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剋略,一個本來會被稱作“大帝”的拜占庭君主

在拜占庭帝國延綿千年之久的歷史長河裡,查士丁尼大帝所在的王朝,無疑是其中最巔峰的時代。疆域地跨亞、歐、非三洲,原先古羅馬帝國版圖中除了不列顛、高盧和伊比利亞半島外,幾乎已經全部納入到了拜占庭手中。然而查士丁尼王朝的末代皇帝,著有"西方孫子兵法"《戰略》一書的出色軍事家莫里斯的時候,卻因為一個軍事命令,而導致朝終身亡。

莫里斯的軍隊太能打,一路打到了多瑙河以北。但皇帝想讓這支軍隊就地駐紮過冬,結果士兵們嫌冷,因不能在取勝後立即凱旋接受歡呼與封賞而惱怒。下級軍官福卡斯藉機煽動士兵情緒,發動叛亂在20天內返回君士坦丁堡,並殺死了皇帝莫里斯一家,查士丁尼王朝至此終結。


希拉剋略,一個本來會被稱作“大帝”的拜占庭君主

莫里斯一世


福卡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形象,拜占庭歷史上並不是沒有篡權的先例,但那些人都需要事先規劃好一切。既要通過智慧或軍事手段取得實權,還需要通過說服或強迫正統皇帝,與自己家族聯姻或認幹父子來取得皇室血統,最後還需要得到大貴族和大牧首的認可。福卡斯這一切都沒有,他就是趁帝國還沒反應過來,帶著這波被他煽動的精銳部隊,在極短的時間內突然殺了皇帝,他把名不正言不順做到了極點。

都說勝者為王,中世紀的基督徒們可不這麼看,你沒正統性就是不行。接下來帝國內部一片反對聲音,君士坦丁堡的大貴族們多數都不承認其皇位,外面的各大行省更是躍躍欲試,準備討伐這個亂臣賊子。福卡斯的做法非常簡單粗暴,就是誰反對他就殺誰。一時間君士坦丁堡血流成河,大批從古羅馬帝國時期就延續下來的高等貴族家族,被其斬盡殺絕。剩下的貴族要麼是在他反叛期間臨時提拔起來的"暴發戶",要麼是一些老謀深算暫時不敢出聲,靜待時機的"蟄伏者"。


希拉剋略,一個本來會被稱作“大帝”的拜占庭君主

福卡斯


圍繞君士坦丁堡比較近的這些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地方勢力,有的時候剛剛宣佈要討伐福卡斯,就被暴君用武力鎮壓下去。就在福卡斯手忙腳亂"打地鼠"的時候,拜占庭帝國北非的阿非利加行省總督,老希拉剋略正式宣佈福卡斯弒君,所得皇位非法。為了對付如此規模的大行省總督,福卡斯集結了大量帝國軍隊遠征阿非利加。

結果老希拉剋略的孩子們個個能文能武,無論是他的大兒子、小兒子,還是他的侄子們,都具備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這一點很像是隋唐演義裡李淵和他的孩子們,其中最厲害當然也是軍權最大的就是他的長子希拉剋略。在成功把進入阿非利加的福卡斯軍隊驅逐後,希拉剋略率軍一路追殺、節節勝利,順利到達君士坦丁堡城下。但是當時這座歐洲最大也是最堅固的城池,並不是那麼好攻入的。

打敗暴君的,永遠都是暴君自己。福卡斯的統治怨聲載道,僅剩的城防近衛軍的司令官,也就是福卡斯的女婿,乾脆利落的投降了希拉剋略。城防大門被打開後,原先隱忍不發得的貴族和宗教牧首們,紛紛歡呼雀躍的迎接,東正大牧首為希拉剋略獻上皇冠,加冕其為新的拜占庭皇帝。希拉剋略暢通無阻的率軍進入皇宮,也同樣乾脆利落的砍掉了福卡斯的頭。


希拉剋略,一個本來會被稱作“大帝”的拜占庭君主


拜占庭帝國有好多個王朝,這些王朝一般都是按開朝皇帝的出生地來命名的,只有少數王朝是用人開國皇帝的名字來命名的。這裡面就包括了第一個王朝,也就是東羅馬首任皇帝的父親狄奧多西,然後是查士丁尼王朝,再有就是這個希拉剋略王朝。用人名就代表了這個人"不得了",如果說第一個是"開創"、查士丁尼是"巔峰",那麼希拉剋略就是"轉折"。本來帝國要亡了,在他手裡"續了命",本來"龐然大物"的拜占庭,在他手裡變成了"短小精悍"。咱們來細看是怎麼回事。

當皇帝真的這麼容易嗎?一根筋的思維模式從來不適用於真實的歷史,要知道反福卡斯的勢力可不止希拉剋略一波,如果說國內的其他起義軍,在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和大貴族們認可希拉剋略之後,都還相對和緩下來的話,那麼對國外勢力來說,這一原則就不再適用了。


希拉剋略,一個本來會被稱作“大帝”的拜占庭君主


在拜占庭帝國的東方,當時有一個龐大的波斯第三帝國,也就是薩珊波斯。此前在莫里斯做拜占庭皇帝時期,薩珊波斯出現了一起叛亂,波斯王子庫斯魯跑到君士坦丁堡請求協助。正是莫里斯幫王子平叛並恢復了皇位,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庫斯老。當莫里斯被自家的福卡斯叛亂處死後,拜占庭的王子又跑到了波斯去求救。庫斯魯這下可算逮住了名正言順入侵拜占庭的藉口,他在波斯立拜占庭王子為拜占庭皇帝,然後帶著這個傀儡當“大旗”,率大軍對拜占庭發起了入侵。


希拉剋略,一個本來會被稱作“大帝”的拜占庭君主


當時的時間點是,希拉剋略正在忙著把福卡斯的部隊趕出阿非利加,所以當時帝國是最亂又最空虛的時間段。庫斯魯的波斯大軍很容易就佔領了今天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亞美尼亞等大片領土,劍鋒直指君士坦丁堡。

還不止於此,向來在北方不斷騷擾拜占庭的斯拉夫人,此時節趁亂也想來撈一筆。希拉剋略登基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這一系列外敵入侵,幾乎僅擁有一城之地的他,很難兩面受敵而取勝,所以他希望先與強大的波斯講和,騰出手來先打那個相對弱一些的斯拉夫人,再回過頭來收拾波斯。結果他的計謀沒有得逞,庫斯魯不接受任何求和,波斯大軍繼續推進。


希拉剋略,一個本來會被稱作“大帝”的拜占庭君主


要想扭轉局面,還得說是靠希拉剋略的軍事才能,前面所提到的波斯人佔領的地區,多為中東和小亞西亞半島南部,斯拉夫人又是從北邊而來,所以中間,也就是順著小亞西亞半島北部有一條空蕩蕩的狹長地帶,留給了希拉剋略反敗為勝的機會。先說為啥這條線會空出來,因為“擒賊先擒王”,在西方打擊異教徒就得先打宗教聖地,耶路撒冷就在中東,所以秉持聖火教的波斯人就先去佔領那裡。

而他們自己最大的聖火祭壇卻在北邊,希拉剋略的策略就是留下大教長,統領一部分軍隊保衛君士坦丁堡。自己則率領絕大多數軍隊從北路出發,既不搭理南邊的波斯,也不搭理北邊的斯拉夫,直取波斯聖火祭壇。順利穿過格魯吉亞後,到達地點立馬把祭壇砸爛,給了波斯人強有力的心理打擊。這時候戰場上出現了變化,首先長驅直入的南邊波斯大軍開始抽調部隊回防,導致了這一路軍不再對君士坦丁堡構成威脅。反而是沒人管的斯拉夫人莫名其妙的順利來到君士坦丁堡城下,結果藉助城牆的堅固和大教長統領的防衛兵堅守,斯拉夫人根本打不動,最終悻悻而去。


希拉剋略,一個本來會被稱作“大帝”的拜占庭君主

君士坦丁堡


接下來戰局就只差拜占庭與波薩珊波斯之間的決戰了。庫斯魯抽調回來的大軍在希拉剋略面前一敗再敗,這時波斯朝廷內部首先發生了動盪,庫斯魯被趕下臺。他的兒子當然也是拜占庭前皇帝莫里斯的外甥,被擁立為波斯皇帝。這個年輕人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父親和十七個兄弟全部殺掉,以確保自己穩坐帝位。然後主動向希拉剋略請和,簽下了一紙合約後暫時保住了薩珊。

自此拜占庭帝國進入了穩定期,接下來咱們就該把眼光聚焦在希拉剋略對這個帝國最大的貢獻軍區制上了。在前面一系列的戰爭過程中,他發現留一波軍隊守城,自己率一波從北方出發,再安排一波在中東地區打擊正在回撤的波斯南路大軍,這套打法打出了非常理想的效果。於是他摸索出了一套對於這個四面八方受敵的帝國,十分行之有效的軍事管理制度。就是不再像以前那樣行省的總督只負責行政管理,所有軍隊都掌握在君士坦丁堡的大軍事貴族手裡,需要打哪裡。歷史經驗證明這種做法總是使拜占庭顧頭不顧尾,所以才總吃虧。


希拉剋略,一個本來會被稱作“大帝”的拜占庭君主


這次他規定各行省的總督除了行政管理權外,還同時掌握行省的軍事大權,集軍政於一體。沒錯,很像咱們唐朝的節度使,有人說這樣難道不會造成反叛嗎?其實對於拜占庭這種四戰之地來說,它不像古代的不列顛,只需要防禦東邊來自歐洲大陸一面的敵人即可。地處中心的拜占庭只有靠這種統一又機動的軍區制,才能最大程度的確保帝國各個方向的安全。當哪個方向有敵人來犯,當地行省不僅可以先立即出兵應對,後報告君士坦丁堡,還可以讓相鄰的戰爭壓力小一些的軍區前去支援。

如果怕行省總督造反,那也不是軍區製造成的,因為之前沒有軍權的行省總督依然可以私自招募軍隊,這種軍區制反而能使造反勢力相鄰軍區以最快速度撲滅反叛。唐末的混亂,節度使擁兵自重只是一方面,中央的空虛才是最根本的問題。而拜占庭不存在這個問題,本身君士坦丁堡所在的軍區就擁有最強大的軍力,再加上這座“中世紀歐洲第一城”的堅固程度,不是其他行省冒出個“安祿山”,就能打得贏的(再加上個“史思明”也不行)。

除此之外,希拉剋略還對帝國文化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造。比如說把原先的帝國官方語言拉丁語改為希臘語;把原先的奧古斯都稱號改為皇帝等。要知道這些可都是東羅馬從古羅馬那裡繼承下來的文化元素,也就是說以希拉剋略為界,以前的東羅馬文化上跟古羅馬並無二異,希拉剋略以後就屬於一個獨特的拜占庭文化體系了。


希拉剋略,一個本來會被稱作“大帝”的拜占庭君主

希拉剋略


聊希拉剋略這個人,除了他打敗福卡斯、戰勝外部侵略和建立軍區制以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點不得不說。就是在他砍了福卡斯的頭,自己成為皇帝的公元609年,麥加城裡的穆罕默德宣佈自己是先知,伊斯蘭教開始誕生,並且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蔓延至整個拜占庭南部。23年後阿拉伯帝國成立,僅一年後包括聖城耶路撒冷在內的中東地區全部納入阿拉伯帝國範圍,從埃及往西的整個北非也成了阿拉伯的一部分。數年後拜占庭的老對頭,東邊的薩珊波斯也被阿拉伯帝國所滅,末代王子卑路斯逃到長安。(順便提一句,拜占庭最早與大唐建立聯繫也是希拉剋略安排的。)


希拉剋略,一個本來會被稱作“大帝”的拜占庭君主


從此拜占庭算是邁入了“另一個紀元”,即它的“縮小版時期”。自東羅馬帝國創立以來,一路上疆域雖有增有減,但從來沒有像這次一樣,瞬間丟失三分之二。原先歐洲唯一的“龐然大物”在希拉剋略的晚年,只剩下地中海東北的領土了。或許世界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損失大部分領土的統治者都會遭到唾罵,但希拉剋略卻是個特例。因為他所面對的可是當時生機勃勃、星火燎原的阿拉伯帝國,是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的“登場時刻”,周邊任誰都擋不住其大跨度發展的步伐。或許換句話可以這麼說,如果當時在位的不是希拉剋略,拜占庭可能連僅剩的這些領土都保不住,就更沒有希拉剋略身後的八百年曆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