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距今已一千多年的時間,我們跨越一千多年的時光,依然能夠感受到文中歐陽修細膩的文風。這首《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是年,范仲淹變法失敗,歐陽修上書分辨,被貶謫為滁州太守。按照我們正常的預想,作為一個能力出眾的青年官員,在自己並無過錯的情況下慘遭貶謫,必然會在文中多少流露出抱怨與無奈,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都在描述“以民樂為己樂”絲毫沒有幽怨之情。那麼慘遭貶謫的歐陽修就不曾有一絲心憂嗎?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歐陽老師氣場逼人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歐陽修畫像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滁州醉翁亭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醉翁亭記

北雁來時歲欲昏,私書歸夢杳難分
井桐葉落池荷盡,一夜西窗雨不聞

北宋景德四年(1007),歐陽修出生於綿州一個普通的官員家庭,幼年喪父自幼被母親鄭氏一人撫養成人,鄭氏夫人出身名門知書達理,自幼便以“畫荻教子”教育歐陽修。即使在家境沒落之際,也未曾讓歐陽修放棄學業。

天聖元年、四年(1023年、1026年),歐陽修兩次參加科考均未錄取,直到二十二歲,由其後來的恩師胥偃舉薦,得以參加了國子監的解試,在國子學的廣文館試、國學解試中均獲第一名,成為監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禮部省試中再獲第一,成為省元(學習底子還是不錯的)。

天聖八年(1030年),歐陽修參與由仁宗主持的殿試在崇政殿舉行,應十四名,位列二甲進士及第。被授任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充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並且還把他恩師胥偃的女兒娶了,成了胥老師的乘龍快婿。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宋仁宗這一輩子,真是踏踏實實的

天聖九年(1031年),得時任西京留守錢惟演的支持,以效法先秦兩漢的古人為手段,力圖打破當時陳腐的文風,推行“古文運動”。景祐三年(1036年)受范仲淹改革失敗影響,歐陽修被貶謫為夷陵縣令,康定元年(1040年),歐陽修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慶曆五年(1043年)“慶曆新政”改革再次失敗,范仲淹、韓琦、富弼相繼被貶,歐陽修上書分辯,因被貶知滁州太守,正是在滁州任職期間,完成了流芳千古的《醉翁亭記》、《豐樂亭記》。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醉翁亭記

至和元年,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後自修《五代史記》。嘉祐二年(1057年),歐陽修擔任禮部貢舉的主考官,相繼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自此以歐陽修為核心的北宋“古文運動”逐步開始,並對有宋一代的文風產生很大影響。晚年累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熙寧五年(1072年),歐陽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子太師。 熙寧七年(1074年,獲賜諡號“文忠”。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范仲淹的小夥伴“富弼”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范仲淹的小夥伴“韓琦”

參軍春思亂如雲,白髮題詩愁送春
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里人

歐陽修的整個仕途生涯實在算不上平穩,總是充滿了起起伏伏,兩度被貶謫,皆因參與新政改革。但是歐陽修始終沒有因此而後悔,也不曾因貶謫而懊惱,在《與尹師魯第一書》中曾這樣寫道:臨行,臺吏催苛百端,不比催師魯人長者有禮,使人惶迫不知所為……見前世有名人,當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死,真若知義者,及到貶所,則慼慼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於文字,其心歡戚無異庸人,雖韓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慼慼之文……(自己最初被貶很惶恐,可是看到前人不畏生死,直言進諫,自己不應該為此而徒做文章,聊以寄酒。)

即使被貶謫,歐陽修並不希望自己和朋友整日只會抱怨,借酒消愁,即使作文章也不能充滿幽怨之意。隨遇而安始終是歐陽修面對狂風暴雨的態度,保持一顆平常心來對待世間的不平事。這也是歐陽修一直提倡的“三不朽”中的修身之法,功名利祿,起起伏伏不過是過眼雲煙,唯有守身持正,以己修心,才是正道。

那麼在歐陽修《醉翁亭記》中之所以看不到幽怨之意,除了其自身修心以外,和當時的社會也有很大關係。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琅琊山上的琅琊閣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醉翁亭“姊妹亭”豐樂亭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歐陽修滁州所建豐樂亭

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

我們如果把唐代文人和宋人放在一起對比會發現,唐代的文人一旦遭遇貶謫,經常會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表露出自己的不滿與幽怨。相較宋代文人,宋朝作為結束五代亂世的“大一統王朝”(這個大一統有待商議,姑且認之),在文人眼中也是繼漢、唐以後,能夠施展平生所學,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大舞臺。且宋朝君主推崇儒家學說,與文人不謀而合。而宋朝內部高度繁榮和穩定的社會生態環境,也促使了有宋一代文人參政議政的積極性。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清明上河圖,汴梁城是真熱鬧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清明上河圖

但作為大一統王朝,宋朝有別於漢代、唐代,自創立伊始便伴隨著危機感,強大的遊牧民族始終對中原王朝虎視眈眈,極端的地緣政治環境讓宋王朝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內部文化的繁榮並沒有給這個國家帶來更為長遠的穩定,而宋朝的文人也長期處於一種缺乏“安全感”的環境內。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北宋這個地緣環境是真差

從整個宋朝的發展脈絡來看,宋朝的文人雖然一直活躍在政治舞臺,但是其發揮的作用卻不大,僅有的范仲淹、王安石等人也只是草草收場,在這種環境下,宋朝的文人集團也就喪失了其天然的優越性,加之宋代的文人多出身寒門,不似唐代那般都是門閥子弟,世家大族,因此在仕途之上,個人身份的轉換也就顯得那麼的容易接受。

歐陽修所作《投時相書》曾言:某不佞,疲軟不能強筋骨,與工人田夫坐市區、服畝,為力役之勞,……用功益精,力益不足,其勞反甚於市區畎畝,而其所得,較之誠有不及焉……歐陽修將自己與勞力的工人做比較,認為自己連做工的力氣都沒有,自己的所做所得也許還不如工人。

無論這篇文章究竟是在何種情況下寫的,但此時的讀書人,已經不把自己放在很尊崇的位置,而是可以心平氣和的把自己和勞力者進行對比,也側面說明了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宋代文人,已經沒有前程文人那般的傲氣與高貴,唐宋交際和五代時期,已經打破原有世家大族、門閥子弟把持文壇的原有格局,取而代之的是宋代起身於“江湖草莽”之間的讀書人,大家都是田間地頭走到大城市的,也就沒有了所謂的文人貴氣。文人也就能夠平常心的看待自己仕途的多舛。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唐代氏族文人的代表—李翱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唐代氏族文人代表—韓愈

臥聞岳陽城裡鍾,系舟岳陽城下樹
正見空江明月來,雲水蒼茫失江路

歐陽修作為北宋最為突出的士大夫代表,其在所寫《送徐無黨南歸序》中提到其所以為聖賢者,修之於身,施之於事,見之於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之於身,施之於事,見之於言,即所謂“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唯有以此為標準,方可流芳於千古。其中“立言”與“立功”既文章之事和仕途之事,始終是歐陽修最為看重的,並且隨著年齡和閱歷的不斷增長,兩者之間的關係也在發生著變化。

其青年時期所作《答吳充秀才書》中曾這樣提到文章之事:夫學者未始不為道,而至者鮮焉;非道之於人遠也,學者有所溺焉爾。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世之學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甚者至棄百事不關於心,曰:"吾文士也,職於文而已立功。"此其所以至之鮮也。大致意思為;不可沉迷於文章之事,把寫文章當成自己的職業,從而不關心任何實事,要以實事為出發點。

青年時期的歐陽修對於寫文章更多的是針砭時事,而不是為了寫文章而寫,關注的是國家的事情,希望通過自己的變革來改變積弊日久的國家,文章只是自己的表達方式而已。

在其所作《薦布衣蘇洵狀》中曾這樣評價蘇洵的文章:其論議精於物理而善識變權,文章不為空言而期於有用。其所撰《權書》、《衡論》、《機策》二十篇,辭辯

閎偉,博於古而宜於今,實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作為國家主管科舉的官員,歐陽修始終認為,文章要有實用,決不可為空言,要對當下之事有自己的見解和方法。而不可只做能文之士,要注重文章與現實意義的結合。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蘇洵

當歐陽修經歷宦海沉浮,年過花甲後身居高位,則自覺自己身體難以為繼,身居高位而心亦不能靜。其作《觀魚軒》曾言:

“位望愈隆心愈靜”,《秋聲賦》曾言“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官職所帶來的困擾,讓歐陽修無法靜心以修身,曾多次上疏辭官。

在此期間,曾多次針對文章之事表述自己的觀點,所作《蘇氏文集序》中曾道:“斯文,金玉也。棄擲埋沒糞土,不能銷蝕。其見遺於一日產,必有收而寶之於後世者。雖其埋沒而未出,其精氣光怪已能常自發見,而物亦不能掩也。

《內製集序》“因覽遺稿,見其所載職官名氏,以較其人盛衰先後,孰在孰亡,足以知榮寵為虛名,而資笑談之一噱也。

年過花甲的歐陽修認為此時的文章,已經不是不得意時排解的工具,而是立言於世不可得的工具,即使你曾經功名傍身,而此刻唯有文章可穿越千古,為後世所銘記,但這並不代表文章可以堆砌辭藻,提倡文章的實用性和表現性。

其慶曆年間所作的《朋黨論》,針對保守勢力誣衊范仲淹等人結為朋黨的言論,旗幟鮮明地提出“小人無朋,唯君子則有之”的論點,有力地駁斥了政敵的謬論,這一類文章具有積極的實質性內容,是古文的實際功用和藝術價值有機結合的典範。

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
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

從針對寫文章這件事來看,歐陽修前後的觀點還是有很大變化的,也許隨著環境的變化和閱歷的豐富,促使歐陽修做出這些變化,但是這些變化的背後也是歐陽修處世哲學的表現,從來不給自己下一個具有確定性的標準,只是隨著環境的變化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不要試圖把自己永遠定在一個房間裡,因為你不知道這個房間你是否能夠一直待下去。隨著你的身體不斷的長大,你的思想和行為也在發生變化。因環境變化而變化,始終是我們應該為之改變的。

歐陽修作為宋代“古文運動”領導者,一代文壇宗師,承接唐代韓愈的思想,在韓愈的思想體系以外,注入更多的實用元素,將個人意志與社會使命高度融合,是宋代文人集團的典型縮影。時隔一千多年,我們無法與古人促膝長談,只能通過他的一篇篇詩文來了解他的人生與價值。歐陽修作為一個時代士大夫的代表,他的身上有著太多我們應該去了解的智慧,無論是朝堂之上力挺范仲淹的仗義執言,還是滁州城外醉翁亭上的飲少輒醉,在現實和理想之間,總有他無懼、無畏的聲音,這聲音指引著後來人,走向正道與光明。


有宋一代,於“廟堂”與“江湖”成一代文宗,唯其一人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