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的三個境界:爭對錯、論得失、明是非

為人處世的三個境界:爭對錯、論得失、明是非

廖桂龍老師分享:

第一境界 爭對錯;

  有些人天天與人爭對錯,對與錯每個人的觀點不同,標準不同。例如在家庭當中的對錯,先生認為這樣做絕對是正確的,而太太反著做同樣也認為自己那樣做是對的,這樣兩個人就天天吵架;在單位中兩個人有不同的意見,她認為這樣做才是對的,而他認為得那樣做才對。所以就是“他/她認為”這個最糟糕。在對錯觀這個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所以永遠都爭不完,“爭對錯”這個境界是很低的一個層面。


第二境界 論得失;

  再高一點是境界,不要爭對錯了,不要吵了。因為標準在自己心中,我的標準跟你的標準永遠都統一不了的,或者說非常難統一,這也是儒家齊家中的教化:價值觀要統一。那是很難的,尤其是夫妻來自不同的價值背景,來自不同的成長環境,他們的價值觀很難一時達到統一,這樣矛盾就來了,包括做生意也是一樣的。廣東人就很意思,兩個人在爭的時候,他就會說:“不要爭了,我們來看看這個事情,怎麼做對大家都好,有錢大家賺啦”他把焦點從個人中拉出來了,看這個事情怎麼做,對你有好處,對我也有好處,折箇中,這個時候就是開始論得失。他的境界從爭對錯提升到論得失,從對錯方解脫出來,這個時候生命境界提升了,生命品質提升了,就從痛苦當中解脫出來了,這叫做論得失。


第三境界 明是非;

  更厲害的是我們《中庸》講到“率性之為道”,就是明是非。“是非”咋聽與“對錯”有點相似,但是這裡的“是非”是指大是大非,這個標準不是在事情是,不是在現象上,而是在“道”上,天地法則認為的“是”就是“是”,認為的“非”就是“非”,這個就需要我們去探索,按照“天性”賦予我們真善美的性情去實行,就是有“大是大非”觀,這樣去修行就是教化,這就是教育。同時《中庸》也告訴我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就在我們時時處處生活當中,任何時刻都是可觸摸、可執行、可落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