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宝藏的云冈石窟,颇有底气的三张王牌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当中,石窟艺术是古代历史文化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大同云冈石窟作为石窟艺术的最精典奇葩,最为光彩夺目。不庸置疑,它就是这朵精美奇葩当中、更为鲜艳的一朵葩中之葩。

千年宝藏的云冈石窟,颇有底气的三张王牌

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的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内涵特别丰富,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可以这样自豪地说: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小编作为山西人,对我们山西能有这样的千古奇葩,而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

千年宝藏的云冈石窟,颇有底气的三张王牌

多年来,小编深深感到:千年宝藏的云冈石窟之所以灿烂无比、称雄一世,我认为主要是斩钉截铁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即它自身绝对是没得说、是过硬的。按现在流行语叫:云冈石窟人家是颇有底气的。那么它的这种过硬的底气究竟在那儿呢?细细想来,无它!就是它自身具有过硬的三张王牌。

第一张王牌:云冈石窟是佛教文化圣地

大同是山西的第二大城市,它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古代佛教兴旺发达的地方。在古代,特别是古代的北魏年间它作为北魏的都城,佛教曾盛极一时,所以这里的当时的社会文化代表了当时历史的走向和社会发展概况。

云冈石窟的雕刻的题材,基本上都是围绕佛像和佛教故事展开,可以这样说:云冈石窟它是用艺术形式记载了佛教,并赞美佛教。故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对当时历史时期石刻文化的大检阅、大展示、大发展,从而推动了石刻艺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和升华,完成了石刻艺术与佛教文化的完美结合。

起初,创建北魏朝代的鲜卑拓跋部在中国北方兴起时,他们信奉的是各种杂卜巫术,直到建立北魏后,才转为佛教信仰,并奉为国教,大建佛塔、讲坛和禅堂。但在446年,太武帝对佛教产生动摇,进而焚毁佛寺,驱赶僧人,造成佛教史上的“太武灭法”。不久,太武帝身患重病,疑为灭法所致,大悔而恢复佛教。文成帝即位以后,崇尚佛教之风再起,并于兴安二年,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云冈石窟,时间延续60年之久,当时动用四万多人,就连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创作,如今在雕饰奇伟的云冈石窟上,还可以窥见中外文化交流的斑斑斧痕。

据记载,公元452年,文成帝曾命人以他本人为原型雕刻佛像,雕刻完工之后的佛像的脸上和脚上分别镶有两颗黑石以代表文成帝脸上和脚上的黑痣。两年之后,工匠们又在京城大佛寺内以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文成帝为原型共塑五尊释迦牟尼像,每一像代表一帝。据说,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中的五尊大佛就是这五帝的象征。

云冈石窟开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三个时期。早期为文成帝时“昙曜五窟”的开凿,中期为献文帝、冯太后、孝文帝时皇家营造的大窟大像,晚期为迁都洛阳后民间补刻的窟龛。三阶段集中展现了西来(佛)像法逐步中国化、世俗化的演进过程,堪称中华佛教艺术发展的里程碑,代表了公元五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是人类文化雕刻艺术史上的精魂。

千年宝藏的云冈石窟,颇有底气的三张王牌

第二张王牌:云冈石窟是中西艺术殿堂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它不仅具有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色彩,还完美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故此境外艺术家把它比喻成东方的罗马石雕。鉴于此云冈石窟高质量融合了中西的艺术,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的时代,由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大多数石窟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前,加上其余小窟,先后用了近60年时间。参加开凿人数多达四万余人。当时狮子国(原印度、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伟大艺术创作。石窟至今仍留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斧痕。云冈石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开凿云冈石窟的壮阔场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千米,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51000多个,从而使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千年宝藏的云冈石窟,颇有底气的三张王牌

第三张王牌:云冈石窟是世界保护遗产

云冈石窟不仅是我国的国宝,更是宝贵的中华民族和世界的保护遗产,它千年不毁,能基本完整保存到如今,确实是来之不易的,从北魏年间算起,是佛教艺术东传我国后,才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而成,历经千年而不毁,从而被当今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三大石窟之一,确为世之瑰宝,国家AAAAA级景区。

总结云冈石窟作为佛教文化圣地,之所以能基本完整保存下来、成为世界遗产的原因,这和古代历朝历代信奉佛教是分不开的。

云冈石窟的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

到了唐代,据金皇统七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记》载:"贞观十五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凉传》卷上(古今胜迹三)记载,当时有一位俨禅师"每在恒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终于石室"。初唐以后,平城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

再到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通乐、灵岩、鲸崇镇国、护国、天宫、崇福、童子、华严、兜率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辽保大二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大金西京重修华严寺碑》)。金皇统三年至六年,住持法师禀慧重修"灵岩大阁"(今第三窟外的阁楼),"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

在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

在明代,大同云冈再度荒废。云冈之称始于明嘉靖年间,明末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路经大同,留部将张天琳驻守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但石窟破坏不大

清代,清顺治八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銮巡幸云冈寺并御书匾额"庄严法相"。清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亦曾有修葺。

到了近代,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从而使云冈石窟文物保护得以妥善保护,我们国家通过国家成立机构并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多次拨巨资多次进行维修保护,使各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均保存完好,并增添完善了景区景点,达到了五A级国家标准,早已对公众开放。

由此看来,云冈石窟能成为世界遗产,这和历朝历代保护和重视是分不开的,在这期间,虽然有个别朝代因战争损坏,但后来的朝代总能得到修复,从历史发展总体上来看,云冈石窟保护是主流,损坏只是个别现象,为此说云冈石窟能成为世界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各朝代精心保护的结果。

千年宝藏的云冈石窟,颇有底气的三张王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