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那個16歲讀博,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神童現狀咋樣?讓人唏噓

文章純屬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前段時間看知乎上有一個話題是有關於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此話題一出引起網友們熱議,在此之前也有一個文科狀元發表過同樣的看法,說“只有家庭條件優越,才能造就學子學業上的成就。”

這一番話說得非常的現實,“寒門再難出貴子”似乎也變成了一件越來越值得相信的事實。

當年那個16歲讀博,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神童現狀咋樣?讓人唏噓

當年那個16歲讀博,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神童現狀咋樣?讓人唏噓

之前有過一位神童,16歲便讀博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博士生,這位神童叫張炘煬。為了陪伴孩子,他的父母也跟著一起來到了北京。

神童的名號也許讓兩夫妻覺得非常自豪,但這個孩子當初在學業還沒完成,他便要求父母在北京買房,而且還是全款。當時他們家的經濟條件並不好,這無疑是在為難自己的父母,父母買不起房但又不肯告訴孩子真相,就在北京租房來哄騙孩子。

當年那個16歲讀博,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神童現狀咋樣?讓人唏噓

如今幾年過去了,這個當年的神童現狀如何了呢?可能讓很多人都失望唏噓了,據網上可靠消息說,當年被譽為神童的他至今也沒有完成博士學業。因為家境窘迫,經濟狀況根本沒有辦法支撐他完成學業,並且目前的生活現狀還非常窘迫。

知道這樣的真相,也許會有很多人覺得神童不該如此。據一個記者報道,當年這名神童的父親也以高分考上了一所當時很好的大學,但也由於金錢的問題被迫棄學,這真真就驗證了那一句,寒門再難出貴子,一個家庭兩代人都倒在了這個問題上。

其實現實中像張炘煬這樣的例子並不在少數,只是沒有被暴露在媒體之下。但很多人可能都不理解,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當年那個16歲讀博,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神童現狀咋樣?讓人唏噓

為什麼說寒門再難出貴子呢?

第一:家庭給予的資源有限

舉個例子吧!一個孩子的父母是大學老師,另一個孩子的父母是工人,大學老師的孩子,會有更多的機會去參觀科技館,博物館。並且能夠得到父母的講解,也能夠進入大學環境中,得到一定的薰陶。

而工人的孩子,也許也可以去參觀科技館,博物館。但是作為工人,未必能夠給孩子很好的講解,更沒有像大學老師的孩子那樣的成長環境。大學老師對孩子也許從小周圍接觸的就是一些高端人士,接觸的事物多,得到的也多,而工人的孩子則沒有。

當年那個16歲讀博,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神童現狀咋樣?讓人唏噓

第二:父母的想法侷限

就像我們上文中舉的例子,有一個當大學老師的爸爸或者媽媽,他們會從小對孩子有一定的計劃,讓孩子學得更多,接觸的更多,開放孩子的眼界。

而工人為了讓孩子能夠得到更好的經濟基礎,也許在外打拼一年也見不了孩子幾次,甚至有一些稍有一些經濟困難,就會阻礙孩子繼續求學。

當年那個16歲讀博,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神童現狀咋樣?讓人唏噓

第三:教育資源不均衡

我們常說貧富差距大,但殊不知教育資源也是差距大的。不得不承認城市的教育和資源都遠比鄉鎮裡面的要好,甚至在一些鄉鎮裡面,連老師都是缺乏的。在孩子該接受薰陶的年紀,缺乏老師的引導,對孩子的眼界也是會有影響的。

當年那個16歲讀博,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神童現狀咋樣?讓人唏噓

第四:家庭經濟差距大

對於一些孩子來說,考不上大學那就只能外出打工,而對於一些有錢人的家庭來說,孩子考不上大學,父母可以花錢讓他去國外進行深造,說不定會有比在國內更好的境遇。說完這些,可能很多人都能理解了,因為這確確實實就是存在的問題。

當年那個16歲讀博,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神童現狀咋樣?讓人唏噓

那麼也有很多人還會問,難道還能真的不能出貴子嗎?

寒門再難出貴子是事實,但更可怕的是,眼界侷促了底層人民不再相信讀書有用。

現在幾乎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時候,而農村很多孩子拿到手機後,大多是打遊戲,城裡面的孩子卻用著別人打遊戲的時間,在努力認真的學習上各種輔導班來充實自己。

也許普通人真的很難,但我們至少應該相信學習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我們才能不斷地向更高的階層。

當年那個16歲讀博,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神童現狀咋樣?讓人唏噓

要明白,應試教育是最大的公平,不用看臉,不用靠關係,只有埋頭苦讀,才能得到好的成績上一個好的大學,改變自己的人生。我們只要有足夠的實力,就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最後,寒門也許真的很難出貴子,但並不是不能出貴子。難的是我們不願意相信我們能成功,我們肯奮鬥肯努力,總有一天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與其相信一句“寒門難出貴子”而停止奮鬥,不如相信我們自己雙手可以創造奇蹟。

當年那個16歲讀博,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神童現狀咋樣?讓人唏噓

你們對“寒門難出貴子”這件事怎麼看?歡迎屏幕下方留下你的想法和觀點,大家一起討論。

關注我,關注更多育嬰知識。您所想要了解的,剛好是我所專業的,我將盡我所能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喜歡就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