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4000多年前,古人就知道怎麼製鹽了!

原來4000多年前,古人就知道怎麼製鹽了!

寧可食無肉,不能食無鹽。"

鹽是百味之王,

在現代人的生活中,

它不可或缺。

但你是否知道,

早在4000多年前,

充滿智慧的古代先民

就已會"煮海為鹽"了呢?

原來4000多年前,古人就知道怎麼製鹽了!

早在古代時,我們的先民們就已經懂得鹽的重要性,他們可以一日三餐粗茶淡飯,可以不吃肉不吃好食物,但鹽卻不能離。

魏晉南北朝時,南朝梁蕭子顯編撰的《南齊書·卷四十一·周顒列傳》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顒清貧寡欲,終日長蔬食,雖有妻子,獨處山舍。衛將軍王儉謂顒曰:卿山中何所食?顒曰:赤米白鹽,綠葵紫蓼。

原來4000多年前,古人就知道怎麼製鹽了!

中國海岸線漫長,生活在海邊的人民很早便開始從海水中製取鹽。從夙沙氏煮制海鹽開始,一直到隋唐時期,海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通過煮、煎來製取,"煮海為鹽"即"煎制海鹽"。通過刮取海邊鹹土(後來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為製鹽原料,用水衝淋溶解鹽分,形成滷水。將滷水置於敞口容器內充分晾曬,燃薪加熱蒸發水分,取得鹽粒,這種方法被稱為"淋滷煎鹽"

原來4000多年前,古人就知道怎麼製鹽了!

宋元時期出現了"曬曝成鹽"的曬鹽方法,但因技術不夠成熟,煎鹽仍多於曬鹽。

明代曬鹽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推廣,明朝永樂年間開始廢鍋灶、建鹽田,改蒸煮為日曬。明朝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作鹹第三·海水鹽》中記錄了海鹽的製作方法:"凡海水自具鹹質,海濱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蕩,地皆產鹽……無雨日廣佈稻,麥稿灰及蘆矛灰寸許於地上,壓使平勻。明朝露氣升騰,則其下鹽茅勃發,日中晴霽,灰、鹽一併掃起淋煎。"

原來4000多年前,古人就知道怎麼製鹽了!

同時,鹽的售賣也是相當嚴格,嚴格到什麼程度?偷刮一斗鹽鹼土的罪名和偷賣一斗鹽的罪名是一樣的。但這仍然禁不了投資者,利潤太大了,有些人會鋌而走險。宋朝相比較來說有些寬鬆,但到了明朝時又歸於嚴苛。

原來4000多年前,古人就知道怎麼製鹽了!

清末,海鹽各大產區大都採用曬制。

民國時期,青村和袁浦兩場所產之鹽名"袁鹽"

,潔白如雪,食之鮮美。可惜了到了後來隨著灘塗不斷延伸,海水淡化,鹽區廢棄轉產農業,至 1984 年 2 月,撤銷奉賢鹽場,奉賢千年鹽史才就此畫上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