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學”&“在校學”,高效學習有方法

“宅家學”&“在校學”,高效學習有方法


隨著疫情逐漸穩定,各地返校教學也逐步開展,學生們即將從“宅家學”模式過渡到校園生活。超長假期肯定會讓很多學生學習習慣有所改變,怎樣提升學習能力,實現高效學習,成為家長和老師目前比較關注的問題。


皆知學習能力是成為21 世紀綜合型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也是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併成為終身學習者,首先應該從提升學習效率開始。面對信息過載和學習方式陳舊,那該怎麼辦?不妨嘗試在認知科學指導下學習。


訂學習計劃

學會時間管理


建議制訂切實、可行、效的學習計劃,將知識點強化、細化、條理化,全面提升綜合實力、整體水平。


“宅家學”&“在校學”,高效學習有方法


思考這段時間的學習目標,把它具體細化出來,安排好具體內容和相應的時間安排,並且按照所制定的具體安排去執行,每天晚上進行自我對照、自我評價和自我督促。


合理運用資源

培養自主學習習慣


近期,有很多公共文化平臺推出了免費在線課程,孩子們可以充分藉助這些平臺,開拓視野,整合學習,提高綜合學習能力。


“宅家學”&“在校學”,高效學習有方法


如將閱讀與信息處理、繪畫表達相結合,製作圖文並茂的閱讀筆記;將理化知識學習和實驗相結合,動手做做科學實驗;也可以進行藝術體驗和創作,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表現能力。


變換學習環境

能幫你把學的知識記得更牢


傳統的觀念認為,學習的時候就要找一個安靜、固定的場所,前後的學習環境需要保持一致性。比如,有很多人喜歡坐在圖書館或者自習室的同一個位置,這樣的一個“專屬座”會給他們一種“要開始學習”了的心理暗示,也有人把這視為一種學習的“儀式感”。


科學家的發現卻和傳統忠告恰恰相反:比起按部就班的選擇固定的學習場所,隨時變換不同的地方,學習效率反而可以更高。在科學家做的關於環境的變換對學習效果有何影響的實驗中,不同場所的學習效果,要比相同場所提升20%。


“宅家學”&“在校學”,高效學習有方法


大腦在儲存知識的時候,會將周圍的環境一同進行編碼儲存,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中學習時,學習材料被植入了幾層不同的感知中,連接到學習材料上的背景提示也會增加。當我們需要回憶知識時,大腦就可以“恢復”它所能“恢復”的周遭環境。更換環境,這就給大腦更多根據環境提取記憶的機會。


同時,變換學習環境,也讓我們的記憶不再依賴於周遭環境。尤其是我們無法預測需要展現水平時,周遭會有什麼,所以我們在練習的時候,就要不斷改變周遭環境。畢竟,我們要應對生活中各種突擊考試競賽、自發的或者臨時的,考試的時候也不可能坐在一模一樣的位置上。


“宅家學”&“在校學”,高效學習有方法


心理學家丹尼爾·威林厄姆曾這樣建議學生:

備考複習時,不要直接按照筆記複習。把筆記放到一邊,重新整理學習材料,整理出一套全新的重點概述來。這樣會強迫你把學習材料都過一遍,而且是以一種不同的思路去過一遍。


因此,在學習的時候,無論我們改變了環境中的哪些方面,只要做出改變,都會有效。因為實踐本身就能強化你的學習,讓你學的東西越發不必依賴於周遭的環境。謹遵思維定式的做法顯然行不通,在學習的時候,我們需要:換一個場地、換一個不同的時間段、甚至不同的學習方式,都會提升我們的學習效率。


拉開時間間隔

化整為零才能記得持久


當我們想熟練掌握某項技能或者學會某個知識,我們通常願意花整塊時間,就著同樣的內容反覆練習,直到學會為止。即使我們再著急,一口氣也是吃不成胖子的,然而很多人在學習上仍然反其道而行之。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記憶無法維持得長久,很容易就忘記。過了段時間就察覺:就像沒學過一樣。


“宅家學”&“在校學”,高效學習有方法


根據記憶的科學,科學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易行又高效的學習方法——分散式學習。“分散式學習”即遵循“間隔效應”,意思就是,把一次學習的時間打散成數次,並拉開每次學習之間的時間間隔。如此,學到的東西不會少,而且還能記得長久。


面對考試,每個人的備考時間各有不同,有人就會關心:如何設置學習的時間間隔?有科學家就根據“間隔效應”總結出了複習功課的最佳時間間隔是多久。

此外,科學家還指出:如果你想要知道什麼時候複習效果最佳,首先要確定的是,你希望那份記憶能維持多久。


“宅家學”&“在校學”,高效學習有方法


如上圖所示,最佳複習間隔的大致時間範圍可以這麼設置:如果考試在一星期之內,而你想要把學習分成兩次,你可以今天一次,明天一次;或者今天一次,後天一次;如果還想再加複習一次,可以設置在考試前的一天,與第一次學習的時間剛好相距在一星期內。


如果考試是在一個月後,最好的做法是:今天學習一次,一個星期之後學習第二次,以此類推。考試的時間離得越遠,你要保持的記憶時間越長,那麼第一次學習與第二次學習之間的間隔越大,效果也越好。


“宅家學”&“在校學”,高效學習有方法


雖然間隔時間的等待意味著我們可能會忘掉更多的東西,但只要我們保證在每次複習時必須完全記得所要學習的內容,就可以學得高效。因為我們忘掉的東西越多,我們也能因此發現自己的弱項在哪裡。

但如果間隔時間超出了表格中給的時間,則拖得越長,考試成績反而下降的更厲害。


閉卷練習

主動回想升級學習力


在複習資料上的劃線、一份學習大綱、又或是得到老師或者書上提供的章節概要……各種小手段都能造成這種“熟練度錯覺”,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什麼地方沒記住。


這時,主動回想比被動重複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我們想把一段課文背下來,與反覆閱讀20遍相比,更容易記住的做法是隻讀10遍,而且邊讀邊盡力背一些出來,記不清的時候才翻開課本看看。


“宅家學”&“在校學”,高效學習有方法


心理學家威廉 ·詹姆斯提到:

我們的記憶有一個奇怪的特點,即主動回想比被動的重複效果要更好。也就是說,以背誦為例,學到差不多的時候最好先放一放,然後儘量用心去回想剛才的內容,這樣的學習效果比直接再看書要更好。如果我們‘用心回想’出了一部分詞句,那幾乎可以肯定下次還能再想出來;而如果我們‘直接再看書’,那麼下一次很可能還是離不開書。


在主動回想時,我們的大腦越是費盡力氣的挖出某項記憶,我們對其再次學得的程度也就越深,因為提取能力與儲存能力都被增強了。

如果想背誦什麼東西,科學家也通過實驗總結出:

要獲得學習與背誦的最佳搭配效果,最恰當的比例是閱讀和學習只佔30%,先花1/3的時間去學去記,剩下的時間則要用來憑藉記憶背誦。


“宅家學”&“在校學”,高效學習有方法


如果我們要花30分鐘的時間來背誦一篇課文,那麼可以先用10分鐘熟悉理解,剩下還有20分鐘時間,儘量用心回想剛才的內容,發現卡殼的時候,再回去看書。


在備考期間練真題也是一樣的,在遇到難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先研究一遍答案,琢磨的差不多了,就把答案扔一邊,自己親自來寫一遍這道題。當在某個地方寫不下去的時候,我們就能發現“自己原來不知道”,接下來再進行有效且精準的記憶複習。


我們還可以給自己準備一次自測,或是講給別人聽,當我們能夠清楚的把知識點講出來,別人也聽得明白的時候,那就是真正吃透了。


“宅家學”&“在校學”,高效學習有方法


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需要不斷實踐和嘗試,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撥開迷霧,正做到高效學習。在這個終身學習的時代,“學會學習”勢必成為我們一生的必修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