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六經”變“五經”,其原因竟難倒了錢鍾書

曾有這麼一則趣事流傳: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個晚上,“振興中華讀書”活動如火如荼的展開,中國社科院和北京大學的幾名研究生相約來到錢鍾書先生家,剛上二年級的胡聖虎拿著根一尺多長的竹棍,謹隨諸師兄之後,眾師兄將所研究的課題逐一向錢先生彙報,錢先生也將眾生應讀書目一一列出。

輪到小師弟胡聖虎了。他指著“竹棍”(原來是一隻笛子)說,“我是研究樂經的。”錢先生不知是沒聽明白還是故意開玩笑,“月經?那是醫生的事呀?”眾師兄鬨然大笑。胡聖虎則侃侃而談:剛才眾師兄向錢先生請教了四書五經方面的情況,但中華元典是“四書六經”。

“四書六經”變“五經”,其原因竟難倒了錢鍾書

錢鍾書蠟像

這“四書六經”為啥就成了“四書五經”了呢?

焚書坑儒失傳之說

秦始皇在政治上的勵精圖治,確實使中國大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很多革新創舉都對後來的王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戎馬半生的始皇並不是一一個賢明的帝王,在宮闈的波詭雲譎中長大的他也根本沒有仁愛之心。

秦始皇性格殘暴,以嚴刑峻法治國,他對百姓或朝臣,動則殺戳,以致殺人如麻。同時他又貪婪奢侈,認為自己是無上的帝王,就該享受天下所有最好的東西。為此,他廣修宮室別館,蒐羅奇珍美人。他營建的阿房宮中就有房屋萬千,美人無數,珍寶如瓦礫般堆積如山。他還在驪山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規模龐大,堪稱天下第一陵。

“四書六經”變“五經”,其原因竟難倒了錢鍾書

兵馬俑

秦始皇的荒淫殘暴,很快就激起了所有人的反抗。那些倖存的六國貴族,一直對他恨之人骨,就多次派人行刺:而廣大百姓剛脫離了割據的戰亂,又陷人了暴政的深淵,他們苦不堪言,都詛咒秦始皇早點死,秦王朝快點亡。

由於始皇專制,那些土人無法施展抱負,也對秦王朝的統治政策強烈不滿。面對土人的指責,秦始皇採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議,在全國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焚書”活動。他下令將《秦記》以外的史書統統燒燬,把除博士官掌管收藏外的天下所有《詩》《書》和諸子百家書籍全部燒燬,只准保留醫藥、卜筮和農書。

絕大部分歷史學家認為《樂經》已亡於焚書坑儒中的秦火,因此流傳下來的“六經”變成了“五經”。

本無《樂經》書之說

但也有古文經學家認為,《樂經》毀於秦火是站不住腳的。秦始皇焚書坑儒,許多書籍在民間仍然得以保存,秦“二世而亡”,“樂”在人們的頭腦中還沒有消逝,重新整理當非難事;而今文經學認為“樂,本無經也……夫聲之鏗鏘鼓舞,不可言傳也。”

六經在先秦分稱詩、書、禮、樂、易、春秋述之,戰國中後期合稱“六經”。既然稱之為“經”,必然有某種形式的記載!《詩經》存詩305首,詩三百未亡,與之相配的曲調則更易流傳,不至於失傳。


“四書六經”變“五經”,其原因竟難倒了錢鍾書

著作轉移說

“大司樂”作為周朝的音樂機構,掌握著音樂教育和執行禮樂的職能,它的培養對象主要是王室和貴族的子弟,也有一些是從民間選拔出來的優秀音樂人才。學習內容主要為音樂美學、演唱和舞蹈;學時為7年,從13歲開始學習,20歲畢業;學生人數達1400餘人,其中音樂教師(樂工)有600多人,可稱得上是一所師資雄厚、機構完備的音樂學校。這與周朝以“樂”治國的理念有關。

“四書六經”變“五經”,其原因竟難倒了錢鍾書

一直到兩漢時期(也有傳為周公旦所著)書成《周禮》,其中《周禮·春官宗伯章》記載之《大司樂》便是《樂經》。

歷史百科

中國古代有“四書五經”,幾乎與基教有聖經、伊教有古蘭經相似。被用為科舉中選拔人才的命題書和教科書。如果說今日學子不知“四書五經”為何物,恐怕會是件難堪的事。我們只要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得提到“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