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雁開始,以瓠結束,唐代婚禮中的“親迎”是滿滿的儀式感

今天是七夕,誠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如果說七夕是古代青年男女約會的佳期,愛情的開始,那麼回望古代婚俗,更是充滿了浪漫的儀式感。封建時代,青年男女走進婚姻殿堂,需要經歷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六道關口,是謂“六禮”,而作為“六禮”之中的最後一項——親迎,即新郎親自去女家迎娶新娘。則是"六禮"中最繁瑣的一項,也是莊嚴與喜慶、神聖與戲謔最並行不悖的一項。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唐代的“親迎”。

以雁開始,以瓠結束,唐代婚禮中的“親迎”是滿滿的儀式感

<code>鸞車鳳傳王子來,龍樓月殿天孫出。
平臺火樹連上陽,紫炬紅輪十二行。
丹爐飛鐵馳炎焰,炎霞爍電吐明光。
綠輧紺幰紛如霧,節鼓清笳前啟路。
——張說《安樂郡主花燭行》(節選)/<code>

張說的這首《安樂郡主花燭行》,描繪的正是唐中宗小女安樂公主初嫁武崇訓時的盛大場景,"丹爐飛鐵馳炎焰,炎霞爍電吐明光",從這位大唐宰相的詩句中,我們可以得知,安樂公主是在黃昏時分舉行的婚禮,而這正是唐代婚禮中所沿襲的古制,即以"昏為期",親迎必在黃昏之後,對此,《釋名》有云:"婚,昏時成禮也。"而晚唐人段成式在其《酉陽雜俎》中則說:"《禮》,婚禮必用昏,以其陽往而陰來也。"

就這樣,在落日的餘暉中,新郎官祭過先祖後,便在眾儐相的陪同下,一路敲鑼打鼓去迎娶自己的新娘了。在經歷了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五道關口之後,新郎已經迫不及待想掀開新娘的紅蓋頭。但是且慢,如果說迎親之前的程序已經讓我們覺得繁冗,那麼真正到了娶親這一天,注重儀式感的唐人們又怎麼會讓婚姻這件人生頭等大事敷皮潦草地過去呢?

以雁開始,以瓠結束,唐代婚禮中的“親迎”是滿滿的儀式感

奠雁,是新郎走近新娘的第一步,在此前的納采、問名、納吉、請期等程序中都有雁的出現,但哪一次也沒最後這次這麼隆重,這個被賦予了多重意味的美好生靈,成為締結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的重要信物,體現在"奠雁"這個環節,更是做足了儀式感。關於"奠雁"的細節,敦煌伯2642號寫本書儀表述得比較詳盡,"升堂奠雁,令女坐馬鞍上,以坐障隔之。女婿取雁,隔障擲入堂中。女家人承將其雁,以紅羅裹五色綿縛口,勿令作聲。奠雁已後兒家將贖取放生。如無雁,結綵代之亦得。"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隔著一道紅色的幔帳,大雁已然神聖地締結起一樁美好姻緣。當然,由於大雁殊為難得,唐人便選擇麵塑的大雁或鄉村隨處可見的鵝來替代,及至後來,當茶成為大唐"比屋之飲",唐人便取"茶不移本,植必生子"之意,和大雁的忠貞不二實現意象的交迭,漸漸以茶代雁,既保留了緣初的內涵,又減少了婚禮的鋪張,也算是唐人的一大進步。

完成了奠雁的儀式,新郎是否就能抱得美人歸了呢?別急,還差著遠呢?接下來,新郎還要耐住性子,接受女方家親友們的一頓戲弄,是為"下婿",親友們輕一點的只是口頭戲謔一下了事,有玩過頭的,則會拿起竹杖敲打新郎官,新郎官呢?當然不能有半分惱怒,沒有辦法,只能忍著。

以雁開始,以瓠結束,唐代婚禮中的“親迎”是滿滿的儀式感

<code>雲安公主貴,出嫁五侯家。
天母親調粉,日兄憐賜花。
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
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
——陸暢《雲安公主下降奉詔作催妝詩》
/<code>

這首詩是順宗女雲安公主下嫁劉士涇時,作為新郎儐相的陸暢所作的一首詩。大唐皇帝的女兒要嫁人,是件大事,也是件難事,由於生於帝王之家,這些金枝玉葉多帶嬌驕二氣,故皇帝每託媒於朝中宰相,士人並不以攀龍附鳳為榮,相反都視附馬為畏途,避之唯恐不及。在這種背景下,皇帝的女兒能出嫁,做父親的更要隆重的操持一番,陸暢寫的這首詩,正是順宗之女雲安公主大婚中的一個小插曲——催妝。"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這個情景畫面感十足,新郎寶馬香車在外面候著,可新娘卻遲遲化不完妝,眼看天都要亮了!事實上,這雲安公主可並不是因為自己是大唐公主,才讓新郎等得這麼心焦,實在因為"催妝"是結婚儀式中一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新娘一定要好好地梳妝打扮一番,即使化完了妝,也要磨蹭個把時辰,以示對孃家的不捨。這個時候,在外苦苦等候的新郎不能幹等著,尤其在詩風熾盛的大唐,定要吟出幾首催妝詩,新娘才會千呼萬喚始出來。想那劉士涇,估計才情比自己的儐相陸暢要遜色一些,所以,乾脆便將作催妝詩的活兒也一併交給了他,但劉士涇也許不會想到,千年以後,人們會因為這首生動的催妝詩,得以重建他大婚的現場!

催妝之後,便是蔽膝。《酉陽雜俎》說,"女將上車,以蔽膝覆面",這個"蔽膝",就是我們所說的蓋頭,在對女兒千叮萬囑之後,父母會用一方大紅方巾蓋在女兒頭上,據說這個旨在避邪的習俗始於東漢魏晉時代,而它最初的出發點,想來還是要保留婚姻的一絲神聖與神秘。

以雁開始,以瓠結束,唐代婚禮中的“親迎”是滿滿的儀式感

新娘總算上車了,新郎還要騎馬繞車三圈才能啟程,但新郎這個時候就能痛痛快快地領走新娘了嗎?非也!接下來的"障車",同樣也在考驗著迎親的儀仗。"障車"之風始自漢魏,至唐代頗為盛行,在敦煌文獻中,有"荊柯滿埂,徒勞障車"的字樣,說白了,就是女方家的親友會有意設下荊棘、樹枝等一些路障,阻止迎親車隊的行進,為了順利通行,迎親隊伍仍要準備詩文,這些障車文多通俗易懂,老嫗能解,字裡行間充滿了喜慶之意,每有人讀到興處,眾人便齊聲相和,場面甚是壯觀。大概這就是浸泡在唐詩裡浪漫的唐人生活,他們的生命中已經須臾離不開詩歌,在結婚這樁人間喜事中,唐人更要用詩歌來參與、見證。

<code>何處春深好,春深嫁女家。
紫排襦上雉,黃帖鬢邊花。
轉燭初移障,鳴環欲上車。
青衣傳氈褥,錦繡一條斜。
——白居易《和春深》
/<code>

白居易的《和春深》一口氣寫了二十首,這首寫的正是一個婚嫁的場面。在白樂天的文字中,我們能看到之前提到的"催妝"、"障車"這樣的婚俗,而還有一個婚俗更是有趣,那就是"青衣傳氈褥,錦繡一條斜"這句詩裡帶出的"轉席"婚俗。那麼"轉席"的婚俗究竟是怎樣的呢?在古人的觀念裡,新娘下車走進新郎家,腳是不能直接沾地的,否則就會衝犯鬼神,因此,必須有人拿著準備好的氈席事先鋪好,新娘方能入戶。但是因為氈席的長度畢竟有限,所以迎親的隊伍便須隨著新娘的蓮步一路轉移接鋪,"轉席"之名更由此得來。當然,白居易詩中所描繪的應是大戶人家的迎新排場,當一群青衣奴婢如同接力一般轉接拼鋪起一條錦繡之路,實際鋪就的是鐘鳴鼎食之家的豪奢和氣派。

新娘"轉席"之後,邁進的是"青廬",唐人又稱"百子帳"。這個據說始自南北朝時期的婚俗在唐代仍是相當盛行,"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在親迎之前,新郎一家早早就在家門內外選一了塊"吉地",支起帳蓬,以青布幔圍之,很像蒙古族的氈帳。正是在這間青廬裡,新郎和新娘的新婚大禮進入到高潮,在行過夫妻對拜共結鏡紐之禮後,女人們會以金錢彩果散擲,謂之"撒帳",而賓客們不論老人還是小孩,都會爭搶錢、果,圖個熱鬧喜慶。

以雁開始,以瓠結束,唐代婚禮中的“親迎”是滿滿的儀式感

婚禮的最高潮,便是新郎新娘的同牢與合巹。牢者,牲也,古人宴飲,豬牛羊肉都是分餐制,每人一份,而"同牢",也就是新婚夫婦共食一份。比"同牢"更能體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意味的,是"合巹",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交杯酒"。合巹是將一個瓠分作兩半,並酌上酒,合起來還是一個完整的瓠。對於"合巹"這一婚俗,《禮記》的解釋是:"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清人張夢元的解釋更具體一些,他說"婚禮合巹同用瓠,今作巹。用巹有二義:瓠苦而不可食,用之以飲,喻夫婦當同辛苦也;瓠,八音之一,笙竽用之,喻音韻調和,即如琴瑟之好合也。"當一對新人食則同牢,飲則合巹,一世姻緣也便就此鎖定。

本頭條號"唐詩宋詞有風雲”已簽約維權騎士,嚴禁盜用,違者必究;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