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說大學最後兩年考公務員,以後就不用愁了,這樣說對嗎?

父母常說大學最後兩年考公務員,以後就不用愁了,這樣說對嗎?


也對,但也不對!

“大學最後兩年拼一下,最好考個公務員”

如果不是特別熱門的崗位,或者三不限專業,大二開始系統學習公務員考試內容,並認真刷題總結,考公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雖然公考的競爭比很嚇人,但打醬油的居多,真正花3個月以上時間備考的不多,更別說提前2年開始學習。

我大學同學,從大二開始立志考公,期間寒暑假報名各種培訓班學習,加上初高中一路奧數報送上重點學校,所以行測成績非常之牛,數量關係基本1分鐘以內一道題。而且準備時間夠長,把當時能刷的真題都刷了,考前給我說,累計刷了200-300套國省考真題,以及某公的模擬套題。最後也順利上岸某一線城市上百比一的熱門崗位。

所以大二開始系統學,想考上概率是很大的,特別是常識、數量關係這種難以速成的板塊,有這麼長時間,可以針對性突破。我同學當年還買了很多小學奧數題狂刷,因為數量關係題目脫胎於奧數題。

但絕對不能因為備考時間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學一兩天,玩半個月,這樣學兩年也沒什麼效果,甚至不如考前認真學三個月。

這樣剩下70年你就不用愁了

你父母作為過來人,應該知道二十多年前,我國進行過多次機構改革,不用說基層公務員,就連中央機關也因此分流百萬人

改革開放以來,國務院共進行過六次機構改革,前五次分別是在1982、1988、1993、1998和2003年。1998年的機構改革被認為是力度最大的一次,除國務院機構改革外,全國各級黨政群機關都陸續進行了改革,截至2002年6月,共精簡行政編制115萬名——比1985年那次震動世界的百萬裁軍還多。

鏈接:歷次國務院部委撤併後 公務員去哪裡了?

父母常說大學最後兩年考公務員,以後就不用愁了,這樣說對嗎?

考上公務員不見得就端起了鐵飯碗,要保持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況且“不用愁”,也只不過是保證一個死工資,生活上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例如2014年國考地市級申論材料,就描述了基層公務員小鄒

到了發薪日,小鄒的薪水也仍然是那個很少變化的數字。

面對心理醫生的時候,小鄒把自己這種情況總結為和體制節奏有些不搭調,他夢想能有所改變。

小鄒對自己的收入也是不滿的。以小鄒的收入,如果僅僅是正常生活並不存在任何問題,當然,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不買房的情況下。

小鄒對買車抱持著一種幻想,但他心裡非常清楚,以他目前的收入和儲蓄,能償還每個月1800元的購房貸款已經很不容易了,買車基本上是一個短期內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已經還了兩年貸款的小鄒隨口就能夠報出自己資金的大致去向:2800多元的月收入在還完1800多元的貸款之後,1000元的生活費用幾乎讓他每月都捉襟見肘。“如果趕上親戚朋友結婚、生小孩需要隨禮,我可能還要向父母借錢。”

要不要考公務員,你還要慎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