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哲学》: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吹响人性解放的号角

导语:

风靡全球的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活法》这本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关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的回答既明了又透彻:提升心性,磨炼灵魂,人在死的时候可以让自己的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更高尚。

稻盛和夫是位企业家,更是位哲学家,尤其是他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外界对他的一致认可,他无疑是位成功人士。但归根究源,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很多理念,被他常常引用并贯彻在工作中执行,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稻盛哲学。而这些被我们所熟知的学问和道理,其中很多观点都可以在明朝学者王阳明身上找到答案。

《王阳明哲学》: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吹响人性解放的号角

王阳明


一、王阳明一生为人称道的成就

王阳明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一个、王阳明一个、曾国藩半个);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一;他是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等。

当然与他百战百胜的赫赫战功相比,令他名垂青史的还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被后人堪称为入世之道的指路灯: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

他的学说与薛瑄、胡居仁、陈献章齐名,他们四人一起成为了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位学者,这也是官方对王阳明的一种认可。王阳明心学后来还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在他弟子们的传播下影响更是日渐深远,特别是久负盛名的日本企业家兼学者的稻盛和夫很多理念源于此。


《王阳明哲学》: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吹响人性解放的号角

王阳明


二、王阳明的成长追溯,生而不凡

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官至南京史部尚书,他超十月呱呱落地,出生前他的祖母梦见祥云降临,给他取名王云,到5岁还不会说话,但却有过人的记忆,祖父所读的书都装进了他的小脑袋瓜。后经一高僧指点改名为“守仁”,竟化解了开口之难题。

王阳明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熟读私塾,给他的人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他十三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对他的人生是一个很大的挫折,早慧的他更平添了一份早熟的心志。他勤勉于学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学堂上往往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见解,重圣贤轻科举的意识也悄悄地根植于心。他小小的年纪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更是深得先生的赞许。

当时朝政动荡,他志向高远,勤学兵法,屡次上书皇帝,献策献计,心系国家安危。那时王阳明的胸襟眼界已远超凡人,不羁少年却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圣贤心,这慧根也注定他将来要走不同于寻常人的路。

王阳明17岁娶妻,从此更安心学问。喜好钻研朱熹的“格物致知”,却大失所望,这也颠覆了他对旧文学的推究,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经过此番推究,让他懂得了一个道理: 做学问不能墨守成规,经此也帮他打开了新的思路。

《王阳明哲学》: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吹响人性解放的号角


大抵不平凡的人从小就有一份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有句话说:心不唤物,物不至。让我们翻看历史的名册,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人,他们从小都心怀梦想,有家国情怀,刻苦钻研学业,以期报效国家。

三、王阳明哲学的前三变,异质的转变

1、从泛滥于词章之学到追随内心的声音的求变。

王阳明从21岁从乡试中脱颖而出,乐道于夸夸其谈。后接连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是名落孙山而告终,却依然奋发不弃其志。

《王阳明哲学》: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吹响人性解放的号角

王阳明书法


环顾我们现在生活的四周,如遭这样的打击能忍受的人也少之又少。特别是校园的青青学子,一旦老师批评、同学欺凌,就以生命作为谢礼,匆匆告别人世。我们相比古时的王阳明,生活条件不知道要多优越。他也是家境优渥,却没有一颗玻璃心,科举受挫依然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我们真该好好向他学习,他父亲安慰他科举失败时的精彩回答: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而耻。他有这样的觉醒才能抵挡以后人生世事的不断刁难。唯若此,他才能一步步抵达他想要的人生道路。

2、阳明洞修炼悟道佛教的“同体”,又得儒家的“薄厚”。

王阳明在浙江绍兴阳明洞修炼功夫到一定程度,本来以为可以就此得道,但他突然惦念起父亲和祖母,也因此觉悟: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要舍弃的话,这跟他修行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所以他的心学兼顾了“同体”和“薄厚”的道理,心与理的统一端倪已初见成效,为后来的龙场悟道打下了基础。

《王阳明哲学》: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吹响人性解放的号角

阳明洞


3、三十七岁的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求之理于事物者,误也。

弘治十二年(1499年),时年二十八的王阳明中举南宫第二人,观政工部。后官至授刑部主事,授兵部武选司主事。在1506年,因上疏论救良官得罪宦官刘瑾而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其父也一同受牵连被贬。

王阳明死里逃生后,也豁然开朗。面对龙场荒凉境地,他没有气馁,反而开化教导当地人,大家齐心协力搞生产,因此也受到了民众的爱戴。在此期间,他潜心研究学问,突然领悟一个真谛:圣人之道,悟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我们想要追求圣贤之道,应该求之于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外在的各种事物。写出了被后人称道的“教条示龙场诸生”,这就是他心学的主要成就之一:龙场悟道。

《王阳明哲学》: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吹响人性解放的号角

龙场悟道


四、王阳明哲学的后三变,同质的转变

1、默坐澄心的养生之道:存天理,去人欲的正念良知发心。

2、讲学宗旨:致良知,与工作一起修行。

第一,收敛与发散圆融为一,心的笃定。

第二,未发已发无先后之分,中庸处事。

第三,知与行合二为一,知得真切、笃实,行得明觉、精察。

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实就是终身学习,终身磨砺自己,圣人必可学而至,用自己能了解到的最好的最高的最正确的道理来指导自己,当一个人修为不断接近圣人的时候,他做什么都能做得好。

王阳明将心学总结为”四句教”: 1.无善无恶心之体。人之初心,无善无恶。2.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念产生,善恶自来。3.知善知恶是良知。痛恨恶行,喜欢善事。4.为善去恶是格物。主动行善,主动去恶。

知行合一,就是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活在世上,不光要学到很多道理,而且要不断实践,不断磨炼修行!人活的是个过程!

《王阳明哲学》: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吹响人性解放的号角

王阳明讲学


在日本,以白手起家创建京瓷,以拯救涉临破产边缘的日航,而闻名于世的稻盛和夫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京瓷初期,他对经营公司毫无概念,既没有知识也没有经验,但是他秉承作为人何为正确的朴素的做人信念,以此作为经营公司的起点和宗旨,在稻盛和夫亲力亲为的带领下,一步步把公司做了起来,逐渐地壮大直至后来的成功。

稻盛和夫倡导员工遵循不必脱离俗世,在工作现场就能磨炼意志、修行,认真工作就能塑造高尚的人格,活得幸福。

稻盛和夫说的这句话跟王阳明的人在事上磨,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的成长离不开工作场所的磨炼和体悟。也唯有在这样的日复一日,长年累月的积累中才能收获本心的修行。


《王阳明哲学》: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吹响人性解放的号角

稻盛和夫


3、圆熟化境的晚年境界,与孔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求殊途同归。

死后弟子问王阳明可有遗言,他的一句:“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结语:

王阳明成学前的三变,是“自我发现”的过程;悟道以后的三变,则是“自我完成”的过程。从“自我发现”到“自我完成”,亦正是他一生践履的过程,这不是思辨的事,而是实践的事。

王阳明生于士大夫风行的明代,他的大丈夫气概主导和颠覆了文化人的禁区,他的讲学运动无疑是明代历史上一场思想的巨变,就此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中受益匪浅。

《王阳明哲学》: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吹响人性解放的号角

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圣贤中的狂者,他的一生,用世而不阿时,自持而不隐士,是一个有坚定毅力的喜欢进取的狂者。

王阳明的始于良知的敬畏和稳当洒落的行事风格是两者皆具的儒家之学。

《王阳明哲学》是他一生的思想历程,也是他一生的修为所得。对我们做人做事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尘世纷繁复杂,人心容易迷失、思想时有迷茫,但我们只要坚信自己的珍贵,爱我所爱,行我所行,听从我心,无问西东。一生定当光明磊落,幸福触手可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