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飲支出認知

做餐飲支出認知

毛利,毛利率

毛利=售價-產品成本

毛利率=毛利/售價*100%

這裡有兩個關鍵點:

1、產品成本包含食材成本和包材成本

2、售價和成本沒關係,但是高毛利需要支撐的理由

問:怎麼能把產品賣得比別家毛利率高10%以上還讓消費者滿意?

餐飲消費並不僅僅是產品本身,還有整個消費體驗。整個消費體驗除了口味、包材,還包含服務、空間設計等等環節。在顧客高敏感點做好附加值,也是提升毛利率的重要方式。


回想一下最近一次雖然價格略高,但還是整體讓你非常滿意的餐飲體驗是哪家?

尤其著重回想下,在哪些細節讓你印象深刻?

20多年前肯德基麥當勞剛進入中國那會兒,在當時價格很高。當年支撐高價的理由,就是服務和空間設計。雖然價格很高,但產品完全沒有可比性。沒有可比性,就是差異化。差異化,是保證毛利、毛利率的重要前提。

餐飲業常規的毛利率約在50%-75%之間,快餐類低一些,飲品類高一些,大眾的食材毛利率低些,稀有的食材毛利率高些。

根據每個產品的配料與成本核算出來的成本可以稱之為理論成本,而在實際經營中會有耗損與眾多不明。

損益表中的毛利率,是根據實際成本計算的實際毛利率。

邏輯上實際成本一定高於理論成本,實際毛利率一定低於理論毛利率。

如果經營中沒有很好管控,兩者的差異有時會達到甚至超過總銷售額的10%。


要用幾個人,薪資多少合適

在“用人”這個問題上,基本還會需要兼顧到以下幾個方面:

1、人工成本

總的人工成本建議不超過租金(含物業費),除非租金有特殊原因特別低,一般總人工成本佔比超過營業額25%基本沒錢賺了;


2、滿足條件1之後,就是流程優化。

一般一家店的人員分為前場和後場,後場和生產流程有關,前場和消費流程有關。

生產流程涉及具體品類、產品,這裡暫時不展開了。


3、管理人員

先定義一下管理人員:不參與具體操作崗位的人員,主要工作範圍是管理人和事,而不是操作產品和服務。

滿足1、2的基本運營基礎上,是否需要管理人員,需要視不同規模和品類而定。

單店月營收小於15萬的,基本不需要什麼過於複雜的管理,重點管好現金、產品就夠了,因為扛不起其他管理的成本;

需要管理強的品類,毛利率必須高,不然無法消化管理成本。

店越大越需要管理,越小則對管理依賴度越低。

絕大多數創業者,適合去做些低管理、弱管理甚至無管理的品類。

做餐飲支出認知

下面是常見的幾種消費流程:


↑例:麥當勞,肯德基...

做餐飲支出認知

↑例:一般生意較忙但空間設計有較多出口的,為避免遺漏結賬通常會選擇這種。

做餐飲支出認知

↑例:和府撈麵...


建議先去類似的店裡轉換視角看看,再自己算算能如何優化,怎麼樣能夠少1-2個人?

如果懂得流程優化,節省人力,則利潤率會更高,成本結構更佳,贏面更大。


亂七八糟的雜項

所謂雜項,就是其他各類費用。

這裡為了讓創業者重點關注毛利、人工、租金等幾大塊,所以把稅務也放入雜項裡。

千萬別小看各類費用,餐飲業整體淨利潤不太高,但是支出項卻很多,假設每個環節從手指縫裡忽略掉2%,5個環節輕輕鬆鬆地10%的淨利潤率就沒了。

雜項,包含但不限於以下一些:

1、稅務,因為這裡主要寫小白創業者,適合個體戶每月100-200的定額稅;

2、能源,水費、電費、煤氣費;

3、清潔類,街邊店門前會有人清掃,有些商場店也收取類似費用,還可以加上自己清潔用的清潔用品洗潔精、拖把...等之類的;

4、網絡費,如果不是外帶窗口店或者資金不太緊張的話,還是需要有wifi為佳;

5、耗材類,比如打印機熱敏紙、A4紙;

6、維修費,比如換個燈泡啊、修個龍頭啊之類的;

7、營銷類,比如外賣傳單、桌牌啥之類的

.....

雜項,在年營收做到千萬以前暫時沒必要再細分出來。

做了2家以上店了,有些費用會逐漸獨立出來,比如營銷費用。

總體來說,能源一般不超過5%,其他雜費總體也就在1-2%,超過3%可能就需要找找原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