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啟東:遼寧經濟已走出最困難時期,要加快動能轉換步伐

6月25日,遼寧省委書記陳求發、省長唐一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遼寧實踐”發佈會上表示,今年一季度遼寧省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1%,這是該省17個季度以來經濟增速首次重返6%以上。

作為全國重化工業基地的遼寧省,2014年以後經濟發展一直保持全國後列,以至於到2015-2016年GDP等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都列為全國倒數第一。但5年後,遼寧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從經濟增速倒數到跟上大部隊,這幾年遼寧經歷了什麼?該怎樣讀懂遼寧經濟?

梁啟東:遼寧經濟已走出最困難時期,要加快動能轉換步伐

不容抹殺上一輪振興發展的成績

有一種觀點,改革開放以來,東北經濟一直在下滑,一直是國家的“包袱”,進而說東北振興戰略沒有成功。不能這麼看。以遼寧為例,2003年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還是取得較大成績的。自2003年中央啟動振興戰略以來,遼寧還是取得了較大成績的。2003-2012年,遼寧GDP翻了兩番多。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12年,遼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均是2003年的3.2倍。所有制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民營經濟比重逐年提高,2002年底遼寧國有經濟佔64.5%,2013年民營經濟比重達到67%。

遼寧沿海經濟帶、瀋陽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瀋陽、大連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遼寧獲批國家自貿試驗區。遼寧先行先試了增值稅轉型、農業稅減免、養老保險並軌、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棚戶區改造、採煤沉陷區治理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政策舉措,取得突破、積累經驗後推向全國,為全國發揮了重要的試點示範作用。

十年實踐證明,東北振興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這也證明,中央實施振興東北戰略決策是正確的。

不容否定前五年經濟下滑的困難

到了2013年,在我們研究新一輪振興規劃時突然發現,遼寧經濟增長再度乏力,經濟發展遇到了非常大的下行壓力。與前十年裡大部分年份相比,遼寧經濟增長呈現出明顯減速。2013年遼寧GDP增速為8.7%,2014年5.8%,為全國倒數第三;2015年3%,全國倒數第一;2016年-2.5%,為全國唯一負增長的省份。不僅GDP,規上工業增加值、固投、利用外資、外貿進出口、財政預算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都列為全國倒數第一,比如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5.2%,固定資產投資下降63.5%,進出口總額下降9.9%,外商直接投資下降42.2%。這是遼寧發展史上最悲催的一年。

遼寧歷史上曾經是“遼老大”,曾經是“共和國工業的長子”——20世紀50年代全省固定資產原值是全國的27.8%、工業總產值佔全國15%——到成為全國倒數第一,這樣巨大的反差,這樣的窘境,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遇到過的。

2017年開始,遼寧經濟開始回升,當年實現了築底企穩。

2017年GDP增長4.2%,扭轉了2011年以來經濟增速單向回落的局面。2018年實現了穩中向好,一季度增長5.1%,上半年5.6%,全年增長5.7%。

2019年以來,全省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1%,實現了自2014年第四季度以來,首次超過6%的轉變。這是連續17個季度以來首次重返6%以上。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5%和6.1%。

這意味著遼寧經濟走出了最困難的時期,意味著遼寧經濟開始跟上全國發展的步伐,意味著遼寧經濟進入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軌道,意味著遼寧的經濟增長實現了與全國基本同步。

當前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健康

目前遼寧經濟整體復甦,總體態勢向好,體現了兩個字:穩、變。

“穩”,就是築底企穩、穩中有升、穩中向好。“穩”的態勢很明顯,體現在經濟增長平穩、就業形勢平穩、居民收入平穩、物價漲幅平穩、消費基本平穩、財政收入趨穩上。

“變”,就是經濟出現許多積極變化。比如主要先行指標運行態勢向好,工業用電量、貨運量持續增長,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 保持上漲;比如新興產業發展和運行狀況好於傳統產業,一批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產量增長較快(光纜、工業機器人、城市軌道車輛),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快,新要素、新技術、新模式催生新產品、新業態、新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速提升;比如經濟新動能孕育取得進展,今年一季度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3.8%,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8.9%,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高新技術產品增長58.1%。今年前5個月,全省規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5%,高於規上工業增速23.8個百分點。高新產品增勢較好,服務器、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分別增長98.4%、96.9%和17.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40.1%。

同時,民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一季度,規模以上私營企業增加值增長16.4%,民間投資增長17.3%,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增長11.7%。遼寧民營經濟的活力正在逐步釋放。市場主體加快成長。新登記的私營企業增長17%,全省各類市場主體累計達到了360萬戶。

不容忽視結構性、體制性的深層次矛盾

遼寧經濟之所以這些年跌宕起伏,有外在因素,也有內在因素。從外在因素看,資源型產業和重化工業比重較高,受宏觀大環境特別是國際市場大宗商品“超級週期”波動影響較大,經濟減速換擋的特徵明顯。在化解過剩產能的背景下,經濟增速必然受到影響,不可能獨善其身。

在非經濟因素方面,主動“擠水分”,修正虛增的GDP與財政收入,從“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中擺脫出來,坐實經濟數據,也使一些指標“難看”。

從內在因素看,個半年份增速回落,表面上看是外部需求不足、投資拉動減弱所致,實質上則是尚未根本解決的一些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的集中爆發,是長期積累的經濟結構問題的集中顯現。具體來說是“三個衰退”,即資源性衰退、結構性衰退、體制性衰退。

比如,從需求結構分析,經濟增長中,投資貢獻率偏大,而消費和出口的拉動作用則難以望其項背。投資率快速上升,有時甚至接近1——這是不可能持續的。

2014年,遼寧的投資率達到85.3%,高於全國78.9%的平均水平,高於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出口,東北三省進出口貿易額不及廣東的15。東北三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佔全國的5%,消費明顯偏低,反映經濟內生能力不強。

產業結構方面,重工業佔比仍然過高,並且多數處於產能過剩產業,抗風險能力弱。傳統產業優勢正在減弱,新興產業競爭力尚未形成,服務業發展仍然滯後,產能過剩加劇,創新驅動能力不強,支撐經濟發展的亮點不多。說到底,遼寧產業結構上的問題,是“四重四輕”:重“重”輕“輕”、重“舊”輕“新”、重“大”輕“小”、重“國”輕“民”。

在體制機制方面,東北最早實行、最晚退出、執行計劃經濟體制最徹底的地區,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體制比較僵化。計劃經濟“遺產”豐富,市場化程度不夠、各項改革突破不多。和東南沿海相比,民營經濟仍不發達,社會資源多數在大型央企掌控之下。

對全球市場新變化的影響要深入研究

遼寧經濟回升,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新動能的出現,不斷鞏固遼寧經濟復甦的基礎。近年來,遼寧一些新經濟、新業態取得快速發展,智能製造、工業機器人、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電子信息等產業發展迅猛,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高端裝備製造業佔比持續提高。傳統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去產能效果明顯。裝備製造產業逐步走向中高端,以汽車為代表的交通運輸裝備、以機器人和高檔數控機床為代表的智能裝備發展迅速,帶動全行業做大做強,做精做深。

然而應該理性的看到,原材料價格仍是遼寧經濟發展中主要影響因素。遼寧經濟出現復甦尤其是工業經濟大幅回暖,主要是受到“去產能”成效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週期性上揚的利好影響。2017年以來,我國主要原材料價格普漲,大宗商品累計平均價格同比上漲19.9%,其中鋼材綜合均價同比上漲超過40%,創下近五年以來新高,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比年初上漲63.6%。受此影響,遼寧原材料工業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93.7%,值得注意的是,遼寧冶金、石化、煤炭行業新增利潤貢獻率之和佔規模以上工業利潤比重超過75%,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101%,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加28%。以此同時,原材料工業的下游相關行業的經濟效益也“水漲船高”,涉及礦產資源開採、石油化工等領域的裝備製造企業訂單增多,實現利潤同比增加35%。因此,從遼寧短期經濟發展態勢來看,原材料價格在推動遼寧工業乃至全省經濟築底企穩中仍扮演重要角色。

總的來看,遼寧經濟築底企穩的基礎仍不牢固,新舊動能仍然處於轉換接續的關鍵期,對我省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仍然是煤炭、鋼鐵、石油等原材料價格。美國是遼寧第四大貿易對象,出口的產品主要包括機電類產品、鋼材、高新技術產品、製造集成電路機器,因此,提高關稅不可避免對我省對美貿易造成一定影響。同時值得我們高度警惕的是,中美貿易戰直接後果不排除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新週期形成衝擊,極易影響全省經濟的基本面,可能出現經濟“二次探底”的重大風險。

要抓好培育壯大新動能這個關鍵

在新時期,遼寧要振興發展,需要牢牢把握新技術革命的新機遇,抓住國家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機遇,立足於轉換動能,以創新驅動匯聚全面振興新動能,儘快形成多點支撐、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

第一,抓新,是大方向。在工作操作上,要做好“無中生有”的文章,要“尋找藍海”,加大力度支持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儘快使新興產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要把增強創新能力作為振興的根本途徑,徹底改變“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少”的“四多四少”狀況。

第二,抓輕,是重手段。目前,遼寧的輕型產業與發達地區相比,並不好。很多城市的輕型產業,在工業構成中不足20%,甚至是個位數。遼寧的產業要由“重”向“輕”轉變,輕型產業要“重整行裝再出發”。

第三,抓小,是大戰略。與南方一些城市相比,遼寧小微企業層次較低,民營經濟的質量和發展水平差距大。近年來全國500強民營企業,遼寧入圍的在六七戶。2017年A股IPO的戶數,廣東、浙江、江蘇分別為98戶、87戶、65戶,而遼寧只有兩戶。因此,要加快實施“個轉企”“小升規”“規升巨”的企業轉化和發展計劃。

第四,抓減,是真境界。既要做靠投資拉動擴大總量的“加法”,又要做好淘汰落後產能的“減法”,也要做創新驅動的“乘法”、簡政放權提高市場效率的“除法”。遼寧的產能過剩是多年的痼疾,尤其是支柱產業過剩嚴重。所以,一定要痛下決心,做好“減法”的文章。對於傳統產業也要“老中生新”,就是以老帶新,以老生新,以老變新,以增量帶動存量,推動其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改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