乎天、關乎地、關乎人,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一個個絕佳的巧合搭配起來。

言茶|武夷巖茶的天時,地利和人和。


茶葉生產是一項程序複雜、技術難度較大的勞動。從茶園開墾到製成毛茶,須經過選種、育苗、移植、培育、管理、採製等等,缺一不可的過程。單單管理一項則又包括培土、施肥、修剪和防治病蟲害等技術性很強的環節。其採製工藝最為複雜的獨特的要算烏龍茶。茶農說:“制好烏龍茶,要靠天、地、人”。這是烏龍茶採製的三要素,也是流傳在烏龍茶區的一句茶諺。它高度概括了千百年來茶葉生產中的一條實踐經驗,也就是說,要使烏龍茶的形、色、味達到最佳境界,沒有天時、地利和人為因素的完善配合是不可能的。

「天時」

言茶|武夷巖茶的天時,地利和人和。


所謂“天”即天氣,天氣的變化對採製烏龍茶影響起著規定性的作用。若是高溼度的陰雨天或炎熱的夏暑天,想要採製高檔茶,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晴天,氣溫在20℃以下,空氣溼度在75%-80%的溫和氣候,才有可能製造出高檔茶。

烏龍茶發祥地武夷山,全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均產茶葉,在風景秀麗的丹山碧水之鄉,真是無巖不茶。武夷山屬丹霞地貌,巖峰聳立,劈地而起,巖壁赤黑相間,秀拔奇偉,群峰連綿,翹首向東,勢如萬馬奔騰,堪為奇觀。澄碧清流的九曲溪,迂迴其間,九曲十八灣,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迴轉,峰峰水倒流”之感,而沿溪兩巖,群峰倒影,盡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輝映,正是“佳茗自天成”的好地方。

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在18℃-18.5℃之間,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年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為我國雨量最豐富的茶區之一。山坑巖壑之間遍植茶園,到處幽澗流泉,山間常年雲霧瀰漫,年平均相對溼度在80%左右。正如,沈涵《謝王適庵惠武夷茶詩》雲:“香含玉女峰頭露,潤滯珠簾洞口雲”。四周皆有山巒為屏障,日照較短,既無凍害,更無風害。這就是“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言茶|武夷巖茶的天時,地利和人和。


武夷山歷來盛產“正巖”、“半巖”名茶之地,但山下平原地域雖與山上高度相差不過百米,而所產茶葉品質卻相差甚遠。“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巖茶為上,洲茶次之”(《續茶經》)。

究其緣因,乃因高山區域存在著適宜茶樹生長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首先高山地區經常能提供一種雲霧遊漫,適應茶樹喜愛陰溼習性的自然環境;其次,高山地區氣溫低,晝夜溫差大,芽葉生產緩慢,有利於茶樹形成充足的營養成分,故長梢葉嫩而厚,是製作優質茶葉的最佳原料。

此外,高山地區涼爽的氣候特別適宜茶葉初制時的發酵過程,有利於製茶師的精湛技術配合下,促使茶葉的形、色、香、味達到上乘的境界,這是低山地區所不能與之並肩比美的。

「地利」

言茶|武夷巖茶的天時,地利和人和。


所謂“地”,即園地,包含茶園土質,茶樹品種及採摘質量標準。指的是土壤植被狀況和具體的地理環境。茶樹理想的土壤以含細碎石或風化石的石碎地為上,因為此類含有豐富礦物質的和其他營養成分的土壤,能使茶樹生長出芽葉肥厚而耐於沖泡,滋味醇濃;而植被為黃土者,由於土質粗性大,容易凝固成塊,礦物質含量少因而生長出來的茶葉滋味較淡。

至於植被為瘠瘦的沙土壤,則品味又差一籌。武夷山之地質,屬白堊紀武夷層,下部為石英斑岩,中部為礫岩、紅沙岩、頁岩、凝灰岩及火山礫岩五者相互成層。

言茶|武夷巖茶的天時,地利和人和。


茶園土壤之成土母巖,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岩、頁岩組成。剖面發育頗不完全,具有母巖的棕紅色,經風化、沖蝕,表面呈棕色鬆散狀,為沙質礫土。第二層泥質增加,小粒結構,頗疏鬆。第三層為紫棕色塊狀結構,雜有半風化母巖及巨塊石礫。

武夷山茶園相當部分受築梯形填土“石座盆栽式”植茶影響,和絕大部分茶園受耕作管理中“客土”混合的影響;往往一些茶園土壤剖面層次重疊,頗疏鬆而透水通氣性強,僅土壤深度下移,泥質漸增。有機質含量頗高。這是理想的植茶條件。陸羽《茶經》中評述茶葉質量與土壤關係時稱:“上者生爛石(初風化母巖),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武夷大部分茶園應介於爛石與礫壤之間,這是武夷巖茶得天獨厚的地質條件,前人用“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品具巖骨花香之勝”來形容,確是最好的評語。

武夷茶園在陰面山的比陽面山的好。《隨見錄》雲:“巖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此乃陰面日照時間短,土壤比較溼潤,適宜茶樹喜陰溼的習性。可見,土壤及茶園位置選擇是發展茶葉生產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武夷巖茶栽植有其獨特之處,由於武夷茶區地形錯綜複雜,大都利用幽谷、深坑、巖隙、山凹和部分緩坡山地,以石砌梯,填土建園,另有利用竣險石隙,砌築石座,運填客土,以蓄名叢(如大紅袍等),亦有利用天然石縫寄植茶樹,這種盆栽式茶園為其它茶區所無有,基本建設投資巨大,非一朝一夕之功,已歷千餘年之久,五十年代以後,絕大部分屬於墾複栽植,新築石砌梯層雖有但不多。

「人和」

言茶|武夷巖茶的天時,地利和人和。


所謂人,即茶葉採摘操作人員,是制好茶葉的主觀因素。指的是生產實踐諸環節中的純人為因素。從茶園位置的選擇開墾,一直到成茶上市每一個環節程序,莫不都包括著不同的操作和管理的技藝。

當茶葉生產在相同的“天時”、“地利”條件下進行時,可以說採製和 管理技術將成為決定成茶品質優劣狀況的主要因素。直至目前,複雜奧妙的茶葉採製工藝,仍然必須依賴茶師的實踐經驗而無法採用儀表儀器來加以分析控制。而此種實踐經驗可以歸納為“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

言茶|武夷巖茶的天時,地利和人和。


烏龍茶採製是一項艱苦的勞動。《武夷茶歌》中說:“種茶辛苦甚種田,耕耘採摘與烘焙,穀雨屆其處處忙,兩旬晝夜眠餐廢。”茶農在採製大忙後,身體都會“丟掉”幾斤肉(即體重減輕)所以操作人員要有不怕疲勞,不怕無眠,連續作戰的精神,否則最好的天氣,最優質的茶青,再合理的工藝,也很難製出高檔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