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小米手機業務當前的困境(死局?)

微博機圈現在惡臭的像個奮坑,為了不被濺一身翔,在開始聊之前我先表明我的立場。我就一普通的數碼愛好者,在微博寫東西純粹圖玩個開心,既犯不上在微博上討生活,也沒興趣捲入股東大戰。圖一是最近用的比較多的幾個機。圖二是我買過的糧廠設備。圖三是正在用的米家AIoT小玩意們。算不算米粉不知道,但我用真金白銀支持過的糧廠產品不比大多數所謂“米粉”少。米猴?海狗?果蛆?想好了給我扣啥帽子沒?那咱們就繼續。

聊聊小米手機業務當前的困境(死局?)

我最近在用的手機們

聊聊小米手機業務當前的困境(死局?)

我買過的糧廠設備們

聊聊小米手機業務當前的困境(死局?)

我正在用的米家智能設備們

其實開這個號的本意是專注智能機影像系統和計算攝影相關的話題的。但時不時又有很多雜感冒出來,不吐不快,就還是寫在這個號裡吧。這個號以後的定位大概還是專注智能機影像系統,偶爾穿插一些對智能機行業現狀的雜感吧。本文嘗試儘量從消費電子產業中純商業競爭的角度來展開討論,儘量避免涉及國內外ZZ相關話題,比如產業升級,國家意志,中美關係,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等等,不然探討會變得過於冗雜和寬泛。

聊聊小米手機業務當前的困境(死局?)

言歸正傳,先看一張最近四年中國智能機主要廠商的零售份額趨勢圖。圖源知乎用戶”安乎都護府長史”。一目瞭然,小米的手機業務正面臨著困境,有被甩出第一集團的趨勢,我又瞄了一眼小米的市值,只剩300多億刀了。更糟的是,這也許是個死局。接下會以比較鬆散的探討結構,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來談談小米手機業務面臨的死局。

1)關於掌握核心科技和壁壘

概括地講,智能手機是一臺以經典計算機架構為核心平臺的小型化移動計算設備,包含但不僅限於射頻通信模塊(cellular, wifi, bluetooth, etc.),數字圖像採集/處理模塊(相機系統),強電模塊(電池/充電),交互模塊(震動馬達,觸控,sensors),顯示模塊(顯示技術,色彩科學),音頻模塊(speaker,mic,tws耳機),identification模塊(指紋,2D人臉,結構光),加工集成(工業設計,防水,堆疊,材料,加工),還有云服務,內容服務等等。嚴格來說每一家智能手機企業都是所謂的“組裝廠”,因為世界上不可能有這麼大體量的公司能自研自產囊括下前述所有的模塊和領域,這麼做無論從商業上還是技術上看都是不現實也不高效的。

而市場中的三個頭部玩家ASH,各自擁有其他家在短中期甚至是長期內都無法超越的絕對技術壁壘。

iPhone的壁壘是經典Computer Science體系中的軟硬件技術,包括但不限於AP,OS和CG技術等。這一塊不但繼承自蘋果公司傳統藝能,更是背靠整個美國在CS/EE領域的產學研體系,人才,專利,工程經驗,要啥有啥。所以在操控流暢和計算能力方面,別家很難玩過iPhone。關於A芯片,iOS和系統動畫有多強這個小白都能直觀感受到的東西這裡不贅述了,這裡聊一個其他的小細節。大家應該知道歷年iPhone的內存儲器大小都是數倍小於同期安卓旗艦的。而外存儲器方面,11pm上的NVMe接口Flash的順序讀寫速度實測大概是安卓旗艦ufs3.0/3.1閃存的1.5-2倍。在現代計算機hierachical式存儲體系結構中,至上而下大致是cpu-cache-內存-外存,而外存讀寫速度一直就是制約計算機整體性能的最大瓶頸(之一),目前手機上來說也就是Flash的讀寫速度問題。解決外存IO速度瓶頸的思路無非兩個,一是直接提高外存硬件規格來提高讀寫速度,二是增大內存容量來減少讀寫外存的幾率。蘋果公司從早年Macbook解決外存IO瓶頸的思路來看就更傾向於前者,也就是直接提高外存規格。大家知道Macbook是最早全線普及SSD的筆記本產品,而內存容量一直給的不大。在iPhone上蘋果延續了這個設計理念。這兩種思路在付出同樣成本的情況下哪種對整機性能提高更顯著,哪種感知更強?我不玩兒這個但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researcher應該不少,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翻翻相關paper來看。

三星的壁壘是自帶核心零部件頂級產業鏈。顯示器,DRAM,Flash,CIS,AP等等,都自帶頂尖的設計和加工能力。這個是南韓半個世紀以來的國家戰略形成的產業佈局。所以在手機形態創新,整合能力和硬件堆砌上,別家很難玩兒過三星。

華為的壁壘是BP以及所有和智能手機相關的通信技術。通信技術是華為的傳統藝能這個眾所周知了。如果說AP的專利壁壘是牆,那BP的專利壁壘就是山。BP是整個電子產業裡面壁壘最高的細分領域之一。全球BP頭部玩家只有高通,海思,英特爾三家,但去年英特爾終於也玩不下去了把BP業務賣身蘋果。近幾年又正好趕上全球5G換代,別家在這個領域暫時連華為的尾燈都看不到。另外,華為這幾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研發的相機系統,雖然形成了一定的壁壘,比如RYYB CIS的使用,潛望式結構模組,圍繞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技術帶來的一些創新應用(AI畫月,多幀夜景),但暫時還談不上別家無法超越的絕對壁壘。

雖然上述三大玩家都各自手握別家短期無法超越的絕對技術壁壘,為了衡量哪家的壁壘更能帶來商業競爭上的優勢,這裡我提出一個“使用頻度”的衡量標準。相對來說,我認為AP,OS,DRAM,Flash這些是最高頻使用的,只要你開機,就會用到。屏幕的使用頻度會稍低一些。再其次就是通信模塊,無論是cellular還是wifi。相機系統其實是手機上比較低頻度使用的模塊。一般可以認為越高頻度使用的模塊越強,產品力會越強。但也不絕對,比如有人會覺得在異國旅遊時用相機記錄下來一張更清晰更生動的照片遠比開app快那麼10%重要。這個展開聊就又扯遠了,打住。

然後說說靠後的幾個玩家。

歐加系深耕多年的快充技術(VOOC,Warp,Dash,Dart,各種馬甲)算是一個很不錯的私有技術壁壘,而且感知超強,有口皆碑。這兩年開始著重在屏幕和顯示技術上發力,升降攝像頭,高刷,顯示素質,MEMC,屏下攝像頭等等。但這塊太依賴上游供應商,我覺得短時間內形成賣點可以,形成壁壘有待觀察。

藍廠似乎沒什麼一下就能想到的獨門絕技。倒是想到個題外話,我感覺這兩年藍廠有種all in三星的感覺。以年度主打走量機型X30Pro為例,屏幕是三星Amoled,SOC是獵戶座980,前後總共5個CIS裡4個是三星的,Flash和DRAM沒查證過也有不小的可能。(唔,本段劃去)

最後來說小米。創業十年,小米都沒有哪怕一個著重的持續發力點,搞兩年機身材質(不鏽鋼,陶瓷,透明後蓋,etc.),搞兩年屏幕形態(全面屏還是糧廠取的名。。),這兩年又開始搞超高像素相機,每一代的主打賣點不停地變。很多創意點都非常不錯,結果搞個一兩年又不冒泡了,真的迷。

蘋果每一代的主打賣點都是強無敵的A芯片和iOS。三星每一代的主打賣點都是強無敵的屏幕(素質和形態)。華為最近幾年每一代的主打賣點都是相機,相機,相機,最近加上了5G。歐加系每一代的主打賣點都是快充,快充,快充,最近加上了屏幕。對於最廣大的消費者而言,蘋果就代表了最強的芯片和系統,三星就代表了最強的屏幕,華為就代表了最強的相機,歐加系就代表了最強的快充。這是多年深耕的結果,包括了持續的研發投入和堅持不懈的營銷宣傳。實際上是不是強無敵,比第二到底領先多少,這些有時都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消費者認為你在這塊就是強無敵並且會為了這個賣點掏錢。那小米創業十年給廣大消費者留下了什麼印象深刻的賣點呢?只有“性價比”。確實,小米性價比高這個賣點深入人心,路人皆知,但也正是這個“性價比”把小米的手機業務帶入瞭如今的死局。後面會詳細聊“性價比”。

再說一嘴這幾年持續投入的AIoT戰略。小愛同學好不好用?好用,應該是中文AI語音助手數一數二的存在。智能家居全家桶爽不爽?爽,開燈開空調都是一句話的事。但AIoT救不起來小米的手機業務。一是因為智能音箱是比手機更好的控制入口,二是使用門檻太高。亂七八糟的通信協議一大堆,藍牙,wifi,zigbee,紅外,各種私有協議,就算app的安裝引導足夠傻瓜化(實際還是很麻煩,用戶要的是拆封就能用,開機就能爽),偶爾出現問題之後的排故,對絕大多數用戶來說都是巨頭疼的一件事。而且根據我幾年的使用經驗,米家這套東西的穩定性雖然不差但隔三差五的出些小問題是避免不了的。米家全家桶(注意我說的是全家桶,不是隻買個小愛音箱當鬧鐘使)只會停留在小眾階段,目前看不到任何大規模普及的前景。

小米手機還有機會和時間通過年復一年地深耕,死磕出自己的獨家賣點嗎?這個答案可能誰也給不了。如果說研發能力不足可以還歸咎於底子薄和人才缺乏,十年來一直搖擺不定,沒有深耕下去哪怕一個主打賣點這個鍋小米高管必須背穩。

2)關於雷總的互聯網手機商業構想和現實的差距

雷總對Costco模式的推崇,對優衣庫理念的認同,都折射出雷總的商業構想中兩個重要的前提:


1.絕大多數消費者都會選擇性價比最高的工具性電子產品

2.互聯網作為免費的信息擴散媒介,能最終消除消費過程中絕大多數的信息不對稱


但經過創業十年,現實已經展現出來和理想的巨大差距:

1.移動互聯時代,智能機除了是一臺純工具屬性的電子產品,還是時尚配飾,社交身份標識,價值認同載體,體外器官。小米十年間最高也就能把份額衝到14%,並且近年來在持續緩慢下跌,事實證明絕大多數消費者並不把“賬面性價比“作為最重要的選購指標。把智能手機單純地看做一件快消品,一件工具性電子產品,事實證明是錯的。

2.互聯網流量成本越來越高,消除智能機消費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需要花費商業上不可接受的成本。信息不對稱會一直存在,程度依然很高。


雷總畫的這個互聯網手機的餅,十年以後的現在看起來其實是畫不圓的。

3)關於薪資,人才,和產品力的問題

電子產業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產業。產品力來自於智力,智力來自於人才,人才來自於高薪,高薪來自於高利潤和健康的現金流。小米集團2019年財報中提到硬件綜合淨利潤率<1%,集團淨利率只有5.6%(在毛利率 13.9%的情況下做到淨利率5.6%其實還是挺不容易的。。),加上小米堅持做直銷帶來的現金流緊張的問題,註定了小米在人才招聘市場上開不出高工資。前兩天也向某小夥伴求證了一下國內這兩年的CS/EE方向的校招市場行情。大概的情況是,字節和pdd這種上升期的頭部互聯網公司薪資開得最豐厚,AT這種在細分領域做到壟斷的互聯網巨頭略少點,其次是華為,其次是OV,小米的offer基本都是用來墊底的。防扛聲明,這裡只討論國內名校畢業生,而且排除特供offer等極端情況,你要拿著美帝CS四大的PhD degree強行加盟小米然後拿了個巨大的package來和我扛那就沒意思了對吧。一個智力密集型行業,在人才市場上永遠撿別人吃剩下的,帶來的問題就是創新能力,研發實力,產品力,永遠差別人一檔,只能靠“性價比”出貨。關於具體產品,這裡我只想提一嘴,今年208g和218g的兩塊大概9mm厚的板磚是認真的嗎?你們產品經理是不是從來不用自家手機的?


4)關於米粉和性價比粉

這個話題我從去年歐加系90hz真香三兄弟上市的時候廣為流傳的一句調侃說起,“OPPO,米粉心中最酷的公司”。所謂的“米粉”在很大程度是其實是個偽命題,更確切的講這部分人中相當部分其實是“性價比粉”。


致力於吸引“性價比粉”本身就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戰略,分三個角度講:

第一,追求極致性價比的人群相對小眾。小米多年來的不懈努力現在證明了這部分人群的市場容量的上限大概在15%左右。邏輯上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智能手機是個功能模塊極多的複雜電子產品,要準確判斷某一款機型的性價比高低的前提是對所有核心參數都有相對深入的瞭解。這對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而言是不現實的,天天花時間研究這些,沒興趣也沒時間。

第二,“性價比”作為宣傳重點是非常缺乏排他性和傳播力度的。各家的網銷機都在宣傳自己才是極致性價比的時候,這局怎麼破?靠高管在微博上天天科普嗎?

第三,這群人是整個智能機消費市場中最難榨出油水的群體。一方面,這群人品牌忠誠度非常差,你香買你,他香買他,哪怕稍微一丁點的溢價都溢不動,你敢多賺一點我就敢和別家老闆交朋友。另一方面因為很”懂行“,所以很難伺候。稍微有點不如意就可以在高管微博上罵上千樓,參考k30p沒高刷。你廠商就算做到了各方面都合這群人的心意,伺候得舒舒服服,最後來個你買我推薦,真買我不買,我選擇等等,再戰兩三年。但上市公司總要盈利掙錢啊,咋辦呢?只能加大力度喂廣告。話說誰知道MIUI自帶瀏覽器主界面裡的廣告和呼出小愛同學那個界面裡的廣告怎麼關啊?先謝過了,真特麼的煩,唉。


5)關於高端之路和罵街營銷

關於“高端”這個問題,不知道雷總是真沒想明白還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米10pro站穩上5000價位檔就是高端之路嗎?實際上米10p收割的依然是前面提到的那個小眾的極致性價比消費者群體中消費力較強的那一批,依然沒能“出圈”。這裡需要明確一個概念,追求極致性價比不等於購買力弱,這是個價值觀和購物理唸的問題,和消費力不是絕對掛鉤。不過從今年一批高價高配網銷機的最終銷量,倒是可以摸摸底,看看這個不差錢的追求極致性價比的群體到底有多大規模。

今年米10系列的營銷和“高端”二字是完全沾不上邊的。一方面從預熱階段幾大高管就持續在微博上潑婦式地罵街營銷,和“高端”化戰略完全背道而馳,除了小米你們還見過哪個高端品牌高管輪番出來罵街的?另一方面品牌形象建設和推廣毫無章法,思路混亂,看下來就大概是,“你看,我把能堆的料都堆上了,所以我高端了”。如果你還沒明白我在說什麼,我貼幾個各家的主力宣傳物料你們感受一下。華為的滿大街都能看到,這兒就算了,看看歐加系的吧。

聊聊小米手機業務當前的困境(死局?)

聊聊小米手機業務當前的困境(死局?)

聊聊小米手機業務當前的困境(死局?)

再來看看米10Pro的。

聊聊小米手機業務當前的困境(死局?)

聊聊小米手機業務當前的困境(死局?)

各位知道我在說啥了吧?是真的一言難盡,唉。


6)關於廠商間日益嚴重的撕逼

很多機友懷念7,8年前那個和氣生財的機圈,今天你搞個青年良品,明天我來個生態化反,你上你的優酷,我磨我的發哥,你為發燒而生,我坑廠妹發財,井水不犯河水,大家其樂融融。我也很懷念。增量市場,大家一起商業互吹,把堂子炒熱,把蛋糕做大,就算你多賣兩臺,我只多賣一臺,彼此也能客客氣氣,一起掙錢。但現在大陸智能機是個存量市場,你多賣一臺我就少賣一臺,就是個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再加上華為因為非商業因素導致的國內份額極速擴張,大陸智能機市場各家殺得頭破血流是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看,在當今的互聯網語境中,流量和關注度都是明碼標價的。而撕逼可以帶來大量廉價甚至免費的流量和關注度。各家高管在微博上隔三差五地隔空撕逼其實也算是達成了某種默契,大家相互艹個熱度帶帶貨。各路KOL和MCN機構自然也會捲進來一起撕,分一杯免費的流量紅利。這裡說個題外話,所謂“米系“MCN接的真的全是糧廠的單嗎?看看華為近年來到底吃下了哪些家的份額應該會有點啟發,我感覺糧廠有躺槍的成分。


7)機圈的飯圈化和底層青年的精神寄託

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機圈飯圈化也折射出了很深刻的社會問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下沉給底層青年見識到了上層社會的生活狀態和物質水平,但是現實中又無力實現階層躍升,現實中的絕望和撕裂只有找個精神寄託來排解,一些手機公司洞察並利用了這一點,稍微順水推舟振臂一呼,青年們就變成了某司的精神股東。“這個手機公司成功了,大賣了,我就成功了,我就舒服了,我也就是人生贏家了“。這一點其實和很多底層女青年把捧愛豆當做人生事業全身心經營異曲同工。雖然其中還有一些生理需求和男女天性的細微差異,但本質上其實是類似的。由此帶來了一個非常魔幻的景象,本該極力賺取高額利潤的公司高管們成天高喊”我們儘量少掙錢“,本該希望低價的消費者(精神股東)成天希望公司能夠定更高的價格,”衝擊高端“。

這裡我還要向糧廠的精神股東們強調一點,雖然小米近年來有意無意地把自己塑造成一個以小博大,斬殺惡龍,屌絲逆襲的故事,但小米高管們的創業路並不是屌絲逆襲,沒記錯的話雷總在創立小米前就已經參加過三、四次IPO,早就財務自由了。另外幾個小米創始人在入夥前也各個手握著亮眼的教育背景和職業履歷。精神股東們別入錯股就是了。

對了,還有,上一個寄託著精神股東夢想的公司最後賣身了字節,老闆現在在字節每週五晚賣藝掙錢還債。錘科的問題在於精神股東們的購買力和公司產品定價是錯位的,而糧廠的精神股東們的購買力和糧廠產品的定價是基本匹配的,這點還算不錯。


結語

小米手機業務目前這個死局怎麼解,這是需要小米高管們去思考的,我一個普通的數碼愛好者只能聊聊我看到的這些困境。對於廣大機友們,在此呼籲大家迴歸理性消費,更多從消費者立場而不是精神股東立場來思考和消費,該誇誇該罵罵,各取所需買最合適自己的手機,讓惡臭的機圈能夠迴歸正常,創造一個良性競爭的環境,共同推動中國產業升級。​​​​


轉載自微博博主@龜龜龜cm ,已獲博主轉載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