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秦時明月指的什麼?漢朝時為什麼要來關閉?

蓋天宣夜說


雖然題主對此詩的理解有點傻,但是越是這樣越要和你好好說說。

這個“關”可不是什麼關閉的意思,而是指的關卡、要塞,比如山海關、玉門關。

這句話來自王昌齡著名的邊塞詩《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實“秦時明月漢時關”採用的是典型的互文,用“秦對漢”、“月對關”其實應該理解為“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

進一步理解,生在唐代的王昌齡,暗示著自秦漢以來,中原民族與外族的戰爭就從來沒有在這條邊防線上停息過。

在接下來的描述中,詩人又提到了將士們遠征卻未能回還,表達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所以在詩的後半部分,他懷念起了駐守邊關的飛將軍李廣,希望朝廷也能夠早日平息邊塞戰事,讓人們過上安定的生活。


明離子


題主好,這句詩出自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絕句被譽為唐人七言絕句之首,詩中的關指的是古代的關隘,不是關閉的意思,所以題主理解錯了。明月當然就是月亮了,問題是秦時的明月和漢時的關隘有何關係?野狐來談談自己對這句詩的理解吧。

首先“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互文,互文是古詩文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它可以使語言更簡潔含蓄。古人對其定義為:"參互成文,含而見意。"就是說上下兩句看起來各說一事,但實際上是相互呼應,相互闡發,相互補充。互文大多是上下句之間的互文,也有這種句內的互文。舉幾個例子就清楚了,《木蘭詩》中有很多互文的句子:“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杜甫有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也是互文,只是比較含蓄,酒肉與吃有關,凍死與穿有關,放在一起理解,就是有錢人家吃肉喝酒,穿著輕暖的裘皮衣物;窮苦百姓少吃缺穿,凍餓倒斃在路邊。《論語》中有“弟子入則孝,出則悌……”這兩句也是互文,上下句要放在一起來理解,意思是弟子無論在家還是在外面,都要孝敬父母,兄弟友愛。不能機械的理解為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兄弟友愛。例子不用多舉了,不懂互文,古詩文中有很多地方會不理解,或者會理解錯誤。

“秦時明月漢時關”屬於句內互文,意思是秦時的明月照著秦時的關隘,漢時的明月照著漢時的關隘。我們講“盛唐氣象”,唐代的邊塞詩可謂是時代強音,很能體現“盛唐氣象”而這句詩中月亮是明亮而硬朗的,關塞是堅定安穩的,從秦漢的一統天下,直到大唐盛世,這句詩有著歷史的滄桑和雄渾,有著空間的廣闊與深遠,人與之對立也因此而有了永恆的感覺。“萬里長征人未還”,這裡有著戰爭戍邊的艱辛,但更多的是一種從秦到漢,從漢到唐的一種統一強大的自信與豪邁。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用“飛將軍”李廣的典故,是對英雄的讚美,更是藉以表達,秦漢唐大一統下的強大帝國,英雄輩出,卻敵千里。為什麼這首詩在唐邊塞詩中地位很高,就在於它很好的有很藝術的體現了盛唐的時代精神。如果把這首詩解作,同情戍邊將士,感嘆無李廣這樣的英雄,那一下本色盡失。

就是今天,我們吟誦這首詩,也會生出很多的豪情,那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會把我們帶入到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實實在在的做一回醉臥疆場的英雄。


野狐習禪


秦時明月漢時關!秦時明月指的什麼?漢朝為什麼要來關閉?

王昌齡的《出塞》共二首,另一∵首是巜採蓮曲》。這句詩出自《出塞(其一)》。

王昌齡,出生年代不詳,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玄宗開元十四年進士。曾任江寧縣丞,龍標縣尉,世稱"王江寧”、"王龍標"。安史之亂時,還歸鄉里,因路過濠州,被刺史閭兵所殺。也有認為閭忌其才能,而被殺,如果真如此,只可借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竟死於忌妒者之手。

王昌齡以詩名重一時,他的作品多為邊塞、宮怨、閨情、送別為內容,善於用洗煉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情致,其詩意味深婉,格調清奇俊爽,當時就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他特別擅長七絕,他的七絕可與李白爭勝負,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

二、《出塞•(其一)》原文、詞語賞析、試譯

"塞”,指的是邊塞,就是今人所說的邊疆關口,"出",從軍出使的意思。這首詩是作者從軍出使邊塞所作。

原詩是: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詞語賞析:

"秦時",指秦漢時期。

“但使”,如果,只要。

"龍城飛將”,指漢將軍李廣。《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鎮右北平,英勇善戰,威震四方,被兇奴稱為"飛將軍"避之數年而不敢入塞。作者在這裡化用這個典故,泛指揚威邊塞、勇武善戰的將領。

試譯:

依然是秦漢時的明月,

照舊照著漢時的邊關。

自古以來遠征萬里的將士,

戍守邊關仍然沒有回還。

只要象威震龍城的將軍,

李廣一樣在邊塞戍守,

決不會叫敵人的戰馬,

踏過天然屏障的陰山。

三、試析如下:

這首詩是作者在唐玄宗後期所創作。唐玄宗到了晚年政治昏庸,外族時犯邊境,戰事又常常失利。大約詩人針對當時的現實狀況,發出了勞師力竭不能凱旋、如果有良將防守,烽煙自然息滅的感嘆!

詩人匠心獨到,第一句便見奇妙。明月、邊關,本來是描寫邊塞的常用語,這裡用了"秦"、"漢"兩個字,而且秦月漢關相互依託,一下子就變得奇妙峭拔了。

詩人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用了“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囊擴了久遠的時空,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意境。把眼前的明月和關塞與當年秦國築關抗胡、漢代守關禦敵的眾多戰爭歷史聯繫起來,於是乎"萬里長征人未還",便成了秦漢以來世世代代戍邊的悲劇,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也就成了從古至今世世代的共同願望了。

這首巜七絕》起勢雄闊,意境渾遠而音節高亮,統攝了全篇,成為邊塞詩中的絕唱。有古人評價為七絕中的壓卷之作,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賞析了這首千古絕唱的《七律》後,再來回答題主提出的問題。

秦時的明月其實還是創作這首詩時的明月,這正如歌詞中”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一樣,當年那個月亮仍然沒有變化,也不可能有變化,僅僅是"古月曾經照今人"而已。

漢時為什麼要閉關?題主所謂的閉關,實際上是修築關塞,修築關塞的目的自然是為了戌守邊關,以防外敵侵犯了。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有不妥,盡請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