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征方腊”一战,真实历史是怎样的?

開在荊棘裏的花--


《水浒传》宋江,占领了水泊梁山,称王称霸,带领一百单八将,所向披靡,最终由于宋江个人的私心,接受了朝廷的诏安,朝廷又岂容猛虎睡于卧榻之侧?于是利用宋江南征北战,消耗梁山一伙的有生力量,在最终一战“征方腊”,梁山军队成功捉拿方腊,自身也被方腊打的残缺不全,最终两败俱伤。

这是《水浒传》中的桥段,情节跌宕起伏,然而却与历史事实相距千里。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方腊”是如何被灭的呢?又与宋江有多大关系呢?下面让我给大家讲解一下。

方腊起义军咋回事?

当时的皇帝叫赵佶。这位皇帝赵佶了不得,和别的皇帝不一样,别的皇帝都喜欢文治武功,标榜自己。皇帝赵佶不同,他喜欢逍遥自在,为人随性,一生追求艺术,不追求帝王成就。

皇帝赵佶

皇帝赵佶都喜欢玩什么呢?琴棋书画、女艺歌舞只要是能寻开心的事情,他啥都喜爱。不过,只要是人都有玩腻的时候,皇帝赵佶也是人,所以他也玩腻了宫廷中的这些事情,整体闷闷不乐,于是身边谄媚之人献计,对皇帝赵佶说,皇上,要不您试试玩石头如何?皇帝赵佶纳闷:“石头有啥好玩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皇帝赵佶开始玩起了石头,那些投其所好之人,看到了皇帝赵佶的新喜好,开始搜集各式各样的石头给皇帝赵佶,一时间皇宫之中堆满了石头,五花八门,样式繁多,颜色各异。

皇帝赵佶十分欣喜,于是沉浸其中,时间一久,皇帝赵佶开始对这些石头也失去了兴趣,他想找到更多更奇特的石头,于是童贯和蔡京两位太监亲自出马,给皇帝寻找石头。

朱冲和朱勔

童贯和蔡京都不是一般的人,他们很快打听到了一种奇特的石头,形状怪异,石头上全是洞,而且有的石头非常巨大。

于是童贯和蔡京直奔苏州,在这里见到了“太湖石”,取回给皇帝看后,龙颜大悦,这样一来,苏州热闹起来,成立了一个“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为皇帝寻找好玩有趣儿的石头。

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初致黄杨三本,帝嘉之。后岁岁增加,然岁率不过再三贡,贡物裁五七品。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宋史》

当时负责“苏杭应奉局”的人是一个叫朱冲的人,他本是农民出身,但是却有商人的伶俐,于是童贯和蔡京认可他,让他帮忙办差。
朱冲虽然是穷人乍富,但是朱冲毕竟是农民出身,守得住自己的本分,尽管没少赚钱,但是并不欺压他人。

不过朱冲的儿子朱勔可不是一个省油得灯,身为富二代的朱勔不管那许多,欺压百姓,鱼肉乡里,这些损事儿他没少干。当地官府也不敢管他,毕竟他可是为皇帝办差的人,得罪不起呀!

一些得罪了朱勔的百姓,可就遭殃了,朱勔利用手中的职权,到得罪他的人家中溜达,看到家中有什么好看的石头,就下令拿走,如果不给,就将主人抓起来治罪。如果房子是石头盖的咋办呢?好办,直接拆了就行了,毕竟办的是皇差,一时间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除了朱勔的祸害之外,太湖巨石的运输也成了苏州百姓的一大劫难,从苏州运往京城,这段漕运路程不短,在百姓的生活区,有许多的建筑和桥梁成了漕运巨石到京城的阻碍。

巨石必须得运,因为这是当地官员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一切都得给漕运巨石开路,那些阻挡了去路的建筑和桥梁直接被拆除,当地的百姓成了苦力,生活也受到极大的影响,一不小心没能按期完工,等待他们的就是流放。

方腊起义

本来方腊的家庭还算富裕,衣食无忧,他的家乡清溪县,特产一种竹木漆。正是因为竹木漆,招来了“苏杭应奉局”的人,一下子打破了方腊的小日子,从生活滋润到生不如死,方腊决定造反。

花石纲是中国历史上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

久受花石纲之苦的苏州百姓,在方腊登高一呼之后,一呼百应,纷纷响应了方腊的造反行动。一时间呼声满天,官府衙门被打砸无数,造反的队伍也迅速扩大到了百万以上,过了一个多月,皇帝赵佶才知道这件事儿,为啥啊?因为当地官府隐瞒不报,想自己压下去,结果造反未平,等到皇帝赵佶知道的时候,方腊已经有了百万之众,这时候皇帝赵佶也有点蒙,赶紧派童贯去镇压。

童贯虽然是太监,但是打仗贼猛,尽管如此,童贯来到江浙的时候也有点头大,这地方与其说是造反,不如说是国中国,宋朝的货币都不流通了,宋朝的官府也不好使了。在深入了解之后,童贯决定攻心为上。

童贯代皇帝写了一份“罪己诏”,先和广大百姓认个错儿,然后又表明了一下态度,意思是大家不造反的话,之前所犯之过全都一笔勾销,而且“花石纲”的事情是有补贴的,之前都是这群贪官给贪污了,以后会给大家补贴。

大家一听没事儿了,也不用打仗也不用死,还给钱,那还造反干啥?于是方腊的起义军纷纷瓦解,从归宋朝管辖了。

但是童贯可没打算放过方腊,最终将方腊围在了他老家的山上,最终在一个山洞内,被韩世忠给活捉了。

宋江咋回事?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是一位起义军首领,有勇有谋,攻城略地,但是他的规模不大,和方腊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方腊是猛虎,宋江的最多算是毒蛇吧。

《宋史·侯蒙传》载:“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在方腊百万大军作乱期间,曾有侯蒙提出招降宋江,再派宋江的三十六人去征讨方腊,是的,你没看错,只有三十六人。不过侯蒙的计划被打乱,他在准备去招降的时候,突然死了,这件事儿也就搁置了。

后来宋江攻打大宋城池的时候,让宋将张叔夜用一千多人给收拾了,宋江一看大事不妙啊,赶紧表示愿意接受招降。只不过真实的宋江可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后来时机一到,他又带人起义了。

“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羲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拿获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等,赏钱十万贯,花红;拿获董平、李进者,赏钱五万贯,有差。”(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四)

这是张叔夜当时征讨宋江时发的榜文,里面确实有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可见《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确实是他。

不过,在征讨方腊的宋军中,真的有一个宋江出现,不过,很可能与起义军首领宋江不是一个人,应该是宋军中另有一位宋江。当然了,此事没有确凿的证据,都是学者们的猜想。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不可能率领梁山起义军去征讨方腊,因为宋江的队伍三十六人,方腊的队伍百万。宋江接受招安是在被打败的情况下,至于被招安期间,是否随军去征讨过方腊,就不得而知了。



野史日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实际上,方腊根本不是被宋江打败的,甚至宋江有没有参战也有争论。

方腊的力量远远强于宋江。

如果让宋江去和方腊单挑,宋江必败无疑。

方腊起义只嚣张了短短半年:武松也没有单臂擒方腊

大家看水浒,都伤痛于宋江和方腊的自相残杀。108将被方腊杀了三分之二,方腊自己也被生擒完蛋。真实历史上,宋江没有打过方腊,方腊也没有嚣张多久。听萨沙说一说吧。

历史上的今天,方腊被小将韩世忠生擒,方腊的摩尼教起义由此失败。

北宋的浙江人方腊是摩尼教,也就是明教的教主。方腊是一个优秀的宗教领袖和组织大师。他利用宋徽宗的花石纲错误政策,巧妙的煽动浙江民众一起叛乱。

宣和二年(1120元)十月,方腊教众起义。

方腊的起义和历史上很多起义,有一定区别,倒是酷似太平天国。这是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起义,宣称明尊降世,会推翻宋朝。

方腊的核心人物,全部是宗教狂,类似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僧兵。

这些人非常疯狂,认为为明尊战死可以直接升入天堂,所以作战毫无畏惧,凶狠残忍。

而北宋地方的武力虚弱,只有厢军和民兵,兵无斗志,将领无能。

精锐的中央禁军都驻扎在首都开封,一时间是赶不到的。

于是,方腊的军队迅速席卷浙江,不到十天就有数万人参加义军,在息坑大败宋军,杀死宋将蔡遵。

十一月攻占青溪,十二月攻占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杀死郡守彭汝方;北面横扫新城、桐庐、富阳各县,进逼杭州。

方腊部队迅速增加到20多万,但骨干部队很少。

在方腊凶悍的部队面前,浙江地方军队根本招架不住,也毫无抵抗的决心。说白了,厢军是混饭吃,根本不愿意打。民军则素质低下,无法打。

随后,浙江宋军吓破了胆子,几乎都是闻风而逃。

杭州郡守弃城逃走,义军占领杭州,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放火烧了六天,死者不计其数。

然而,此时不太懂军事的方腊,犯了战略错误。

他错误估算了宋军禁军的反应速度和战斗力,没有及时调转兵力北上决战,而是向南占领江浙和江西广大地区。

这边,北宋朝廷反应也很快。垃圾宋徽宗还是比较聪明,立即取消花石纲政策,并且自我批评,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同时,大将童贯率15万精锐禁军,大举南下,同方腊决战。

这边,方腊却分兵应付,结果连长失败,南京、杭州先后丢了,北方部队伤亡惨重。

此时方腊才知道犯了错,紧急将主力在3月北上争夺杭州,只是大势已去。

4月,宋军攻破方腊老巢青溪县,方腊起义被扑灭。

有意思的是,中后期的方腊,并没有得到浙江老百姓支持。

为什么?

在于他的可怕政策。

方腊和其他农民起义一样,手段凶残,滥杀无辜。

历史记载:方腊抓住宋军官吏,一律残杀。包括凌迟、分尸、剖腹、乱箭穿身,甚至或者下锅熬油。

在攻打杭州市,方腊毫无顾虑的放火,烧死大量无辜民众。

浙江人总体没有这么凶悍,被方腊吓住了,开始抛弃他。

所以,方腊前一年10月起兵,第二年4月就战败,嚣张半年而已。

至于宋江呢?

他带着35个头领,大约和方腊一起行动,不过是转战山东、江苏等地。

两人在不同区域作战,根本遇不到。

然而,宋江垮台更快。

宣和三年(1121年)2月,海州(今连云港)知府张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大破宋江。

宋江副将被杀,部队伤亡很大,被迫投降。

宋江投降后,时任亳州知州的侯蒙曾经建议招安宋江去打方腊,但皇帝“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看看,宋江根本没有打过方腊。

就算他想打,宋江2月被收编以后,3月赶到浙江,方腊已经大败,节节败退。歙州、睦州、衢州先后失守,军队从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青溪县,4月就全军覆没。

可见,宋江也没有机会参战。

不过,历史上的宋江也是很厉害的。

初期带着区区35个头领和一群小喽啰,竟然周旋于几万宋军之间,如若无人之境。

也许不是宋江多强,还是宋军地方部队太弱。

用杨志的话来说:相公给我1000人也没用。这些厮们,一见到强盗自己先跑了!

所以,武松单臂擒方腊也是不存在的。


萨沙


真实历史上,宋江早就“软”了!

宋江起义后不久,便带领队伍就离开了梁山泊,转战于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和宋军打到1121年,互有胜负,平分秋色。而在1121年2月,宋江便被演义中的恩人张叔夜率军打扫干净了,余下的残部连同宋江共同归附朝廷。

  

  “1121”是个重要线索,宋江是在1119年正式起义,也就是说,黑三郎反抗了仅有3年而已,远没有电视剧中从内打到外的BUG级大杀器。二月份宋江被俘,三月份方腊杀身成仁。

  同年三月,童贯那个死太监率北宋精锐大军围困孤守杭州的方腊。宋徽宗有感方腊誓死的精神,下旨招安安抚,然而方腊并未接受。在断粮的情况下出走杭州城,最终在城外被击溃。方腊降军七万人被杀害,而方腊本人被押解至京城。野史中传闻方腊进京后,宋徽宗依然对方腊采取招安的态度,然而方腊有感在杭州城外宋军对自己部队的大屠杀,誓死不降,最终走向了断头台。

  

  宋江根本就没参与到平方腊的行动

  宋江早于方腊被灭的前一个月接受朝廷的招安,也就是说,从被招安到灭方腊,唐唐大宋朝只给宋公明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姑且宋江兵贵神速吧,因为北宋期间朝廷“以暴制暴”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宋江应该是参与了围剿方腊的作战之中。

  

  不过,即便参与了宋江也是个打酱油的,若真的出彩,史家必然要写入史册,光耀后人。笔者顿时翻了翻书,抱歉,真是找不到。


在下刀掌门


真正的方腊起义

关于方腊的出身,《续宋编年资治通鉴》《青溪寇轨》等均载方腊 “家有漆园” ,民间则一直有人称方腊是桶匠。关于真实的义军,无弓箭、盔甲,只以鬼神那巫蛊事互相煽动,烧屋子,掠金帛壮丁美女,诱逼老实的民众加入起义军。

人们安于种地,害怕当兵的,听到金戈铁马声就无法抗拒,不到十天就有数万人参加义军。但其实,方腊真的是“帅不过三秒”,其实他的起义也就兴盛了有半年而已,总共也就支撑了一年时间左右。

那么这场来的快去的也快的起义,究竟是因何而起呢?正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宣和年间,朱动为了向皇上邀宠,投其所好,在民间大量搜刮异花奇石供其欣赏玩乐,老百信深受其害,到处萌发反抗的怒火。而方腊也正好打了宋朝一个措手不及,才有了一段风光。

真实的“征方腊”

《水浒传》中的“征方腊”是轰轰烈烈,但事实上其实宋江和方腊都没有给宋朝带来多大的麻烦,倒是方腊的地盘要远远大于宋江。而且方腊跟宋江压根就没碰上面,又上哪给您找武松擒方腊的事。

真实历史上,是后来的“中兴四大将”但当时只是一个副将的韩世忠生擒了方腊。主将童贯带着北宋主力浩浩荡荡而来,一路战无不胜,那有什么《水浒传》里催人泪下的惨重伤亡。虽然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实在是弱,但是比起一帮临时起义的乌合之众还是要强出不知道多少截的。

不过方腊一众跑得很快,让官兵进山追击了不知道多少时间,才抓住了方腊大哥,方腊临死前也要迷信一把,说方腊还会有第二回。

真实方腊起义中你绝对想不到的事

不知道看过《水浒传》的你,有没有看过《倚天屠龙记》呢?《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抗击元朝暴政,最后成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的主要力量。我为什么要提这个呢?估计您已经猜到了。

没错,方腊起义也是在明教支持下进行的!明教本名为摩尼教,自波斯传来,在中国历代起义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方腊正是招募到了一批明教教徒,受到了明教的支持,才能有如此迅速的发展速度。

然后就是,方腊从平民一枚到称王只有一个月,而且之前从未准备,并且高调发宣传单宣传起义。很久都没看到过这么着急让官兵赶紧围剿他的起义者了,说起来还真是个奇葩。


斯幽说历史


不管是方腊还是宋江,他们都属于局部起义。

不过宋江或许连局部起义都不算,顶多算一个流寇,和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威风凛凛最后还被立祠供奉的伟大形象相比,历史上真正的宋江真的没有那么厉害。

他起初号召了三十六个人起义,手下聚集了几百个喽啰在淮南一代采取游击战术流窜作战,因为人数不多,而且机动性强。

所以围剿了三年才以招安他们而告终,演义小说虽然喜欢虚构情节,但大体的历史脉络还是没有改变,历史上的宋江确实也被招安了。

有极大的可能也加入到围剿方腊的战争中,毕竟招抚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来对付方腊。

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

方腊则要比宋江威风的多,他打着摩尼教的旗号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聚集了数万人,这也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一大特点,特别喜欢借用鬼神之说来笼络人心。

方腊的队伍发展的很快,后来壮大到足有六七万人之多,施耐庵也不敢在《水浒传》里把他写的太弱,所以这才有了梁山好汉们在讨伐方腊的时候死的死,残的残。

最后原本热热闹闹的一个兄弟集团落得个做鸟兽散的凄凉境地,毕竟施耐庵也不敢写的太夸张,让宋江做了皇帝,这是演义小说的特点。

另外施耐庵之所以要以宋江为小说主角,而不是方腊,其实就是因为宋江后来接受了朝廷招安,有了合法的官方身份,这就让施耐庵拥有了改编的空间。

方腊再怎么说那都是一个反贼,施耐庵肯定不敢拿他当主角。

围剿方腊的起义在《宋史》中其实记录的很散乱,基本上属于大致的描述了这一事件,虽然方腊创造了很牛的攻占“六州五十二县,东南大震”的成绩。

但编史者也没有把他单独列传,估计是瞧不上方腊。

方腊是被童贯带兵十五万剿灭的,最后在一个山洞里被活动,然后带到汴梁处斩。

戊子,童贯等俘方腊以献……丙辰,方腊伏诛——上同

实际上方腊的失败是注定的,《宋史》中形容他起义以后做的事情说:

郡守弃城走,州即陷,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纵火六日,死者不可计。凡得官吏,必断脔支体,探其肺肠,或熬以膏油,丛镝乱射,备尽楚毒,以偿怨心……腊之起,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峒逃出,倮而缢于林中者,由汤岩、椔岭八十五里间,九村山谷相望——上同

由于中国编史向来有修正主义的传统,所以方腊等人的起义之举有可能是被抹黑。

倘若《宋史》记载的是真实的话,那么方腊的失败其实就像李自成一样是注定的,而这样一群人站出来反对朝廷给社会带来的并不是福祉,而是灾难。

这自然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该庆幸他们的失败。

流寇主义一直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走不出去的怪圈,流寇主义是毛泽东同志创造的理论,出自《毛泽东选集》,他把流寇主义总结为三点:

一,不愿意做艰苦工作建立根据地,建立人民群众的政权,并由此去扩大政治影响,而只想用流动游击的方法,去扩大政治影响;二,扩大红军,不走由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到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而要走“招兵买马和招降纳叛”的路线;三,不耐烦和群众在一块作艰苦的斗争,只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

总结成为一句话就是:不注重维护组织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繁荣的思想或行为。

应该说,毛泽东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国古代这些农民起义存在的最大问题,他们并不谋求长远的发展,而是以比统治者更加残酷的方式去压榨和盘剥社会。

李自成进了北京城以后约束不了自己的部队,失去民心是其次,最致命的其实就是整个军队的系统已经腐败。

所以人家毛主席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不是喊出来笼络人心,那都是总结了历史教训的,他也常说不能做李自成。

其实这些言论都是为了防止流寇主义在军队中滋生,所以我们也往往很遗憾的看到,那些原本有能力推翻王朝统治的农民起义正因为深受流寇主义的影响,最终无不抱憾而终。

而方腊也同样逃不过这一点。


围炉谈史


《水浒传》的巨大影响力,让宋江、方腊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不过,在正史里,他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北宋末年,他们不过是众多拉旗造反的其中一员,并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

那么,宋江有没有去征方腊呢?我们只能从史书中找答案了。

《宋史》关于方腊的记载见方腊传:

“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徽宗始大惊,亟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以东,且谕贯使作诏罢应奉局。三年正月,腊将方七佛引众六万攻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军至,合击贼,斩首九千,筑京观五,贼还据杭。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四年三月,余党悉平。腊之起,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 ……, 王师自出至凯旋,四百五十日”。

方腊从宣和二年(1120)十月起兵,到宣和三年四月被俘,宣和四年三月余党被彻底平定。其规模达六州五十二县,涉及人口二百万。宋廷动用了15万大军,出动了枢密使童贯(就是那个太监)才镇压下去的。

在《宋史·韩世忠传》也有记载:

“宣和二年,方腊反,江、浙震动,调兵四方,世忠以偏将从王渊讨之。……,世忠穷追至睦州清溪峒,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继至,莫知所入。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辛兴宗领兵截峒口,掠其俘为己功,故赏不及世忠。”

说明后来的抗金名将韩世忠擒获的方腊,但功劳被辛兴宗所抢。

但是关于方腊的这两段记载,并没有提到宋江。

我们再来看看关于宋江的记载:

《宋史·徽宗本纪》:宣和三年,二月庚午,……癸巳,赦天下。是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宋史》中并没有宋江的传记,可见其影响远不如方腊,而且以三十六人为班底,最多就是土匪水平。不过宋江投降过,确实是真的。在《续资治通鉴》中,也有类似记载,在宣和三年二月,宋江投降,而四月方腊被俘,侯蒙曾建议让宋江去讨方腊,但未获批准。也就是说宋江和方腊有可能的交集也就两个月,而历史没有记载宋江在投降后征讨过方腊,当时的方腊应该处于流动作战中,属于强弩之末。

不过,在野史中,宋江是去征过方腊的,《皇宋十朝纲要》中提及宋江参与了辛兴宗讨方腊,就是《宋史·韩世忠传》中所提到的。野史虽然不具有权威性,但考虑到宋江的实力并不强大,随军参与作战还是有可能的,而宋江不久又再次反叛,在宣和四年被杀,鉴于他两面三刀的属性,历史没有记载他参与平叛也是有可能的。

我们可以猜测,像《水浒传》中,宋江自己率军征方腊基本是不可能的,不过他参与征方腊和后期剿灭方腊残余实力是有可能的。可惜北宋末年的起义军多数没啥战斗力,像方腊这样比较有实力的,也只不过维持了一年多,他们欺负欺负州县的军队还可以,遇上正规军基本就是不堪一击。


黑水布衣


历史上宋江与方腊没有什么交集,更谈不上宋江被招安后征方腊了。

北宋末年,宣和元年(宋徽宗1119年),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泊起义造反,活动在山东河北一代。1121年,宋江等人在攻打海州(今连云港市)时,被海州知府张叔掖打败,宋江等人投降!

方腊是1120年十月开始举旗起义,先后攻下衢州,桐庐,富阳,新城,杭州,睦洲,寿昌等地。次年,宋徽宗打算招安方腊,背拒绝,结果被宋军包围杭州,杭州失守,方腊退到清溪县帮源洞,后来方腊和妻子等人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俘虏。方腊等人被押送到开封,八月二十四日被杀。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以失败而告终!


路遥lgy


大家好,我是烽火,对这个问题呢我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历史上梁山伯的是一个虚构的场景,他的原型来源于太行山地区的宋江起义,而他的故事原景则是洞庭湖起义,而《水浒传》中的方腊起义,在历史则是却有其事。

宋徽宗时期,宋朝的风气非常不好,贪污腐败成风,方腊领导起义军在杭州一代发动起义,起义军迅速壮大,不到十天就有数万人参加义军,在息坑打败并杀死宋将蔡遵。然后起义军占据杭州,并将杭州作为政治中心,建立了一套政府机构。

起义军的壮大引起了宋朝的重视,徽宗皇帝老赵即刻派出自己的心腹大臣宦官童贯率领陕西六路蕃、汉精兵出师讨贼,这些兵马都是当时宋廷的主力军队。宋微宗对灭方腊也是下了死心,所以他让童贯拼命大,一定要将方腊斩尽杀绝。

方腊在面对宋朝大军的到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看到杭州缺少粮食,就撤出了杭州。宋军趁机进入杭州,一个月后方腊又想进攻杭州,结果被宋朝的军队打败,宋军乘胜追击,方腊叛军从节节胜利变成节节败退。

歙州、睦州、衢州先后失守,方腊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青溪县,最后退守帮源洞,此时起叛军尚有二十万人,但战斗力大大下降,与官兵力战而败。最后方腊在石洞中躲藏起来,结果被韩世忠发现,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所俘虏,最后被朝廷所杀。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


帝国烽火


梁山好汉“征方腊”关键在于宋江,但是古人似乎与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宋江。

方腊起义是否真的存在?

方腊起义是确实存在的,宋徽宗在位期间,因为喜欢“花石竹木”,各地官员纷纷到南方搜集这些“宝物”。

本来宋徽宗的爱好与百姓没有关系,但是运送这些“花木奇石”的任务,被称为“花石纲”,沉重的压在了江南百姓的身上,“花石纲”所过之处“拆毁桥梁、凿坏城郭”导致民不聊生,激起了百姓强烈的不满。

终于胸怀大志的方腊揭竿而起,江南百姓纷纷响应,再加上有摩尼教(明教)的帮助,仅仅五个月的时间就席卷了大半个江南地区。

方腊起义极大的威胁到了北宋的统治。

历史上有没有宋江这个人物?

宋江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并且也确实在梁山泊揭竿而起“替天行道”,但是仅仅有36位好汉。

梁山起义还在方腊起义之前,虽然最强盛的时候,梁山起义曾经席卷了整个山东甚至河北地区,还是威胁远远没有方腊起义那么大。

梁山起义,曾经因为被官军围困战败投降,但是宋江可没有《水浒传》里那么“呆”,之后又第二次发动起义,被“折家军”名将折可存残酷的杀害了。

“征方腊”与宋江有没有关系?

虽然有一些野史记载宋江参与了讨伐方腊起义,《水浒传》里的“征方腊”梁山好汉损失了整整59人,但是都没有得到确认。

宋江第一次投降后仅仅两个月,方腊就已经被宋军俘虏,似乎北宋不是很需要宋江镇压方腊起义。

北宋时期确实有一个大臣叫侯蒙,曾经上宋徽宗说“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宋徽宗称赞了这个想法,甚至夸赞侯蒙是一个大忠臣,可惜的是“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还没有到任就死了,所谓的招安也就不了了之。

所以宋江也许在第一次投降后,参与了讨伐方腊起义,但只是去“痛打落水狗”,绝对不会是《水浒传》里损失惨重的局面。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方腊应该被童贯所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