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 | 一包口罩的歐洲奇幻漂流

一線 | 一包口罩的歐洲奇幻漂流

【編者按】中國新聞社駐德國柏林首席記者彭大偉近日接受世界經濟論壇邀請,分享抗“疫”一線故事。以下為內容摘要:

疫情之下,“佩戴口罩”對於中國民眾來說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但是在許多西方國家卻並非如此。在本期節目中,中國新聞社駐德國柏林首席記者彭大偉將結合自己在歐洲的見聞,為大家講述“一包口罩的‘奇幻漂流’”,看看西方國家對於口罩的態度發生了何種改變。

一線 | 一包口罩的歐洲奇幻漂流

△ 彭大偉資料圖

以下內容根據錄音整理:

大家好,我是彭大偉,是中國新聞社駐德國柏林首席記者。今天,我來為大家講講一包口罩從瑞士到德國的奇幻漂流。

時間回到2020年1月24日,我剛剛結束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報道,要從蘇黎世機場返回柏林。就在一天前,武漢開始封城,達沃斯的年會也緊急增加了一場關於那時候還沒有被定名的新冠肺炎的疫情簡報會。儘管簡報會和世衛組織突發事件委員會都沒有推薦戴口罩,經歷過非典的我還是步入了蘇黎世機場一間藥房。店員告訴我,口罩需求量激增,他們已經在限購了。每人只能買五個。於是,這一包五個口罩便陪伴我打滿了接下來兩個多月裡的整場抗疫。

1月27日,德國確診首例新冠病毒感染者,這一數字一直增長到16人後長時間穩定在這一數字,直到2月25日再次暴發至今。這一階段,除了遠道而來採訪柏林電影節的亞洲記者,德國街頭再看不到任何佩戴口罩的人。聯邦衛生部和疾控部門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均不推薦人們佩戴口罩。

在這期間,許多熱心的華僑華人、留學生和中資機構員工去到德國藥妝店或是藥房,有的在網上下單,或是直接聯繫廠商批發,為中國國內抗疫送去了急缺的口罩等防護物資。

而我儘管2月16日在慕尼黑探訪了當時收治新冠病例最多的施瓦賓醫院,卻發現無論是醫院內部,還是四周的行人,均無一人戴口罩。該院主治醫生文特納當時表示,在德國的公共場合佩戴口罩是沒有意義的,懇請人們為醫護人員留出足夠多的口罩。

隨著疫情發展,德國從1月27日出現第一例確診,到3月18日突破一萬,用了51天;而從一萬到九萬,則只用了15天。在我錄製這段Podcast的時候,德國確診人數剛剛突破13萬。

隨著疫情吃緊,德國官方對於口罩的態度悄然發生著轉變。首先帶頭的是被譽為“德國鍾南山”的德國最權威的病毒學家德羅斯滕,他3月23日首次向公眾表示“戴口罩可以保護他人”,3月30日,他進一步透露,自己現在出門購物也開始戴口罩。

隨著奧地利同一天宣佈必須戴口罩才能進超市購物,德國東部的耶拿開始學習德語區鄰國的這一政策。也是在這一天,德國聯邦政府官網首次發文,推薦患有嚴重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人和全體醫護人員佩戴口罩。更大的轉折發生在4月2日,當天羅伯特·科赫研究所首次建議公眾進入人群密集場所,如公共交通工具、生鮮超市、工作場所等時,可通過佩戴自制的口罩為減緩病毒傳播作出貢獻。此外,佩戴口罩還能幫助人們有意識地保持人際距離,提高健康意識。

之所以推薦自制口罩,是因為由於疫情暴發後德國國內口罩優先保障醫護人員,目前在零售渠道幾乎已經購買不到一次性口罩。

時間進入三月底,隨著中國控制疫情取得成效,世界工廠開始轉為為世界各國生產它們亟需的口罩和各類物資。4月7日,裝載著八百萬箇中國生產口罩的漢莎貨運包機降落在慕尼黑機場。兩國建立的這一“空中橋樑”將用於德國直接從中國採購醫療物資,避免口罩等物資丟失在運輸途中。

看到這則消息,我想起了柏林哈克庭院電影院疫情期間掛在門口的一首詩: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可以自全。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

整體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沖掉一塊,

歐洲就減小,

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就為你而鳴。”

圍繞要不要戴口罩,或是要不要採取“硬核”防疫手段,從東方到西方,不同的國家各自有各自的防疫策略和考量,但不必強求誰去“抄”誰的作業。正如一位採訪對象告訴我的那樣,儘管具體策略有差異,但各國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都是要捍衛人民的健康,都是要“儘快迴歸正常”,使經濟強勁復甦。

眼下,德國正在熱烈討論何時、如何解封,而戴口罩已經被德國國家科學院作為“解封”先決條件之一,放入提交給默克爾總理的建議書之中。看來,從蘇黎世一路被我放在採訪包裡形影不離的這一包口罩,現在終於能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了。

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編輯:陳昊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