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與夏朝有關的7處記載,專家:比《史記》更有價值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上古神話,以及華夏早期民俗文化的古文獻。此書的神話色彩過於濃重,書中神獸和異獸的傳說無法得到證實。漢代司馬遷在編撰《史記》時,也曾試圖參照《山海經》來整理夏朝歷史,最終因無法解讀而摒棄。但是,《山海經》畢竟屬於口口相傳的原始資料。從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來看,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此書記載的夏朝歷史比《史記》更有價值。

根據個人統計,《山海經》與夏朝有關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基本涵蓋了夏朝王室家譜、大禹治水、夏啟的事蹟、夏朝人物等4個方面。下面,讓我們瞭解《山海經》與夏朝有關的7處記載。

《山海經》與夏朝有關的7處記載,專家:比《史記》更有價值

1.夏朝王室家譜

《山海經》認為,夏朝王室是軒轅黃帝的直系後裔。按照《海內經》記載的家譜,軒轅黃帝生下了駱明,駱明生下了白馬,白馬是鯀的別稱。而《史記》記載,軒轅黃帝生下了昌意,昌意生下了顓頊,顓頊生下了鯀。《山海經》和《史記》記載的家譜截然不同,誰是誰非已經無從查證。

2.鯀和大禹的關係

《史記》記載大禹是鯀的兒子,從他手中接過了治水的重任。而《山海經》並未指明鯀和大禹的父子關係。《大荒南經》記載,鯀生下了炎融,炎融生下了驩頭。《海內經》記載了"鯀復生禹"的神話故事。鯀被帝俊處死在羽山,他的身體3年不腐。祝融用刀剖之,一條黃龍躍出,大禹降世。這個"復生"神話,帶有復活、再生或化身的含義。

3.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山海經》記載的神話故事,《史記》等後世歷史文獻,皆採信了這一歷史事件。《海內經》記載,鯀盜取了帝俊的神物——息壤,用來築造堤壩治理洪水。帝俊命令祝融捉拿鯀,將他處死在羽山。大禹接替鯀,採用疏通河道的方式治水,途中還剷除了異獸相柳和水妖巫支祁,治水最終獲得成功。

《山海經》與夏朝有關的7處記載,專家:比《史記》更有價值

4.鯀的下落

關於鯀的下落,《山海經》與《史記》的記載也不相同。《海內經》記載,鯀沒有向帝俊請示,私自盜取了息壤,最終被祝融捉拿,處死在羽山。《史記》記載,鯀用圍堵的方式治水,致使洪水更加氾濫,百姓流離失所,他被舜帝流放到羽山。一說被殺,一說流放。其它古籍的記載也比較混亂,莫衷一是。

5.大禹的後代

在《史記》中,大禹只有一個兒子——夏啟,夏啟建立了夏朝。而《山海經》記載,大禹還有一個兒子叫"均國","均國"生下"役採","役採"生下"修鞈"。《大荒北經》記載,"修鞈"殺掉了"綽人","綽人"是毛民國的先祖。雖然無法證實,但是上古首領普遍子嗣眾多,《山海經》記載的大禹家譜,比《史記》更有研究價值。

6.夏啟的事蹟

作為夏朝的建立者,《史記》對夏啟描述不詳,只提到他征伐伯益和有扈氏的歷史。而《山海經》對夏啟極為推崇,把他描述成天神一般。《海外北經》記載,夏啟始創禮樂,在"大樂之野"譜寫了《九韶》和《九歌》。《大荒西經》記載,夏啟在"天穆之野",雙手各拿一條青蛇,腳下踩著兩條龍,身邊還有3位神女侍奉。

《山海經》還描述了夏啟出行的情景,排場極其奢華。《海內經》記載,夏啟在"大遺之野"出行時,驅使兩條龍,乘坐一輛豪華巨輦,車廂周圍鋪陳著3層華蓋。夏啟坐在車上,左手拿著披風,右手拿著玉璧,身上懸掛著玉璜。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山海經》有一部分內容來自夏朝宮廷文獻,因此這般推崇夏啟。

《山海經》與夏朝有關的7處記載,專家:比《史記》更有價值

7.夏朝人物

《史記》對夏朝的歷史簡略帶過,連君主的存在感都很低。而《山海經》卻記載了兩位夏朝人物:夏耕和孟塗。更為重要的是,這兩位夏朝人物是《山海經》獨有,其它任何古籍都不曾記載。

《大荒西經》記載,夏耕是夏朝末年的將軍,他率軍抵抗商湯而失敗。夏耕怕夏桀怪罪,不敢返回陽城,逃到了西南地區的巫山。《海內南經》記載,孟塗是夏啟的臣子,身份是一位巫師,他在巴蜀王國掌握大權。連郭沫若先生都認為,《山海經》記載的這位歷史人物,證明了夏朝和三星堆文明的從屬關係。

以上是《山海經》與夏朝有關的7處記載,均與《史記》存在差別。這些記載中,有的屬於神話故事,有的屬於民間傳說,其真實性已經無法判斷。但個人認為,畢竟《史記》不如《山海經》那般古老。在夏朝文字和史料尚未出土的情況下,不妨暫時採信《山海經》的記載,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為研究夏朝開闢新的道路。您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