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一書中那麼多精華,為何我們只學了“逍遙遊”?

說起莊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姓莊,名周,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而他的《莊子》一書更是被奉為《南華真經》。但像這樣的經典,為何我們在中學時期只學了其中的《逍遙遊》?

《莊子》一書中那麼多精華,為何我們只學了“逍遙遊”?

其實也並非難以理解,在我們的中學時期,沒有太多的人生閱歷,也沒有過高的人生境界。如果真的要我們深入學習《莊子》中的人生智慧,那真的是“人云亦云”了。就比如說《齊物論》中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影子之外的微陰問影子:“先前你行走,現在又停下;以往你坐著,如今又站了起來。你怎麼沒有自己獨立的操守呢?”影子回答說:“我是有所依憑才這樣的嗎?我所依憑的東西又有所依憑才這樣的嗎?我所依憑的東西難道像蛇的蚹鱗和鳴蟬的翅膀嗎?我怎麼知道因為什麼緣故會是這樣?我又怎麼知道因為什麼緣故而不會是這樣?”

當然,這只是《莊子》中某一部分,在不同的人看來,有不同的理解,但要真正能夠明白莊子的寓意,可能不是中學時代的我們能達到的,而且真正願意追尋“道”的人,又有幾個呢?

《莊子》一書中那麼多精華,為何我們只學了“逍遙遊”?

而《逍遙遊》被列為《莊子·內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以作為《莊子》的代表,它直接表達了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一即逍遙於天地之間。這對正處於思想啟蒙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座燈塔。《逍遙遊》中以鯤鵬與蜩、學鳩等小動物的對比,闡述了“小”與“大”的區別;在此基礎上莊子指出,無論是不善飛翔的蜩與學鳩,還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甚至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這便讓我們產生了思考“怎樣才能真正的自由呢”?

《莊子》一書中那麼多精華,為何我們只學了“逍遙遊”?

在莊子看來,“無所待”才是達到絕對自由的關鍵。“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彼且惡乎待哉?”此時的莊子便無所憑藉了。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種思想直接讓我們對自由有了一種深刻的認知,而自由也正是無數人所追求的,這篇《逍遙遊》無疑是最適合學生時的我們所學的,它沒有過於深奧,而是直接向我們闡述瞭如何真正自由,不再拘於外物,從而逍遙於天地之間。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您的點贊與支持是我前行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