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總市值全球第二!30年融資超15萬億,分紅逾10萬億

A股總市值全球第二!30年融資超15萬億,分紅逾10萬億

30年風雨征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始終服務於中國經濟的發展與轉型升級。

包含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區域股權市場等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一邊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一邊在改革與探索中一路前行。

目前滬深兩市共有4101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近80萬億元,擁有投資者賬戶數量1.75億,營業收入總額佔了GDP總量的半壁江山,上市公司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力量。

資本市場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上市公司破4000家 總市值全球第二

“十三五”以來,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數量跨越3000、4000兩個千級門檻,相比資本市場建立初期10年上市1000家的進度,A股擴容速度顯著提升,資本市場日益繁榮。

今年隨著註冊制的實施帶來的市場擴容,滬深兩市最新市值已達78萬億,與2000年末相比增長了16倍,近20年年均增速15%,市值增長顯著。

A股總市值全球第二!30年融資超15萬億,分紅逾10萬億

2014年底,滬深交易所市值首次躍升至全球第二位。當前滬深交易所總市值近80億元,約佔全球主要證券交易所總市值的11%,比排名第三的日本東京交易所總市值高出71%。

上市公司是中國經濟支柱力量

A股上市公司涵蓋了國民經濟全部90個行業,佔國內500強企業的70%以上,是實體經濟的“基本盤”。

2019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50.47萬億元,佔全國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首次突破50%。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數據顯示,上市公司創造的稅收佔整個企業稅收的30%,實體經濟上市公司的利潤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的40%,上市公司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力量。

30年來,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累計實現股權融資總額超15萬億。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融資提供了重要渠道。當前民營企業佔到A股上市公司的六成以上,根據恆大研究院的統計,2019年A股市場通過IPO、增發和配股實現的股權融資中,44%流向民企,36%流向國企,民營企業略勝一籌。

在《2020胡潤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上市公司佔78%。其中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的共330家,佔比66%,資本市場在助力民營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方面功不可沒。

龍頭公司亮出“中國名片”

2020年共有124家中國公司(含香港,不含臺灣)上榜《財富》世界500強,公司數量首次超越美國問鼎全球。124家公司中,在A股上市或部分上市的公司超過70家,佔比近六成,優質上市公司成為中國企業對外展示的“中國名片”。

A股總市值全球第二!30年融資超15萬億,分紅逾10萬億

30年來,A股上市公司中湧現出一大批行業龍頭,在各領域均起到良好示範引領作用。2001年中國石化的上市實現了A股千億市值公司零的突破,當前兩市千億市值公司已增至118家,其中金融類公司33家,電子、通信、計算機、醫藥生物行業公司合計28家。

科技和醫藥行業龍頭的迅速崛起,體現了資本市場在支持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上市公司科技屬性增強

十八大以來,中國加速了由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進程,綜合創新實力不斷提高,A股上市公司“科技”屬性逐年增強。伴隨著科創板開板和創業板註冊制正式落地,新興技術產業迎來更大舞臺。

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2020年以來A股共有342家公司首發上市,合計募資4238億元,IPO公司數量及募資金額均排進歷史前三。其中科創板募資2022億元,佔比近半;半導體行業募資近800億元,細分行業排名最高。科技新生力量來勢兇猛。

從市值分佈來看,當前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市值佔A股總市值的15.39%,較2010年提升超1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金融、能源類公司在A股權重均下降超10個百分點,資本市場成中國產業升級主戰場。

A股總市值全球第二!30年融資超15萬億,分紅逾10萬億

不過也應注意到,A股市值前十名的上市公司中無一家科技企業入圍,美股前十大市值龍頭中信息技術企業佔據半壁江山,A股科技創新之路仍任重道遠。

上市公司做大做優做強

30年來,上市公司業績整體保持平穩增長,成長性超越同期經濟增速。價值投資時代開啟,上市公司投資者回報意識逐漸增強,A股連續3年分紅金額突破萬億元,分紅公司數量佔比達七成,大手筆分紅漸成常態。

上市公司邁向高質量發展

數據寶統計,2019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累計實現淨利潤3.72萬億,較20年前增加59倍,較10年前增加2.5倍。近10年A股公司淨利潤年複合增速13.32%,跑贏同期GDP增速。

從盈利分佈來看,A股上市公司兩極分化特徵明顯。2005年以來滬深300指數成份公司淨利潤佔全部A股比重均值為86.5%。2015至2017年隨著A股新一輪擴容週期開啟,淨利潤佔比一度回落至80%以下,此後隨著“三去一降一補”等供給側改革初顯成效,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核心資產崛起,強者恆強的特徵顯現。

2019年滬深300指數成份公司實現淨利潤3.17萬億元,佔全部上市公司的84%,佔比較2017年的低點高出近8個百分點,實現兩連升。盈利水平的提升也加速A股市值向龍頭集中的趨勢,當前滬深300指數成份股總市值40.28萬億元,佔A股總市值的52%。

A股公司成長性比同期美股高近80%

滬深300指數和標普500指數分別覆蓋了中美兩國市值及代表性最突出的上市公司,是中、美市場整體走向的“晴雨表”,通過兩大指數成份股的財務數據對比可直觀看出兩地頭部上市公司在盈利能力、成長性等方面的差異。

數據寶統計,2011年以來滬深300指數淨利潤年複合增速8.58%,比同期標普500指數(4.82%)高出近80%。除2016年小幅下跌外,其餘年份滬深300指數淨利潤均保持了穩定正增長;相比之下,標普500指數淨利潤多次出現負增長,年度最大跌幅超過10%,業績波幅更大。

A股總市值全球第二!30年融資超15萬億,分紅逾10萬億

今年全球經濟遭受疫情打擊,不少全球知名企業元氣大傷。最新財報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標普500指數成份公司淨利潤同比重挫40%,尚未走出疫情陰霾;同期A股公司業績早已觸底反彈,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降幅收窄至6.5%,滬深300指數淨利潤同比僅下滑7.6%。

A股公司盈利能力低於美股

雖然A股公司保持了淨利潤的穩定增長,其盈利能力與美國頭部公司相比仍存差距。數據寶統計,過去10年標普500指數整體毛利率均維持在30%以上,2019年達到35.33%;2019年滬深300指數整體毛利率水平為19.04%,相當於標普500指數的一半。

從ROE(淨資產收益率)來看,過去10年滬深300指數ROE呈整體下滑走勢,2019年僅有10.51%;標普500指數ROE2015年起逐年上升,並於2016年超過滬深300指數,最新ROE達15.35%。兩者相比,滬深300指數ROE正處於歷史低位,標普500指數ROE處於歷史高位。

標普500指數的高盈利能力與其以信息技術佔主導的市值分佈密切相關,蘋果公司和微軟公司2019年淨資產收益率分別達到55%和42%,A股頭部公司金融股佔比高,拉低了指數的整體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分紅意識增強

30年來,A股上市公司累計分紅超10萬億,近3年派現金額更是連續突破萬億關口,2019年一舉達到1.36萬億,再創新高。

數據寶統計,2019年實施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數量達2629家,佔年末上市公司總數的70%,較10年前提升了近10個百分點。其中,1520家公司現金分紅佔淨利潤比例不小於30%,大手筆分紅漸成常態。

A股總市值全球第二!30年融資超15萬億,分紅逾10萬億

分行業來看,2019年食品飲料和採掘行業支付率超過50%(僅統計盈利公司),紡織服裝、公用事業和化工行業分紅力度其次,超過40%。業績和現金流穩定的行業分紅率相對較高。

上市公司慷慨出手的背後反映出其股東回報意識不斷增強。隨著A股高分紅時代大幕拉開,A股價值投資理念也將被進一步強化。

A股分紅率逐步向成熟市場靠攏

2017至2019年,滬深300指數成份公司累計分紅總額佔淨利潤的比重為32.05%,這一分紅力度雖然縱向大幅提升,但與同期標普500指數的股利支付率40.87%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從區間分佈來看,近3年股利支付率超過50%的公司佔滬深300指數成份公司總數的14.67%;標普500成份股中,這一比例接近三成,為前者的兩倍。美股上市公司中高比例分紅股數量大幅高於中國。

A股總市值全球第二!30年融資超15萬億,分紅逾10萬億

當然,分紅並非越多越好,企業分紅力度和其生命週期息息相關。持續高比例分紅的上市公司大多進入成熟期,利潤水平相對穩定,資本擴張需求較小。美國股市經過上百年的發展,處於成熟期的公司數量數倍於A股公司,處於成長階段的A股分紅率略低於美股在情理之中。

海外成熟市場中,高分紅、低波動的投資品種備受關注,A股市場上以QFII和陸股通為代表的外資機構同樣偏好高分紅上市公司,從長遠趨勢來看,A股分紅力度向發達市場靠攏是大勢所趨。

逾4000家A股上市公司鑄就中國經濟“壓艙石”

A股總市值全球第二!30年融資超15萬億,分紅逾10萬億
A股總市值全球第二!30年融資超15萬億,分紅逾10萬億

30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區域到全國,成為中國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截至目前,深滬兩市上市公司總市值近80萬億元,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上市公司數量突破4000家。與此同時,A股上市公司實現了產業結構變遷,由以往製造業為主向互聯網等高科技行業的轉變,並湧現出一批細分行業龍頭與世界500強公司,造就了一批批弄潮兒。

上市公司擴容提速

千億市值公司增至118家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同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30年來,A股上市公司陣營不斷擴大,截至2020年11月30日,A股上市公司總數達到4087家。

隨著資本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入,近年來,A股新增千家公司數量所需時間明顯縮短,擴容明顯提速。

數據顯示,從1990年的“老八股”開始,到2000年,A股上市公司數量突破千家,歷時十年。2004年以後,隨著保薦制的全面實施,上市公司總數於2010年突破2000家,歷時十年;2016年,突破3000家,僅用時六年;2020年9月,突破4000家,僅用時4年。

與此同時,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不斷攀升。

截至最新,深滬兩市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近77萬億元,相比1990年12月“老八股”23.82億元的總市值增長了約3.3萬倍。千億元市值軍團穩步擴大,2001年8月8日,中國石化上市成為A股市場首家千億市值公司。截至11月30日,A股總市值超千億公司已擴容至118家,較2019年末公司數增近三成。

在全球市場中,A股上市公司市值規模僅次於美國,位列全球第二。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中國資本市場30年的發展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上市公司日益成為中國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顯示,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DP比重也不斷提升,從1990年末的不到1%升至2019年末的60%以上。

除國內外,A股上市公司在國際上地位也日益凸顯。《財富》世界500強榜單顯示,1997年,中國內地只有4家企業進入這個排行榜;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入排行榜的中國企業達到12家;2020年,中國內地和香港公司數量達到124家,歷史上首次超過美國(121家)。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不少為A股上市公司,如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格力電器等。

從30年來的發展軌跡來看,A股上市公司數量、市值、地位處於穩步上升態勢,映射出中國經濟的日益繁榮。

消費與科技板塊霸榜

新舊動能迭代更替

伴隨著上市公司數量不斷增加,A股上市公司的行業分佈也越來越廣泛。依託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中國資本市場由傳統制造業、金融業為主向科技創新型產業轉變,傳統經濟與新經濟實現碰撞迭代。

回顧資本市場產業變遷,從資本市場建立至2000年,房地產、化工、公用事業、交通運輸等傳統行業霸屏A股行業市值榜前列。隨後,醫藥生物、採掘、化工、機械設備、銀行等行業市值不斷攀升。近年來,隨著新經濟崛起,電子、計算機等高科技板塊市值不斷攀升。

截至當前,除金融板塊外,醫藥生物、電子、食品飲料、化工、計算機等消費與科技行業總市值位居前列。從市值排名前20公司來看,除以往的銀行、石油企業外,恆瑞醫藥、海康威視、美的集團等消費與科技類企業開始嶄露頭角,上市公司結構發生了巨大改變。

為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提升“中國智造”水平,A股上市公司也在不斷加碼研發投入。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3年, A股上市公司研發支出平均值不到1億元,2014年升至1.08億元,2019年為2.45億元。2019年A股上市公司研發投入金額達8888.7億元,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達1.7%。具體來看,研發支出超百億元的有10家;研發支出在30億元至100億元的有29家,比亞迪、海康威視、中芯國際-U、恆瑞醫藥與立訊精密等多家高科技企業在列。

盈利能力逐步增強

龍頭示範效應凸顯

資本市場是我國經濟的“晴雨表”,上市公司則是國民經濟的壓艙石。30年來,A股上市公司整體盈利能力不斷提高,對經濟貢獻度不斷增強,各行業領軍企業不斷湧現。

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支持下盈利水平不斷提高,表現可圈可點。

在2000年以前,A股上市公司歸母淨利潤均值不足億元,2000年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33億元,2010年升至6.74億元,2019年這一值已超9億元。從營收平均水平來看,資本市場成立初期,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營收均值不到10億元,2019年已升至125.12億元,30年來A股上市公司營收均值複合增長率達10%。從營收佔GDP比重來看,2019年A股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佔GDP比重達51%,佔據了半壁江山。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A股上市公司業績受到一定影響。隨著新冠疫情取得階段性成果,上市公司業績明顯復甦,展現了極大的韌性。

目前,A股基本全覆蓋國內各個行業的領軍企業,優秀公司質量不斷增加,其中,貴州茅臺、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市值超過萬億。

最新118家千億市值上市公司涉及25個申萬一級行業,覆蓋了多個行業的龍頭企業。其中,非銀金融領域公司數最多,達17家,銀行板塊以16家緊隨其後。再次是電子、醫藥生物與食品飲料行業,千億市值公司數量分別為14家、9家、8家。

除千億市值規模上外,各行業龍頭營收與利潤規模也處於領先地位,龍頭效應顯著。以2019年報數據統計,千億市值公司營收均值達1859億元,淨利潤均值達211億元,同期A股上市公司整體營收與淨利潤均值分別為125億元與9.4億元。

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民生命脈,為地方產業發展、民生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分地區來看,上述千億市值公司分佈在23個省份,北上廣三地上榜公司數量佔比近六成。

資本市場風雲激盪三十載 證券業中流擊水奮楫進

編者按:從1990年呱呱墜地到2020年三十而立,中國資本市場幾經風雨滌盪,如今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市場之一,多層次體系初步成型,對外開放也邁出了更大的步伐。

篳路藍縷,春華秋實。

中國證券行業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一路成長,一路壯大———從早期大多隻有簡單的經紀業務,到如今經紀、投行、財富管理等百花齊放;從不知股票為何物,到如今現代投資銀行功能基本健全;從全行業大面積虧損,到如今行業全年淨利潤超千億。

登高望遠。新《證券法》落地實施、註冊制改革漸次鋪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力度一輪強過一輪,中國的證券公司正在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會。三十載沉澱,三十載綢繆,站在歷史的節點上,依託中國越來越強大的資本市場,中國證券業行業必將越做越強。

行業實力不斷壯大

如果從1987年9月國內首家券商———深圳經濟特區證券正式成立算起,中國的證券行業起步已經超過30年,但是深滬交易所成立之後,中國的證券公司才開始正式踏入建設現代投資銀行的征程,並一步步成長壯大。

從經營數據上看,中國的證券行業早已今非昔比。近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對證券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經營數據進行了統計,證券公司未經審計財務報表顯示,135家證券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423.81億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135家證券公司總資產為8.57萬億元,淨資產為2.24萬億元,淨資本為1.79萬億元,客戶交易結算資金餘額(含信用交易資金)1.56萬億元,受託管理資金本金總額11.23萬億元。

券商內部管理在擺脫雜亂無章的過程中,逐步規範發展,服務意識和水平也日漸提升。截至2019年末,證券行業淨資本1.62萬億元,是2009年的4.23倍。行業整體風險覆蓋率為254.61%,資本槓桿率為23.06%,流動性風險覆蓋率為277.39%,淨穩定資金率為145.22%,132家機構的全部指標優於監管標準,行業流動性指標整體穩定。

證券公司依託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做大做強提供了持續的幫助。根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11月22日,年內有342家上市公司登陸A股,合計首發募資4238.72億元,毫無疑問將成為全球第一。而包括IPO、配股、可傳債、增發等在內的全市場融資規模則高達1.19萬億元。立足實體經濟,反哺實體經濟,中國的證券公司通過連接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市場功能不斷完善

早期的券商發展內部受制於自身人才、資本匱乏,外部則糾結於資本市場廣度、深度不足以及制度建設不完善,經紀業務成了主要收入來源,基本都是“靠天吃飯”。但是隨著資本市場不斷擴容,制度不斷完善,券商業務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大,對於經紀業務的依賴也逐步降低。

以投行業務為例,早期我國新股發行制度多次變遷,曾歷經“額度制”、“指標制”、“通道制”等,最後到2004年才最終確定為“保薦制”並逐步完善沿用至今。

作為1996年就工作在投行一線的資深從業者,聯儲證券投行業務負責人尹中餘對此感慨頗深。

“早期‘額度制’下,一個省份募資總額有限,為了實現更多企業上市,就把大公司拆成小公司,每個公司只佔用一點點募資額度,恨不得把企業財務部都單獨拆分上市。為了糾正這一亂象,監管又引入了‘指標制’,一個省份指標有限,為了最大化利用指標,又把大量企業合併成一家大企業上市。”尹中餘說。

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包括後來的“通道制”等,企業上市取決於經營質量,更取決於“指揮棒”。在此背景下,投行喪失了選項目的主動性,只能靠交際來獲取項目,投行執業水平發展受限。而在項目總量有限的背景下,投行業務規模也難以擴張。

2004年5月,“保薦人制度”全面實施,對證券公司投行業務的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將券商從簡單“包裝上市”的定位,轉變到了真正關注企業的內在質量上,註冊制的鋪開更進一步強化了這一過程。同時,基本制度的變革也加速了券商投行業務的優勝劣汰進程,致使部分券商不得不改變策略,開始轉守為攻,採取了主動調整投資銀行業務的策略,從單一承銷股票向收購兼併、風險投資及財務顧問等多種渠道發展。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統計,證券公司未經審計財務報表顯示,135家證券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423.81億元,其中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淨收入431.58億元,財務顧問業務淨收入50.62億元。而在2011年,全行業證券承銷與保薦、財務顧問兩項業務淨收入僅241.38億元。

證券行業業務豐富的另一個顯著體現,是在財富管理業務方面。在海外市場,財富管理業務一直是投行業務重點,但是國內市場多年以來發展緩慢。

“基金代銷等業務的土壤是公募基金和陽光私募的發展,而二者發展的基礎又是國內上市公司數量和質量的提升。近些年,基金行業賺錢效應越來越明顯,為行業的財富管理業務發展打下了基礎。”一位券商行業從業者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當然,財富管理等業務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在10月22日舉行的2020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中國證券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安青松表示,要加強財富管理業務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普惠性。包括支持證券公司參與基金投顧服務試點,增強資本市場資金供給的專業性、穩定性。建議加快出臺《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證券公司櫃檯業務管理辦法(試行)》,健全服務投資端的業務規則;逐步擴大證券公司參與基金投顧服務試點範圍,並在基金投顧業務試點基礎上,探索符合證券公司業務特點的、以客戶利益一致性為基礎的客戶賬戶管理模式。

此外,還要支持證券公司提升綜合資產配置能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建議在現行三方存管體系的基礎上,支持證券公司建立綜合理財賬戶,鼓勵開展財富管理業務;在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基礎上,推動全產品、全業務、全服務、全週期的一站式財富管理服務;建議探索優化三方存管運行模式,提高銀證合作運行效率,降低行業運行成本,提高資金清算效率,實現理財賬戶的投資、交易、支付等基礎功能,逐步建立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賬戶體系。

從數據上看,截至2020年9月30日,證券行業年內累計實現的3423.81億元營業收入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含交易單元席位租賃)900.08億元,佔比僅有26%,證券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則高達1013.63億元,超過了經紀業務收入。

與之相對,2011年全行業109家證券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359.50億元,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688.87億元,佔比超過50%。

對外開放不斷加強

30年很長,但在資本市場發展的歷史角度來看,30年也很短。中國資本市場剛剛起步,證券行業也前途似海。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國證券業已經進入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安青松日前就指出,資本市場在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具有樞紐作用,證券業正以高質量的創新發展和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健全與資本市場樞紐作用相適應的能力和責任體系。

制度供給的紅利接連不斷。從提出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開始,中國的註冊制改革正在漸次有序鋪開,目前科創板已發行公司達到了200家,中微公司、瀾起科技等一批高科技企業冉冉升起。創業板在註冊制的推動下,上市公司數量也在迅速增加。

安青松指出,註冊制改革推動投資銀行真正落實價值發現責任、估值和定價責任、風險管理責任、組織交易責任,將工作重心從關注審核轉向更加關注市場,從政府與企業的中間人迴歸市場中介本源,圍繞定價、保薦、承銷三大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投資銀行業務能力將從通道化、被動管理向專業化、主動管理轉型,價值發現能力、估值定價能力、盡職調查能力、客戶服務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等將成為投資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新《證券法》已經落地實施,投資者保護力度不斷加強,退市制度不斷優化,為證券行業展開業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外開放方面,正以更高水平開放構建行業發展良好生態。自2020年4月1日起,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已經取消,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和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等外資控股券商正在逐步深入中國市場,國內證券公司在迎來更激烈競爭的同時,也有機會充分借鑑歐美市場豐富的創新經驗,引入更多的增量資金和國際化優秀人才,提升我國資本市場的寬度、廣度和深度,以此帶動我國資本市場實現更有效的循環。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證券公司發展還存在過度依賴牌照、投行業務大而不強等缺點。但是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在強烈的市場需求推動下,證券行業必將不斷革故鼎新,在經營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取得更大成就,最終能真正承當起資本市場樞紐的功能,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中流砥柱。

發展奇蹟背後有一種力量叫券商

從“老八股”到4000家上市公司,由不足24億至73.6萬億市值,中國資本市場30年實現了令人嘖嘖稱奇的指數式增長。在此之中,有著資本市場“超級聯繫人”之稱的券商,無疑扮演了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

沒有金融機構能像券商一樣,與資本市場結合得如此絲絲入扣。相比於銀行、信託、保險等機構,券商的“中介”基因顯然更加強大,其客戶貫穿於一、二級市場,業務範圍涵蓋資金、資產、渠道、投資等各個方向,身影幾乎出沒於資本市場的各個交易環節,為資本市場這座大廈不斷添磚加瓦。

毫無疑問,全牌照優勢是券商在資本市場如魚得水的重要護身符。藉助產業鏈優勢,券商可以高效率、全方位對接資金端和資產端,為客戶提供包括零售經紀、投資銀行、信用交易、場外業務、國際業務、資產管理等在內的全生命鏈服務。

其中,投行業務是券商區別於其他金融機構的核心業務,也是為萬億資本市場篩選、輸送、養護優質資產的重要支撐。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深滬兩市共有4082家上市公司,33512只上市證券,總市值達到了73.6萬億元……而這些資產幾乎都經過了券商投行的輔導、保薦、承銷。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日益繁榮,上市公司數量增長速度也越來越快。尤其在註冊制的全面推行下,券商投行今年已成功為市場輸送300餘隻新股,在可預見的未來,更多企業會得到資本活水的灌溉。

在年初的疫情衝擊下,券商投行仍奔忙在抗疫一線。據中證協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末,券商累計承銷疫情防控公司債券104只,協助發行人實現專項融資1057.25億元。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挖掘優質資產,引導長期資金入市,券商研究部門則在投行之後,接過了優質資產價值發現的大旗。據東方財富Choice統計,2019年全年,國內有88家券商共4144位分析師,發佈了167594份研報,共覆蓋2309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最高產的券商研究所日均產出近28份報告。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為公募、銀行、險資、私募等機構投資者提供了投研參考,另一方面也為券商自身的投資顧問、資管業務、自營投資等業務提供了內部支持。

作為資本市場的橋樑,券商投行業務牽引著持續豐富的資產,經紀業務則連接著源源不斷的資金。

Wind數據顯示,得益於今年火熱的交投氛圍,今年前11個月A股月均成交量高達1.38萬億股,月均成交額約16.94萬億元。即便是將時間週期拉長到最近10年,這組數字也分別為7539億股、9.15萬億元,顯示出券商經紀業務30年來在資本市場資金流動、資源分配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從資管新規的漸次落地,到銀行理財子公司、外資合資等競爭者的入局,中國資管行業正在經歷大變局時代。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資產管理業務規模已達到10.26 萬億元。有資深券商資管人士曾預言,當前資管行業正在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券商資管有望乘著“公募化”好風直衝雲霄。

而在投資方面,近幾年隨著資本市場財富效應愈發突出,各類機構都在爭相獲取資本市場標準化的資產。而券商最具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就在於持續獲取資本市場優質的標準化資產,在於整合投行、研究和財富管理服務,以連接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和投資需求為抓手,將企業客戶、機構客戶和個人客戶服務融合起來。

事實上,伴隨著業內如火如荼的財富管理轉型浪潮,更多券商開始將目光轉向業務整合。這也意味著,在理想狀態下,券商各個業務條線將形成一個完美閉環,既能通過投行、資管等業務,將有融資需求的資產設計為標準化金融產品,又能對接與之匹配的資金,同時還能提供交易、託管等一系列主經紀商類服務,為資本市場的投融資活動全方位保駕護航。

回望中國資本市場30年摸索前行的艱辛歷程,券商是穿針引線的針,是灌溉良田的渠,是忙碌於花叢中的蜜蜂。希望在未來的3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裡,這針越發明亮,這渠越發通暢,這蜜蜂能催開更多鮮花。

來源:證券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