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珠江流域的四大水系之一。东晋时期称涅水,隋称循水,唐称循江、河源水,宋称龙川水,宋以后始称现名
。东江是河源的母亲河,灌溉了河源的土地,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河源人。有专家认为,东江流域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东江文明是岭南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河源新、老市区交界处,新丰江、东江在此交汇,两岸楼房林立,绿树成荫,景色秀美。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东江在广东省龙川县合河坝以上有两个源头,一为寻乌水,一为安远水(又名定南水、九曲河,广东《珠江志》等称贝岭水)。《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一三二五卷记载:“龙江,今谓之东江,其源一出安远东160里之寻邬保,一出安远南四十里之三百坑。”
▲万绿湖
2004年3月,经最终考证确认,东江的发源地为桠髻钵山,位于东经115°32′54",北纬25°12′09″,海拔高程为1101.90m。寻乌水为东江的干流,长153.5km,流域面积2704.0平方公里,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三标乡三桐村的桠髻钵山南侧,流至龙川县合河坝汇入安远水后谓东江,在广东省境内全长435km,平均坡降0.55%,流经龙川县、河源市、紫金县、惠阳县、惠州市、博罗县,至东莞市的石龙镇分为南北水道,注入狮子洋。
▲清清的东江水
定南水是东江的支流,长141.5km,流域面积2389.8平方公里,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三标乡湖崠村的基隆嶂东侧,流至合河坝后流入东江,1973年,在两河汇合处建成枫树坝水库,为广东第二大水库,第一大水库是新丰江水库,又名万绿湖。此外,东江支流很多,较大支流有5条:东水、新丰江、和平水、秋香江、淡水河(1930年《东江水源林调查报告书》),其中有4条支流在今河源境内。
▲美丽的东江河畔
有江河就有水,有水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就有人类创造的文明。这是远古时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紧密依存的客观规律。
在东江流域的灯塔一带及龙川县老隆地区,曾发现一些零星分布的砾石打制石器——这明显是古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其中二级阶地年代与必寿洞化石动物群的年代大致吻合。
▲河源市区东江之畔的亲水步道
2003年,粤赣高速公路延至连平大湖。广东省考古专家在勘探时发现高栋遗址,此遗址为古人类在此烧制陶器的窑址。其文化内涵显示,相当于曲江马坝人(石硖遗址)第二期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偏早阶段。
同样是因为粤赣高速公路施工,考古专家在和平县城10公里处的鹅塘村发现新石器时期墓葬,出土了三足盘、釜形鼎等夹砂陶器,与曲江马坝石硖墓地出土器物相同,属于石硖文化遗存。
从这些深厚丰富的文化堆积中,考古专家认定,古河源大地上,自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这里曾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古人类部落活动之所。
▲千年古县——龙川县
历经几千万年的沧海桑田后,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莽莽苍苍的古龙川大地上,一群古龙川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数千年后,这些古龙川先民的古墓葬被发现。这就是龙川登云荷树排新石器时期古墓群,共有17座。
在龙川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有10多处,其中较重要的有佗城塔西村坑子里、佛子哥、龙母坪等遗址。在和平三角山遗址,陆续发现“米字纹陶类型”文化遗存。米字纹陶是战国中晚期越国贵族使用的器具。
▲广东东江国家级湿地公园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整个东江水系的考古调查,发现代表东江文明的古遗址河源地区138处、惠州地区10余处、东莞10余处、深圳10余处,仅和平县确认的代表性古遗址就有116处,标识东江文明起源的早期古代遗址(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占了95%,集中分布在和平县东江两岸,大坝镇的丘陵小盆地更是古代遗址的集中分布区(先秦遗址40余处)。和平县这116处之多的先秦遗址,又占整个东江流域古遗址的75%。
▲东江河畔的苏家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岭南东周时期曾出现过青铜时代。东江流域发现过古城的遗址。和平、龙川都曾发现过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遗存,这些可以说是考古学上的证据。
▲夕照余晖熏陶下的东江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居住在东江边的人和江上的人,靠着这条水路,发展了东江航运,一水兴百业,造就了河源、老隆等东江重镇,也铸就了东江两岸人民求真务实、重义轻利、崇文重教、勤劳包容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