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後期的宦官,為何能夠掌握皇帝的生死,還能廢立大權?

大漢守夜人


自秦王朝建立以後,宦官就作為一個特殊的政治團體登上了歷史舞臺,所以咱們先來盤點一下歷朝歷代出現的比較有名的宦官:

1、 秦二世時期指鹿為馬,排除異己,對起義軍情況隱瞞不報,最後被子嬰殺死的趙高。

2、東漢王朝末年,十常侍亂政,引來董卓豺狼,開啟三國亂世,最後全被誅殺。

3、三國時期,蜀漢後主劉禪之宦官黃皓,屢屢進讒言阻撓姜維伐魏,被鄧艾所殺!

4、唐王朝唐玄宗之高力士,他倒是個挺不錯的宦官,可是他的徒弟李林甫可以說是壞了整個唐王朝,使得唐王朝中後期宦官權力越發強大,直至擁有了對皇帝生殺予奪的權力,具體咱們下面細講!

5、明成祖朱棣時期的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宣示大明國威;明宣宗朱瞻基時期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玩耍,設立內書堂,估計宦官學習,導致明朝宦官開始走向歷史前臺,著名的有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無一不是罪行累累,遭人憤恨,

以上具體情況咱們以後有機會一一瞭解,下面咱們根據題主主要說一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唐朝宦官的破壞力,諸君請看:

唐朝宦官專權現象,起始於唐朝玄宗安史之亂以後,因為需要平定叛亂,唐王朝政府鼓勵各地官吏招兵買馬,然而沒想到的是叛亂雖平,卻讓藩鎮成了尾大不掉之勢,最終形成了藩鎮割據,皇權命令自此不能夠下達到這些區域,這就很嚴重的挑戰了皇權。

而皇權可以分為君臣體系和主僕體系兩大體系,當藩鎮割據,也就是君臣體系遭到了嚴重破壞。但是皇帝還是要維持皇權啊,那怎麼辦呢,只能依靠身邊最近的宦官了,也就是所謂的宦官體系。從利益關係上來說,宦官服務宮廷,依附於皇權本身,所以說他們的最根本利益也是始終維繫在皇權上的。他們是不希望朝廷滅亡的。所以說,當朝廷的皇權已經無法制衡所屬臣子的時候,用宦官來代替臣子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既然藩鎮擁兵自重,中央禁軍的兵權,就絕不會再給任何一個臣子掌握,要牢牢掌握在皇帝手裡才能安心,所以禁軍的指揮權自然就落到了宦官手裡。在初期,這種做法確實保證了中央政府的權威,因為並不是每個宦官都是狼子野心,高力士就是一個好的證明。然而。唐王朝後期藩鎮的權力是越來越大,簡直就是國中之國,為了對付藩鎮,宦官被賦予的權力也越來越大,當宦官和藩鎮的權力凌駕於皇權之上的時候,任何法度上的制約都無法彌補這種缺陷了,各位試想一下,當藩鎮和宦官的權力都超越皇權的時候,勾結就順其自然的產生了,既然宦官的生存不用依附於皇權了,那要皇帝還有什麼用呢,可不是想換就換,想殺就殺!


望月dai曉


唐朝末年,有一位名叫崔胤的宰相曾這麼說過:

“國初承平之時,宦官不典兵預政。天寶(唐玄宗年號)以來,貞元(唐德宗年號)之末,分羽林衛為左右神策軍,以便衛從,始令宦官主之,以二千人為定製,自是參掌機密,奪百司權,上下彌縫,共為不法,大則構扇藩鎮,傾危國家;小則賣官鬻爵,侵害朝政。”

這段話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宦官專權的主要原因是宦官們開始擔任軍職,掌握軍權。唐朝後期宦官掌握軍,南衙衛兵分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等十六衛,由宰相直接統轄但基本到了唐高宗中後期,均田制瓦解,府兵制遭到破壞,十六衛就徒有虛名了,北衙禁軍就是募兵制的產物,最初發端於唐高宗時,到唐玄宗時達到極盛,以至於出現了藩鎮。

唐代宦官的機構是內侍省,唐太宗規定宦官不任三品官,不具體擔任任何政府部門的工作,只能做個皇家看門的和掃除做飯的,但遺憾的是,李世民的規定用了三代就不好使了,到了唐玄宗時,宦官可以統兵和擔任三品以上的官職了。典型代表就是楊思勖和高力士,當然這倆人對玄宗是忠心的,基本也算唐代有名的“賢宦”吧。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是宦官李輔國在靈武擁護著即位的,直接讓唐玄宗升級做了太上皇,於是唐肅宗以太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李輔國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事。這是宦官掌兵的開始。

李預即位成為太宗後,尊李輔國為尚父。李輔國為被殺後,代宗繼用另一個宦官程元振為元帥府行軍司馬,繼之者則為宦官魚朝恩,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圍攻安慶緒時,不立統帥,而已魚朝恩為觀軍宣威處置使,實際上就是用宦官為統帥。

但實際上從李輔國到魚朝恩,宦官管軍並沒有形成管理制度,而只是皇帝的個人政治傾向。那麼為什麼唐朝皇帝們要用宦官掌軍呢?

原因也並不複雜,安史之亂給唐廷極大的震動和打擊,一直從唐玄宗打到了唐代宗,三代帝王才算平定了,而這期間,擁有兵權的武人皇帝們極大的壓力,他們擁兵自重,如安祿山史思明之流,悍然發動叛亂,倘若將軍隊的指揮權還完全交給這些人,那麼再來一次安史之亂咋辦?

皇帝們思來想去,覺得還是“去勢”的宦官比較安全,值得信任,這些沒有機會生兒育女的宦官,是完全做不了皇帝的,而他們又飽受正常男人們的歧視,只能依附皇權生存,所以選擇他們來替自己掌管軍權是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這一時期,無論是李輔國、程元振、還是魚朝恩,其實他們並不是完全因為肅宗、代宗的信任才得以掌握更多的兵權,而是這三位受益於唐玄宗時期寵信宦官的政策,成為了宦官裡面的實力派,比如魚朝恩,早先就把新鮮出爐的神策軍給拉攏住了。

真正讓宦官在政治層面上獲得了絕對掌軍,源自建中四(783)年發生涇原兵變,這次兵變,唐德宗出奔,禁軍倉促不能徵集,隨行的只有竇文場、霍先鳴等宦官。回京後,唐德宗越發忌憚宿將,恐其難制,於是用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護軍中尉。從此將中央禁軍神策等軍交給了宦官主管。這標誌著宦官專典禁軍成為經常制度。


掌管了軍權的宦官,開始能控制政權,這主要是唐後期設置了樞密使,使得他們能夠公開參政。樞密使是唐代宗永泰二年設置的,專以宦官擔任。一開始只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並沒有很大權力。到唐昭宗時,樞密使已經可以在宰相們議事的廷英殿公開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進行辯論了。

這樣,到公元9世紀,禁軍和樞密使兩個中央最重要的權力所在都掌握在了宦官手中,這邊成為了宦官專權的政治資本。而對於皇帝來說,他們也無可奈何,一切已經形成制度,而在制度之下,又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宦官利益集團(雖然他們內鬥不止),這個集團與文臣們、禁軍們之間利益盤根錯節,局面已然無法扭轉了。

至於地方,則更指望不上了,各地藩鎮節度,找著中央的破綻,攫取更多的利益,門口的狗變成了會噬主的狼,門外的野獸們虎視眈眈,唐朝的皇權自然就玩不轉了。

公元820年,宦官王守澄與陳弘志合謀害死憲宗,又與梁守謙等人策立穆宗,後又殺絳王李悟,迎立文宗嗣位。這就為宦官廢立或幹掉皇帝開了先例。自憲宗以後,除敬宗以太子繼位外,其他如穆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都由宦官擁立,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了唐末。


折緣


唐朝自618年建立到907年滅亡,在整個封建史上存在了289年,這期間一共產生了21位皇帝。然而這21位君主中,居然有9位是在當朝宦官擁立或選出來的,其中唐憲宗、唐敬宗兩位皇帝更是被宦官直接殺害。可見唐朝的宦官專政有多厲害!

說起唐朝的宦官,不得不從唐朝建朝之初說起。唐朝是一個開放的社會,經濟社會發展較快,對人才也是不拘一格,對宦官的管制也是非常鬆懈,特別是武則天和魏徵的故事恐怕大家耳熟能詳,這就為宦官一步步走向權力中心埋下了伏筆。

到了唐朝中後期,唐玄宗開啟了開元盛世,玄宗開始逐步放鬆了對朝廷的管制,特別是絕世美人楊貴妃的出現,更是讓唐玄宗丟了魂。這個時候楊國忠閃亮登場,楊國忠什麼人?她跟玄宗的至愛楊貴妃是遠方表親,楊國忠一路官至宰相,然而他可不是一個好角色,殘害了很多忠良,惑亂朝綱,一代奸臣。可以說楊國忠直接觸發了唐朝安史之亂。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當朝宦官正式出道,他們先是幹掉奸臣楊國忠,再又逼死楊貴妃,再接著往後一百多年,各種宦官層出不窮,最終還是走向了覆滅,可以說唐朝289年的歷史中有一半是被宦官掌控的。

這裡邊原因除了剛剛說的從當朝宰相的奸險到皇帝的昏庸、沉迷美色,還有派別林立、皇權分爭,讓宦官乘虛而入,還有唐朝的用人政策也有很大漏洞。比較著名的宦官有楊國輔、俱文珍、劉光倚等人。

當然這些不是唐朝宦官專政的原因的全部,歡迎大家補充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