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調查組入駐瑞幸,專家:會計師事務所、投行等中介或有責任

證監會調查組入駐瑞幸,專家:會計師事務所、投行等中介或有責任

作者丨市界 沈淼

編輯丨朗明

瑞幸咖啡曝出財務造假一月以後,事情有了新的進展。

4月27日上午,一張瑞幸咖啡被接管的聊天記錄截圖在網上流傳。27日下午,據騰訊新聞報道,中國證監會目前已經派駐調查組進駐瑞幸咖啡多日,多位審計人員正在對瑞幸的財務狀況進行審計。

此前,在瑞幸咖啡剛曝出造假的第二天即4月3日,證監會就表態:對財務造假行為表示強烈的譴責。4月22日,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也就此表態稱:”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性質惡劣、教訓深刻,銀保監會將堅決支持、積極配合主管部門依法嚴厲懲處。”

據悉,此次針對瑞幸的調查是證監會在新證券法實施後首次行使長臂管轄權。根據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長臂管轄權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證券發行和交易活動,擾亂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市場秩序,損害境內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處理並追究法律責任。

目前,證監會正式介入調查的結果尚不可知。但是另一方面,如此大規模的財務造假,除了瑞幸咖啡以及相關公司和人員,其上市以及發佈財報的保薦、審計機構是否也有責任?

對此,理論經濟學博士後、資本市場律師劉安對市界表示:會計師事務所、投行等中介機構,如有證據證明對瑞幸涉嫌造假欺詐行為存在共謀行為,則必然承擔法律責任。“我認為從中介機構專業獨立性角度來看這種可能性不大。但是這種專業中介負有對公司披露信息的專業高度注意義務,如果從專業角度應當發現造假而沒有發現,同樣要因為過失而承擔向投資者賠償的民事法律責任。”

從最快IPO到被證監會進駐調查,瑞幸咖啡發展至今,除了財務造假,值得思考的還有其背後的商業邏輯。

看懂研究院研究員宋暘認為,瑞幸其實是用咖啡這種快銷品打造辦公室場景獲客。這在很多一線城市是成立的,因為辦公室白領確實會有這樣的需求。如果運作的好,也的確是一個獲客的通道,關鍵在於定位是什麼。關鍵在於一開始如果定位不足夠銳利很難被人記住,如果做的太過可能又會被消費者貼標籤難以做其它擴展,所以其實是兩難。“瑞幸咖啡的邏輯是不是成立,復購率夠不夠,之前就有很多質疑,因為所有的故事和投入最後都要歸結於財務指標,折算成獲客成本、復購比率、客單價、年消費頻次、消費金額、單客戶利潤值等等。但是很遺憾,它的財務數據是假的,也沒辦法驗證。”

另一位投行人士則認為,從投行從業者的理念來看,瑞幸本來的發展路徑是成立的。“因為從行業來看,瑞幸咖啡屬於消費類行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食品飲料類只要是切入快的、輕銷的,發展都不錯,不管是在美國上市還是在香港上市,估值和成長性都不錯,比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在他看來,瑞幸就是一個品牌,將來可以延伸出其他類型的快銷品,比如便攜式咖啡等。“這個發展路徑是成立的,是可以掙到錢的,唯一的問題就是造假,這在美國是非常嚴重的商業犯罪。”至於對中概股的啟示,該投行人士則表示“快銷行業,尤其是食品消費型的,如果有問題很容易被渾水或者相關公司發現,因為你的消費數據、客流情況、售賣情況等都很好找。”

截至發稿前,瑞幸咖啡通過官方賬號發佈最新回應稱“公司正在積極配合監管部門,目前全國門店運營正常。”

證監會調查組入駐瑞幸,專家:會計師事務所、投行等中介或有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