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為何能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兩漢時期的察舉制應該可以算作是科舉制度的前身,而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應該算做是中國教育史上一大創舉,那麼加載兩者之間的九品中正又是如何的,它為何會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背景

自從漢文帝初創察舉制,到漢武帝時期徹底完備,再到東漢末年,察舉制度歷經將近四百年的發展。作為兩漢時期最為主要的選官制度,察舉制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漢朝輸送了大量的人才;由於察舉制的考試科目較多,也能夠涵蓋多方面的人才;同時,在發展初期也能夠嚴格執行察舉制度,避免了很多濫竽充數的現象;對個人的家庭出身和社會背景也有所放寬,擴充了官員隊伍,漢王朝也得以在當時的世界上盛極一時,並且文化也非常繁榮。但任何制度都是有利有弊 ,察舉制也不例外。尤其是發展到一定的社會階段,就會變得僵化,弊病也會暴露的非常明顯。

九品中正為何能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察舉制度雖然能夠拋開家庭出身、社會背景等,但還是有很多人才埋沒於鄉野。這個當然也是沒法避免;其次,察舉制度尤其注重對個人品行的考察,但這個也不好做評斷,有才之人是否有德,有德之人又是否有才,這個東西很難說,但如果片面的只取德行,那麼國家可能因為這些有德行但沒有能力的人而止步不前。要不東漢末年曹操也不可能多次下求賢令,並且只求才不求德,雖然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議,但在當時對於曹操是非常有必要的;再者,因為察舉制的廣泛推廣,在民間掀起了一股評議之風,就有那麼一群人,整天空發議論,不重實事,這種惡劣的風氣也一直延續了很長時間。有句話叫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但就是這樣一群人,每天發發牢騷,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把民間的風氣都給搞壞了。到了後期,察舉制基本上也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制,也就不存在察舉不察舉的問題了。

九品中正為何能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九品中正制

因為察舉制度的弊端暴露的太多,也無法為朝廷選出真正的人才,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對於選官問題,社會各個階級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魏文帝曹丕採用陳群的建議,九品中正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而察舉制也沒有得到廢除,只是居於次要地位。九品中正的主要內容;

第一:尚書陳群在各州縣設置中正,這當然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中正就是掌控某一州郡的人物的品評工作的負責人,各州設立大中正官,負責轄內郡縣的人物的品評,而各郡設立小中正官,負責當地人物的品評。這種品評制度也算是兩漢以來察舉制所造成的,曹丕在位之時,又做了一定程度的規範。


第二:中正官品評的主要內容包括:首先要品評的就是家庭出身和背景,比如說父輩祖輩的仕宦情況以及爵位的高低,這項內容中正官必須清楚明白的掌握;第二就是對個人品行和才能的總評,第三是確定人物的品級,包括九個等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評定品級雖然在原則上依照的是品行才能,然而實行起來大多品評的就是家世,這種情況在晉以後更加嚴重,發展到後來就變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可以見得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了。

九品中正為何能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第三:中正將自己品評出來的人才提交給司徒府符合批准,批准後交由吏部進行選官,並且委以一定的官職。這個參照就是他們的品級,品級比較高的容易升遷,而品級低的難以升遷,並且不受重視。朝廷還嚴禁被評定者訴訟委屈和不公,這讓中正的權力進一步加大,雖然說也規定中正嚴禁徇私舞弊,否則將追究其責任,但這個平定主觀性非常強,很難去界定中正是否徇私舞弊,所以便不了了之。

九品中正為何長期適應於魏晉南北朝

要說到魏晉南北朝為何都用九品中正來選官,我們就不得不說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

士族子弟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便可以直接從家裡經由吏部按照規定進行補官缺,不必經過察舉,尤其以高門士族子弟為甚。在可考的西晉入仕的一百九十多人中,有五十六個人是直接入仕的。到了東晉,這種情況更加嚴重,二百零九人中有一多半都是直接入仕的,這也可見九品中正制度的敗壞。

中門的一些士族雖然無法像高門那樣直接由吏部調用,但他們仍然可以在州郡之中任以官職,並且這些州的官缺成為了中門士族主要的“就業方向”,他們這些人大多是地方的名門望族家的子弟。

然而郡一級的官缺就由低級士族來進行補充,亦或者是察孝廉。他們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寒門。這也可見門第之見有多森嚴了,考察選拔官吏不依靠品行才能,只看重門第有多高,九品中正儼然成為了高門士族把控朝政的工具。


九品中正為何能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嚴格的來說,發展到後來,九品中正這只不過是一個幌子,是一個政治上的裝飾品,唯有門閥,才是選拔官吏的最有力的武器。門閥制度的興盛和等級的森嚴,主要由以下原因:第一,有九品中正制的維持,也可以說,中正制度和門閥制度之間相互維持,中正制度是門閥制度的遮羞布,門閥制度是九品中正的根基;第二,但是因為一些少數民族入侵中原,胡人和漢人在血統上容易混淆,因此,有些士族,為了標榜自己血統的高貴,就用門第等級來表明自己是特殊的。第三,晉室南渡的時候,北方的一些大族總認為自己是優於其他士族的,這種思想也延續了很久。

到了隋唐時期,九品中正制雖然遭到了廢除,然而門第階級的觀念仍然非常流行。隨著科舉制度的逐漸盛行,士族的地位也逐漸降低,階級觀念也發生了一些改變,隨著人口的遷徙,也有一部分庶族也冒充士族,就這樣,門閥制度就逐漸被破壞了。說到這兒,其實我們也就明白,為什麼九品中正盛行於魏晉南北朝。

不論歷朝歷代的哪項改革,總有很多人不願意,不只是因為觸動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更是因為根深蒂固的觀念。制度可能在很短的時間變化,但是思想的改變,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歷朝歷代的改革者或者是傑出的政治家,總有那麼些先知先覺。

九品中正為何能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後記

這是我的第十篇文章,雖然很難,也沒有閱讀量,但我依然想寫完第十篇,我就是想試一下,寫夠十篇文章,到底能不能夠過了原創,到底是能力問題,還是心態的問題。我自己的問題確實也非常的明顯,經常會有語句不通或者是邏輯比較混亂的地方,再或者就是大白話,最近看呂思勉的作品較多,文風也頗受呂思勉先生的影響(不是貶義,就是有些語句風格會去學習呂思勉先生)。自己歷史方面的知識也比較碎片化,除了初中接受過系統的歷史教育之外,高中大學都是理工類,所以很多知識不免遺忘。這篇文章之後,如果能夠過原創的話,我還是會繼續寫的,如果過不了,那我就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能力的問題了,可能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或者是多讀些書,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再說。感謝大家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