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福建行”中找“福”“鑑”

時評:“福建行”中找“福”“鑑”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赴福建考察調研。在武夷山,他來到了“智慧公園”、生態茶園、歷史文化園;在三明,他來到了沙縣總醫院、夏茂鎮俞邦村、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在福州,他來到了郊野福道、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在習近平總書記此次的福建行中我們可以找到“福”“鑑”。

健康是“福”,“三明醫改”是“鑑”。從“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到“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健康是1,其他是後面的0,沒有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一句句樸實的話語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健康的深深牽掛。在沙縣總醫院實地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十四五’期間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增加醫療資源,優化區域城鄉佈局,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三明醫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成功案例,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關注與肯定。整頓虛高藥價、過度診療,這場改革從一開始就劍指“看病難、看病貴”這一世界性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會議上聽取“三明醫改”經驗彙報,強調“要注意推廣”。今天,從“星火”到“燎原”,“三醫聯動”“兩票制”等舉措,已先後上升為國家醫改的頂層方案。“三明醫改”在中國醫改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生態是“福”,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論述過生態文明。他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福建山多地少。30多年前,受制於舊有林業政策僵化、山林產權不清晰,當地百姓無法“靠山吃山”,更談不上生態保護。當時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具有前瞻性地提出,“在閩東這樣一個貧困地區,山林資源是一個重要的優勢”。他反覆強調,“要注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30多年來,集體林權制度、“林長制”、生態文明試驗區等改革舉措以先試點後推廣的方式在全國推進。如今,生態文明建設早已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成為事關全局的發展戰略。

美食是“福”,發展特色小吃是“鑑”。習近平總書記在實地考察沙縣小吃發展現狀時說,“民以食為天,沙縣小吃非常受歡迎。我這次來也是看一看沙縣小吃目前的現狀和前景怎麼樣,沙縣小吃在現有取得成績的基礎上,還要探索,還要完善,還要辦得更好。”從扁肉、拌麵到蒸餃、燉湯,品種多樣、美味可口的沙縣小吃早已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國民美食”。如今,沙縣小吃已拓展到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國門店超過8.8萬家,年營業額超過500億元,實現和帶動30萬人就業。回望來路,我們不難發現,“瞄準市場定位、搶抓發展機遇”是沙縣小吃得以揚名天下的成功秘訣。1999年3月和2000年8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兩赴指導,指出要“深入挖掘小吃業的拓展空間”“加強以沙縣小吃業為支柱的第三產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0多年來,當地牢記囑託,堅持把沙縣小吃當做大產業來做,充分發揮了它的“放大”和“溢出”效應。

文旅是“福”,增強文化自信是“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充分論述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此次福建之行,在考察朱熹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此外,習近平總書記還考察了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正是這個坊巷把我們拉回到了歷史的溫熱中去。在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期間,習近平同志大力推動文物、古建築保護。至今,福州文博界還傳頌著“四個一”的佳話。在擔任福建省委副書記期間,習近平同志對嚴復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在擔任福建省長期間,習近平同志欣然為《福州古厝》一書作序。他寫道:“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未來,讓我們繼續跟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作者:陳立 賴永梅 四川省合江縣城關中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