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天子守國門”:朱棣的重要國策,朱高熾卻全盤否定

文 / 雪月江城

引言

在大明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關於帝國的心臟——首都的選擇,朱元璋經過長達數年的躊躇不定,而朝廷大臣裡也爭論不休,未能達成共識。候選的城市包括長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甚至是他的老家鳳陽。

即使南京在明確成為法定首都以後,暮年的朱元璋仍有遷都的雄心,他更傾向於選擇長安,這座漢朝和唐朝曾經的首都,她象徵著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巔峰,代表著中華文化的自信,更是朱元璋對國家長治久安、朱家天下千秋萬代的期望。

然而,隨著太子朱標的英年早逝,遷都計劃被迫終止。這項歷史重擔,就落到到後來的明成祖朱棣的肩膀上。

你所不知道的“天子守國門”:朱棣的重要國策,朱高熾卻全盤否定

1. 朱元璋的深謀遠慮

在朱元璋時代,元朝勢力雖然遭到重創,被迫遷往長城以北,但他們依然保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在北方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南侵,給百廢待興的大明帝國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政治和軍事上,朱元璋既要避免外藩或者臣子的尾大不掉,諸如周朝的分封制度、唐朝的節度使制度;又要防止強幹弱枝,造成一潰千里的大敗局,比如宋朝的中央禁軍制度。

那麼,就要進行制度上的折中,比如參考西漢初年的郡國制度,並進行合理的限制(該限制是為防範諸如“七王之亂”的變故發生)。具體的做法是,一方面通過州縣劃分、官員任命來強化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分封朱家子弟為王,到重要的邊防地區駐守,成為國家強有力的屏障。

在藩王之中,就有我們耳熟能詳的燕王朱棣,還有率領勁旅“朵顏三衛”的寧王。

朱元璋煞費苦心,為保子孫後代的帝業,防止異性奪權或者奸臣專權,他留下祖訓,內容包括:諸王有權干涉中央政府,以對抗奸臣,甚至可以起兵“清君側”。

《皇明祖訓》:

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朱元璋萬萬料想不到,此舉給他的好皇孫朱允炆挖下巨坑。建文帝朱允炆上臺後聽信齊泰、田子澄、方孝孺等儒士的建議,急不可耐地削藩,出現嚴重的戰略失誤,加之優柔寡斷的性格,終於釀成不可挽回的結果。

燕王朱棣就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發起“靖難之役”,並且笑到最後。


你所不知道的“天子守國門”:朱棣的重要國策,朱高熾卻全盤否定


2. 朱棣向左:抵禦外敵,天子守國門

從“洪武”到“建文”,明朝的國策本來是想著中庸平和、休養生息的路子去走,朱允炆大概要學習漢文帝、漢景帝的思路來治國。可歷史的發展總是出人意料的

朱元璋本想給孫子掃清障礙,他大肆屠戮功臣,尤其是在“藍玉案”發生之後,當時名將全被一網打盡,只給朱允炆留下乏善可陳的老將耿炳文,以及酒囊飯袋李景隆之流。所以在“靖難之役”中,朱棣能夠以弱勝強,僥倖奪取政權。

朱棣是靠謀反奪取帝位的,他擔心以後兄弟子侄們一一效仿,就同樣採取“削藩”政策,對藩王們嚴格控制,剝奪他們的權力,弱化他的影響力。無非是採用更為巧妙的手段,軟硬兼施,終於消除藩王的隱患。但這又造成另外一個問題:北方空虛,邊境何人鎮守,邊患如何解決?

明成祖朱棣無愧他“永樂大帝”的稱號,文治武功,立下不朽的功業。在對待邊境敵人上,朱棣的做法簡單粗暴,那就是:打!使勁打!接著就有朱棣御駕親征、“五徵漠北、五戰五捷”的壯舉。

眾所周知,北京曾經是朱棣在燕王時代的藩地,屬於戰略要地,在朱棣心中分量很重。北征過程中,由於戰爭的需要,朱棣經常在北京辦公,官員也聚集到此地處理政務,慢慢地北京就成為實際上的政治中心了。

你所不知道的“天子守國門”:朱棣的重要國策,朱高熾卻全盤否定


而反觀南京,雖然經濟、文化、人口等各方面都佔有絕優勢,但是地理上過於“偏安一隅”,無法輻射北方,不利於掌控北方的國土,更難以對北邊的蒙古人形成戰略威懾。對於雄才大略的朱棣來說,這是無法忍受的事情。

長安雖然底蘊強,可是老大哥朱標早已認真考察並且否定,而洛陽呢,佔據中原腹地,南北通暢,位置極佳,但朱棣並不滿意,他的眼界已經飛躍黃河流域,跨過中原,到達遙遠的漠北。那麼不做,要麼做絕,不如遷都北京,一勞永逸!

況且今時不同往日,蒙古人已經數次被打趴,威脅大大解除,明朝軍民的自信心大幅度提升,更有綜合國力的保障,再也不用畏懼這個老對手。

朱棣於是下旨,在元朝大都的基礎上,對北京城進行擴建,再修建全新的宮殿,以備後用。“遷都計劃”就這樣提上了日程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修建完成,朱棣下詔書,以北京為“京師”,宣佈正式遷都。南京作為陪都而存在,保留建制。

明朝自此開啟了“天子守國門”的全新時代。

你所不知道的“天子守國門”:朱棣的重要國策,朱高熾卻全盤否定


3. 朱高熾向右: 物力維艱,還都南京

朱棣北征蒙古的時候,他的長子、身為皇太子的朱高熾一直在南京監國,處理日常政務。

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往往是留在後方守城,並不受父親朱棣的喜愛。而他的弟弟朱高煦卻英明神武,屢立戰功,特別討老爹的歡心,有這樣的本錢,他時時刻刻都覬覦“太子之位”,準備取而代之。當然我們知道,朱高熾靠著年長和仁厚的美名,兼有“好聖孫”的助力,最終登上皇位,是為明仁宗。

朱高熾確實是仁義之君,剛剛上臺就給方孝孺、解縉等名臣平反,釋放大批因為建文帝而受到株連的人。而他的基本國策是重用文人,休養生息

在總結永樂朝廷的得失以後,朱高熾認為和平時期的對外政策以防禦為主,定都北京並非上策,還都南京才是正確的選擇

你所不知道的“天子守國門”:朱棣的重要國策,朱高熾卻全盤否定

原來,在先前的戰爭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矛盾暴露出來:怎樣解決糧草問題?那時候東南是主要的產糧區,也是經濟中心,北方嚴重依靠南方的糧食,無論日常生活還是軍事行動。可當時的運輸業非常落後,主要依賴航運,時效慢,折損高,嚴重耗費人力物力。

比如使用海運,海浪翻船則是常態;如果使用運河,則要考慮季節和天時,河道阻塞和乾涸也是常態,還要提防“好漢們”的劫掠。兩種方式都無法保證效率。

朱高熾認為,南北轉運嚴重耗費民力,造成國家困頓,對於國家的發展非常不利。他甚至認為,父親朱棣數次北征造成國庫空虛,民生凋敝,有窮兵黷武的嫌疑。所以,朱高熾與心腹謀臣商量,準備還是把首都遷回南京。相當於全盤否定朱棣時代的國策。

明仁宗朱高熾的遷都計劃未能實施,主要在於身體原因,上天沒有留給他充足的時間,他僅僅在位十個月就去世了

,許多構想還停留在藍圖上,未能施展開來。如果他能活得更久,明朝該是另一番景象。

新繼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並不主張遷都,所以自此以後,北京的首都地位愈加穩固,“天子守國門”的政策才得以延續下來。

你所不知道的“天子守國門”:朱棣的重要國策,朱高熾卻全盤否定

(全文完~)

本文由【江城讀史】原創首發,如果喜歡,歡迎您點贊和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