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背后

公元前341年,周显王二十八年,魏国与齐国爆发了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彻底失去霸主地位。

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背后

《资治通鉴》记载: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魏国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道:“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

成侯曰:“不如勿救。”

成侯邹忌道:“不如不救。”

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

田忌道:“如果不救,则韩国就会灭亡而被魏国吞并(魏国变强,就会威胁齐国)。不如早点出兵相救。”

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背后

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

孙膑道:“现在韩魏两国的军队都还没有到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们现在出兵相救,那是替韩国来承受魏军的攻击,到头来反而还要听命于韩国了。况且魏国这次出兵,有彻底吞并韩国的野心,等到韩国感到自身亡国在即,必定还会再次派使者东来恳求齐国。我们可以先告知韩国肯定会出兵援救,以此加强与韩国之间的亲密关系,却等到较晚的时间再来出兵,以攻击魏国的疲惫之师,这样就可以名利双收了。”

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

齐威王说:“有道理。”于是,齐国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请求,并让他先行回国。

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韩国以为有齐国的支持,故而奋力与魏国交战,结果连续五次大战都无法获胜,只好向东归附于齐国。

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背后

【解读】当别人遇到难事,来向你求助,你该怎么办?

1.邹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帮忙。

成侯邹忌的态度比较消极,不帮忙,短期看是能保全自身利益,但长期看是失去了获得更大利益的机会。如果永远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终也很难有什么大出息。

比如,在公司,同事叫你帮忙代班或做点分外之事,你都拒绝,那么你还能指望以后别人配合你做大项目?再比如,朋友找你借钱或帮忙办事,你全拒绝,那么等你需要帮忙的时候,谁会来?

2.田忌:肯定要帮忙,不如早帮。

田忌主张,反正早晚要出手,不如早点帮忙。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看到别人有难事,能拉就拉一把。做善事当然是好的,而很多人却因此吃了亏。

为什么?

升米恩,斗米仇。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会感恩不尽。可如果帮助毫无止境,受助者习惯了接受而成依赖,一旦帮助停止,忽然之间无从接受恩惠的那种失落就会转成恨怨。

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背后

我们要看到人的善良,也要避免激发人的丑恶。帮助别人也要讲究一些技巧,这样对双方都好。

在工作中,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事让你帮忙写点材料,帮忙整理下文件,帮忙值班,帮忙录入电脑数据,甚至帮忙买点午饭等等。偶尔帮一次,他会很感激你,但是如果同事每次叫你干什么你都答应,等帮习惯了,有一次不答应,他就反目成仇了。因为他把一切都当成天经地义的,似乎不帮忙就是欠他的。

3.孙膑:先答应帮,但越晚出手越好。

孙膑不愧是大谋略家,他的主张分三步:

首先,口头答应会帮忙,给韩国希望,让其跟魏国拼个两败俱伤。

如果齐国过早去帮忙,韩国肯定会保存实力,不愿意尽全力。对韩国来说,齐国也不是善茬,最好是齐国和魏国去相互消耗。

其次,耐心等待,坐收渔利。

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背后

大多数人都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但他们忽视了,雪中送炭才是收益最大的事。当别人快饿死的时候,你送上一块饼,别人能记一辈子;而当别人春风得意的时候,你哪怕送上一车饼,怕也不会被看重。

如果要救韩国,最好等它到山穷水尽,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到那时,韩国一定还会派使者来。这样,齐国不管提什么条件,韩国都不得不答应。

最后,不逞强,帮人也要量力而行。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打肿脸充胖子,帮别人火中取栗,最后愉悦的是别人,受伤的是自己。特别是国与国之间,更是要注重自身利益,切莫出力不讨好。

历史看多了,有时候感觉很残酷,但这就是真实的世界。一个人慢慢成熟,就是变得越来越能接受现实,而并不是必须变得现实。说实话,能做到一辈子简单快乐,是莫大的修为和福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