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點學習」千古之迷,儒學為什麼會成為歷朝歷代的文化主導

「原點學習」千古之迷,儒學為什麼會成為歷朝歷代的文化主導

近代以來,人們很推崇西方的科學技術,對西方的‘普世價值’觀點頂禮膜拜,把中國的經典學問貶損十分厲害。但他們不知道,這是中國人得以生存永續的根脈所在,離開了這條根脈,中國就會枯竭。

客觀地說,儒學被許多人稱之為迂腐的學問,是有一定道理的。歷史記載,在戰國之前,根本就沒有‘書呆子’一說;因此,讀書人的社會地位特別高,從孔子倡導的‘六藝’就可以佐證這一觀點的正確性。變化是自孟子開始,他妄解人性、強分尊卑、滿口仁義、欺世盜名,讀書人漸漸地蛻變成‘說起道理來頭頭是道,做起事情來一塌糊塗’,所謂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最好的結論。到了宋代的朱熹二程更是變本加厲,自以為是的列舉出品名繁多的倫理條款把人們像‘棕子’一樣束縛起來。更為可笑的是,竟然用‘聖人’的標準要求人們在方方面面加於恪守,完全不考慮人的心性。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人們漸漸地喪失了勇敢、創造等最寶貴的個性特徵,呈現出一副圓潤溫和、中規中矩的好模樣,千人萬人一個樣。人都變成這樣了,國家能強大到哪裡去?

然而,無論後來者怎麼改變,孔子所昌導的“仁者愛人”思想始終熠熠生輝,仁義禮智信、百善孝為先等行為規範為人們指出了應該怎樣做人做事。放眼看看,凡是堅守儒學思想的家庭往往都比較和睦,比較溫馨。其它學派根本做不到這一點:道家思想太超然,法家則太嚴峻,墨家沒有完整的思想體系;至於其它如雜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等學派,雖說其間也有可取之處,但終究成不了主流,唯有儒家文化一直佔領著領頭地位。

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真正可以和儒學爭輝的是法家思想。制度、規則當然很重要,因為人性中有自私醜陋的一面,通過合理有效的制度規則讓人們有序的生活,就像十字路口的紅綠燈一樣。然而,所有的制度、規則其實質都是違悖人的心性的。如果在方方面面都是嚴苛峻法,就會讓人覺得很壓抑、很憋氣,就必然會生出想要掙脫束縛的反抗心理。正因如此,秦朝在歷經萬難統一天下後,卻在短短的十數年間又灰飛煙滅。自秦朝之後,再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把法家思想立為治國理政的主導思想。即使是為了懲制人們的醜惡行徑,也只是把某些法家思想融進法律、制度條款中,最後還得依靠儒家思想來治國理政、教化民眾。歷史上那麼多的帝王將相、奇能異士都不再主張以“法家”為主來治國理政就是最好的說明。

從孔子短暫的官宦生崖以及他倡導的學術思想不難知道,他非常主張‘學以致用’,不僅僅是會讀書作文,還要懂得治國理政,需要時也能揮戈戰場,這種觀點從孔子教誨後人要學習‘六藝’就能深切感知;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本人就是騎射好手。以此論之,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怎麼會是軟弱、迂腐的學問呢?

孔子的儒學(注:不是孟子儒學、宋版儒學)不是為了不食人間煙火的高人隱士準備的,而是億萬民眾的所思所想,是一門真正‘入世’的學問,請注意“入世”二字的含義。因此,雖然歷經了幾千年的磨礪,依然對我們現在的社會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儒家成為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文化主流,並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百善孝為先’等思想正好符合人的內心需求,特別是他所倡導的“仁者愛人”思想,無論放在任何地方、任何環境、任何民族裡,都會被人們所喜愛、所接受。二千多年前是這樣,今天依然是這樣,原因就在於,不管科技如何發展,生活怎樣便捷,人們對溫暖、感動、和諧、榮譽等美好的需求從未改變,並將持續下去;只要人類存在一天,這種需求就永不退色,並將伴隨人類的發展而不朽。

『本文創作者: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