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何戰略價值,以至於英國直到現在都不肯放手

香港,處於珠江口東岸的南端,和深圳以深圳河為界,其雖含有眾多的島嶼,但主要以九龍-新界半島、大嶼山島和香港島三大部分組成。在明清時期,香港還是非常落後的,人口非常稀少,直到清政府割讓香港時,香港還是一個荒島。在1860年和1898年,清政府又被迫先後和英帝國簽訂《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的九龍半島割讓於英國人,遂形成了今天的香港區域。此後,英國人大力建設香港,將香港建設成遠東的殖民中心,香港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後,西方國家對大陸進行全面封鎖,而香港是西方和大陸溝通的唯一窗口,香港經濟和社會得以迅速發展,其和韓國、臺灣、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被並稱為亞洲“四小龍”。在現代,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在香港迴歸祖國20餘年後的今天,還有大量的香港居民懷念英國殖民時期,並且英國政府對香港還有巨大的影響力,其實和英國人在統治香港時期,大力提高香港的民生和經濟上的卓越成就有很大的關係,這並不能怪罪香港人民,畢竟人民群眾是樸素的。

香港有何戰略價值,以至於英國直到現在都不肯放手

香港區域

事實上,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人逼迫清政府割讓土地時,最先看上的是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和舟山群島的,但因複雜的原因的,英國人又轉而謀求九龍、香港。後來歷史的發展,也證明英國人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而英國人選擇荒蕪的香港作為其東亞的殖民中心,可見其頗具戰略眼光。下面我們來看看香港究竟有哪些卓越的優勢。

香港的根本,是廣袤而富庶的珠江三角洲以及廣袤的大陸腹地。由珠江三角洲往北就可以溯西江、北江等水道,越五嶺,或接湘江水系通往江漢、中原,或接贛江水系通往江淮、太湖流域。同時,珠江三角洲地勢低窪,有眾多的水道通往海洋,如虎跳門、西江、洪奇瀝、蕉門、珠江等水道。在這些水道中,因珠江水道最為平緩,深沉,運量大,且直接連通省城廣州,故最為重要。

香港有何戰略價值,以至於英國直到現在都不肯放手

珠三角的水網

由廣州沿珠江而下,經獅子洋,出虎門,即為伶仃洋,從而可以通往外洋。在歷史上,珠江水道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不但是商貿物流主航道,更是軍事上的主要通道。鴉片戰爭中,英軍入侵廣州,抗日戰爭中,日軍攻佔廣州,這條水道都是外敵入侵的重要通道。而在這條水道中,虎門要塞為扼守此水道的重要節點,近現代以來,我國抵禦外辱,無不在虎門駐守重兵。

香港有何戰略價值,以至於英國直到現在都不肯放手

廣州入海的水道

香港有何戰略價值,以至於英國直到現在都不肯放手

外敵從海上侵入廣州的傳統通道

由珠江三角洲雖可以越五嶺通往北方,但這些道路大都需揹負過嶺,非常的勞苦,且運量也有限。但是,通過海運,就可以非常便捷的通往東南地區。唐代鹹通二年,南詔攻陷安南,諸道兵赴援,皆屯聚嶺南。而從北方越五嶺運輸糧草到嶺南是不能滿足軍需的,唐軍又飢又疲。於是朝廷用潤州(今南京)人陳磻石的建議,自福建運米泛海至廣州,軍食始足。關於這條海運路線,為由浙閩沿海岸線西南行,經香港,沿珠江口東岸入伶仃洋、獅子洋,經今深圳寶安、福永等地北上,直抵廣州。這條海運路線也是古代重要的用兵路線,如劉裕平定盧循之亂,蒙古追擊南宋政權,明軍平定廣東等,都是走此道。

香港有何戰略價值,以至於英國直到現在都不肯放手

中國北方到珠三角的主要路線

由閩浙到廣州,香港是必經之地,而穿越香港,就必須經過一條重要的航道,即佛堂門-冷水門航道。這條航道,即從東部海域由佛堂門而入,往西經維多利亞港、銅鑼灣北部的九龍灣水域,再經大嶼山島和屯門之間的冷水角水域,接伶仃洋。這條水道處於新界-九龍半島和香港島、大嶼山島之間,其北為九龍半島,南部則為香港島和大嶼山島,水道深闊,無淤塞、礁石,有香港島和大嶼山島的屏蔽,洋流非常的平穩。如《讀史方輿紀要》雲佛堂門:“凡潮自東南大洋西流,經官富山(今尖沙咀一帶)而入急水門(即汲水門),番舶至此無漂泊之恐,故曰佛堂”。同時,又是東部通往伶仃洋的最捷徑,因此,自古以來,這條水道是從福建通往珠三角的主航道。

香港有何戰略價值,以至於英國直到現在都不肯放手

從東南地區到珠三角的主航道

在這條水道沿線,因九龍灣北部的尖沙咀一帶地勢較開闊平坦,且凸出水中而控扼主航道,故自古以來,便是九龍半島的核心地區。早在南宋時期,南宋朝廷便在尖沙咀一帶設立了一個名為“官富場”的官方鹽場,南宋末年,皇帝宋端宗趙是和宋少帝趙昺逃亡廣東,即經今香港尖沙咀。如《行朝錄》:“景炎二年四月,帝舟次於官富場,是也”。到了元、明時,香港的食鹽走私氾濫,元、明朝廷又在此設立官富巡司。在清初時期,為打擊珠三角地區向臺灣鄭氏集團走私行為,清廷亦在尖沙咀一帶駐有大量的兵力。

香港有何戰略價值,以至於英國直到現在都不肯放手

尖沙咀(古代官富場)附近的形勢

在尖沙咀對面,即為舉世聞名的自由港維多利亞港。維多利亞港處於香港島北部,港深水闊,不凍不淤,又有南面香港島的屏蔽,水面平穩,是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深水港之一,在香港迴歸祖國後,美軍的航母艦隊也常停靠維多利亞港補給。毫無疑問的是,現代的維多利亞港已成九龍半島和香港島、大嶼山島之間這條主航道的核心。由維多利亞港進出主要有三個進出口,其一為由維多利亞港往東,經鯉魚門、佛堂門,往東北到福建、江浙一帶;其二,為往西北經汲水門、伶仃洋,沿獅子洋、珠江北上,達廣州港。其三,為往西南,經西博寮海峽,通往南海、馬六甲海峽。

香港有何戰略價值,以至於英國直到現在都不肯放手

維多利亞港的主要進出口

香港控制的另外一條海運路線,即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自古以來,珠江三角洲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我國面對東南亞、印度、中西亞以及歐洲的窗口。尤其在唐代時,唐帝國非常開放包容,海外貿易非常的繁榮,而珠三角是我國同世界各國貿易的橋頭堡。為加強對市舶貿易的監督和管理,管理各國進貢的貢品,並向前來貿易的船舶徵收關稅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等,唐帝國創設市舶司於廣州,此為市舶司制度之始。所謂的“市舶司”,即類似於現代的海關。此後的宋、元、明時,廣州對外貿易的地位不可撼動,都設有市舶司,到了清代時,清政府幹脆撤銷所有其他海關,只以廣州“一口通商”。

而由廣州通往海外的貿易路線,如《新唐書.地理志》所載,“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今香港屯門),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今海南七洲列島)。又南二日至象石(今海南大洲島)。又西南三日行,至佔不勞山,山在環王國東二百里海中”。即由廣州沿珠江出海,沿伶仃洋東岸經今香港屯門地區,然後沿海南島東岸西南行,經今七洲列島(九州石),大洲島(象石),直抵越南峴港,然後到達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半島、歐洲等。

香港有何戰略價值,以至於英國直到現在都不肯放手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

香港屯門為由廣州出南海的航線的必經之地。屯門古時又稱團門、段門,其南有大嶼山的屏蔽,北為青山(屯門山)和九逕山,灣內風平浪靜,港深水闊,是天然的避風港。在古代時,凡是波斯、大食、印度、東南亞等地人士,經由海路到中國貿易的,必先集合於屯門,然後沿伶仃洋東岸,駛入廣州。因此,屯門實際上控制珠三角出海的兩條重要的航線,即通往閩浙和南海這兩條航線,故屯門為兵家必爭之地。珠江口的海島星羅棋佈,常為海盜的巢穴。珠江三角洲水系發達,在古代時,人們打漁為業,以船為家,居無定所,又常受官府壓迫,故常逃入廣袤的海洋,嘯聚為盜,劫掠商船。因此,古代王朝常在屯門駐紮重兵,打擊海盜。在唐代時,唐帝國曾在香港屯門駐守重兵,以防海寇。天寶二載,海賊吳令光在今浙江溫州一帶作亂,南海郡守劉巨麟以屯門鎮兵討平之。在宋代時,宋亦置營壘於此。尤其在明代時,除了倭寇的侵擾珠江口外,葡萄牙人也常出入其間,明廷便在屯門駐紮重兵以防禍亂。

香港有何戰略價值,以至於英國直到現在都不肯放手

香港屯門的地形

香港有何戰略價值,以至於英國直到現在都不肯放手

屯門控制的兩條大動脈

到了近現代,鐵路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香港割讓英國後,香港成為英帝國掠奪中國經濟利益的橋頭堡。為拓展殖民市場,擴大貿易利益,英帝國又強迫晚清政府修築廣州到香港九龍的鐵路,其路線為由廣州往東南經東莞、深圳,在羅湖口岸入九龍半島,直抵香港尖沙咀。通過這條鐵路線,英國勢力就可由香港直抵珠三角腹心。海外的貨物,大部分是先到維多利亞港,然後經廣九鐵路,抵達廣州。尤其在粵漢鐵路修通後,香港的物資就可以更加便捷的通往大陸腹地。在抗日戰爭時期,海外物資進入中國,即先至香港,然後通過廣九鐵路、粵漢鐵路運至內地,為我國的抗戰提供了巨大的貢獻。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本可一舉收復香港,但考慮到香港一旦收復,我國就沒有窗口承接西方寶貴的物資。我軍遂頓兵於羅湖,沒有繼續揮師南下。在新中國成立後,西方勢力雖對我國實行全面的封鎖,但我們還能通過香港這個渠道,獲得國家建設的寶貴資源。已故的香港富商霍英東先生被稱為“紅色資本家”,享有崇高的地位,蓋因其曾冒著巨大的風險,幫大陸通過香港轉運了大量西方禁運的寶貴物資,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香港有何戰略價值,以至於英國直到現在都不肯放手

香港段廣九鐵路

總而言之,香港絕大部分為山地,土地非常的狹窄,而香港之所以成為東方明珠,是和其無與倫比的地緣優勢息息相關的。首先,香港地控珠江三角洲通往浙閩地區的海運動脈;其次,香港正對南海,地當珠江三角洲通往東南亞、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在新中國成立後,香港因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大陸對接西方世界的唯一窗口。但是,自改革開放之後,我國沿海很多城市都已經對外開放,香港的優勢地位逐漸喪失。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各個城市的發展一日千里,香港面臨的競爭前所未有。可以預見的是,香港也將會逐漸迴歸到和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我國普通城市一樣的地位。目前,香港的亂局,其實變局前的陣痛。香港應當看清發展大勢,並抓住機遇,融入到中國發展的浪潮中,否則,香港甚至有淪為二、三流城市的風險。畢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追求整個民族的復興,不會因香港一城,而放棄全局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