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房東坑了,我該不該鬧下去”:懂及時止損的人,從不糾纏

前幾天,有朋友說,她租房被坑了,現在不知道該不該找房東鬧。

其實事情也不大,甚至不涉及到金錢。

朋友一個月前和房東在微信上說好,讓留著房這個月搬過去。

今天搬家公司都叫來了,卻發現房東把房租出去了,自己還得另外找房。

“被房東坑了,我該不該鬧下去”:懂及時止損的人,從不糾纏

說實話,這種生活上的小事,我壓根不會問別人,也從來沒覺得這是個問題。

但仔細一想,糾結於這種爛人爛事的背後,確實隱藏著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你的時間不值錢。

成年人的世界裡,最貴的,永遠是時間。

自媒體時代,經常有文章喜歡闡釋“窮人思維”、“富人思維”這樣抽象的大概念。

其實我不太喜歡這種寬泛的問題,但既然說到了,那我就提一個兩種思維之間很明顯的分界線——如何看待沉沒成本


01 聰明的人,懂得及時止損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經濟學》中曾言:

“如果一項開支已經付出,並且不管作出何種選擇都不能收回,一個理性的人會選擇忽略它,這類支出,稱之為沉沒成本。”

“被房東坑了,我該不該鬧下去”:懂及時止損的人,從不糾纏

別看沉沒成本長得像個高大上的經濟學名詞,實際上我們在現實中,因沉沒成本徘徊的情況,真不少見:

大學學了四年的專業,就業時發現對口工作並不理想,是繼續堅持本專業,還是另闢蹊徑? 
談了多年的感情,心知肚明走不到婚姻,是立馬放手,還是拖一年是一年?
 
雙十一前衝動付了訂金,但想想看東西並不喜歡,是繼續付尾款,還是接受訂金打水漂? 
工作多年明知升遷無望,是出門看看外面的世界,還是幻想著能熬出頭? 

如果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似乎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但當故事的主角是我們自己,我們通常就會與沉沒成本——繼續糾纏。

在及時止損這個事情上,我最佩服的人是任達華。

今年7月20日,華哥在參加商業活動時遇襲,手指與腹部中刀。

事後,主辦方並沒有做出積極的處理。歹徒則在警方通報中,認定為精神障礙。

華哥做了兩次手術,得休養好幾個月,工作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被房東坑了,我該不該鬧下去”:懂及時止損的人,從不糾纏

有網友提出,華哥完全請得起最好的律師,把主辦方、行兇者告到崩潰。

但任達華事後的第一反應,是向媒體表達自己不會追究責任,也不要求賠償。

作為明星,他確實請得起律師,花得起大價錢。但也正是作為明星,他知道自己的時間、精力的價值所在。

打官司、做司法鑑定、來來回回在香港和內地間奔波……與其這樣消耗自己,不如不去追責,及時止損。

既體現了自己的格局,留下處事不驚、寬容大度的良好公眾形象,同時這也是一種面對爛人爛事的最佳決策。

人是一種善於自我安慰、自我欺騙的生物,所以這更凸顯出“拎得清”的可貴之處。

我想起一句《少林足球》中,田啟文的經典臺詞,雖然用在這裡可能不太恰當,但確實是一針見血:

“我一秒鐘幾十萬,跟你們吃雜碎面?”

“被房東坑了,我該不該鬧下去”:懂及時止損的人,從不糾纏

古話說得好:“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當事情已經發生,損失不可避免,賠少即是賺,這是性價比最高的思維。

02 不糾纏的人生,真的很爽

像文中開頭提問我的小夥伴那樣,其實她的沉沒成本,僅僅是與房東的溝通時間、另外找房子的時間,以及她所謂的自尊與情緒。

說實話,哪怕這裡面有金錢損失,那也沒必要去糾結。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有一句很美的詩:

“如果你因錯過月亮而流淚,那麼你也將錯過群星。

最早去電影院,那時候可沒那麼多豆瓣、貓眼評分。

看完爛片,和朋友出來一通罵,本來開開心心出去玩的好心情,瞬間就沒了。

“被房東坑了,我該不該鬧下去”:懂及時止損的人,從不糾纏

直到有一次,有個女生約我看電影,看到15min,她讓我說實話,問這片子感覺如何。

我說我真的不是很感興趣,姑娘聽完,立馬拉著我就跑出了放映廳。

那天的片爛得連開頭的沒看下去,可女生拉我出門那一瞬間的震撼,以及那天的好心情,我今天都沒忘。

平時出差多了,發現很多高檔的酒店,自助餐都不便宜。

西裝革履談事情的人,就找個靠窗的安靜的地方,幾百塊一位的自助,就吃個沙拉,喝喝茶。

而那些想吃回本的,拼命往鰲蝦螃蟹、牛排羊排的窗口那擠著。

有句話形容得很貼切:“餓得有氣無力地扶牆進去,吃飽撐著了扶牆出來。”

“被房東坑了,我該不該鬧下去”:懂及時止損的人,從不糾纏

當然,你可以說是因為西裝革履的人不缺錢,想著吃回本的人一年去不了幾次。

但反向思考一下,是不是很有可能是思維的不同,導致他們成為不同的人,最後在同一場合做出不同的行為呢?

印度聖雄甘地,在上火車時,一隻鞋子被夾掉,他很瀟灑地把另一隻脫掉,朝著第一隻鞋的方向扔去。

在他看來,如果跳下車撿鞋,要麼火車開動自己可能受傷,要麼撿回鞋子可能耽誤行程。

而把剩下的鞋子扔出去,是因為自己留著沒用,別人撿到了,還能成雙。

“被房東坑了,我該不該鬧下去”:懂及時止損的人,從不糾纏

這種表面上的愚蠢,是內心真正的智慧。

既然做什麼都無法收回沉沒成本,不如瀟灑地捨棄一回。

山下英子曾在《斷舍離》中提到:

“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被房東坑了,我該不該鬧下去”:懂及時止損的人,從不糾纏

沒有正兒八經地從心裡扔過東西,就永遠體會不到這樣的人生有多爽。

03 餘生不長,過去沒那麼重要

在《麥田的守望者》中,有這麼一句話:

“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我們喜歡為過去的選擇徘徊。也喜歡為當下的認知與過去的想法,所產生的的矛盾而糾結。

此時,不如給自己設定一個止損值。

放眼全局,理性地計算,在硬著頭皮繼續闖和瀟灑離去之間,找到一條心裡認可的紅線。

就像股市一樣,到了某個時間點,到了某個數值,還沒有達到內心預期的,不如果斷拋掉,避免更大的損失。

“被房東坑了,我該不該鬧下去”:懂及時止損的人,從不糾纏

有朋友在上市公司做了3年總裁助理,吃飯的時候有人問他,你怎麼就能確定,以後有空位,老闆一定會惦記著你。

朋友看得很開,他表示,他給自己心裡設了一個預期,如果在環境允許、時間又積累足夠的情況下,老闆給予的沒有達到預期值,那就開始做第二手準備。

我們經常糾結於沉沒成本,卻很少人去考慮,從宏觀上看,現在和未來也是成本。

你在當下糾纏著過去不放,那過去就也會糾纏著你不放。

在電影《賭神》裡,賭徒們把已經輸出去的籌碼,叫做死錢。

“被房東坑了,我該不該鬧下去”:懂及時止損的人,從不糾纏

但很多人不甘心,認為只要他們人還留在賭場,這些死錢有朝一日會加倍的還回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沉沒成本帶來的思維侷限,把我們困住時,不妨用上帝視角向自己提問:

如果你不幹了,換第三者來處理你的困境,他會怎麼辦?

八十年代,面對日本存儲器的價格戰,英特爾的存儲器業務已經虧了6個季度了。

總裁格魯夫決定放棄存儲器業務,但在那個年代,毫不誇張地說,人們提到存儲器想起英特爾,就像今天提到網購想起淘寶一樣。

他沒法對員工、對老客戶、對股東開這個口,於是去找董事長兼CEO摩爾商討困境。

“被房東坑了,我該不該鬧下去”:懂及時止損的人,從不糾纏

他問摩爾:“如果我們都不幹了,選一個新總裁,你覺得他會怎麼辦?”

摩爾回答:“他會放棄存儲器。”

也就是有了這一次放棄,英特爾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產品,重獲新生。

很多人被束縛在當前的困境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被束縛在自己當前的身份中。

從思維定勢中抽離,及時止損,並不是對自己過去努力的全盤否定。

相反,這對自己的一次重新評估,對未來的一次慎重決策。

04 結語

誰都喜歡聽一條道走到黑,堅持到底最後成功的故事。

但真實世界裡,需要看淡的過去很多,需要放棄的時刻更多。

《無定河》中有一句話:“神仙也有打盹時。”

誰能保證一輩子不走彎路,誰能保證一輩子沒有爛人爛事找上門呢?

自己的情緒、面子,他人的嘲笑、議論,在聰明人眼中,比起他們內心最看重的部分,不值一提。

“被房東坑了,我該不該鬧下去”:懂及時止損的人,從不糾纏

只有時間不值錢的人,才會糾纏於過去。

只有不知道自己價值在何處的人,才會為打翻的牛奶鬧情緒。

在沉沒成本面前,止損就是最好的收益。

在爛人爛事上,每多花一秒都是浪費生命。

餘生不長,願我們都能把生命,浪費在自己內心最認同的事情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