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梦大概迟早要破灭,但仍然要有声有色地去做这个梦

曾几何时,年少轻狂的我信心满满地说:“被我教过3年的学生,被我熏陶3年的学生起码不会是钱理群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起码有点人文情怀;被我熏陶过3年的学生起码像是学过语文的人。”

我知道梦大概迟早要破灭,但仍然要有声有色地去做这个梦

北大钱理群教授提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说法

看来当年的我真是过于自信,乃至于轻狂了。我教的第一届学生(1993年左右出生)中有一个我非常欣赏的女生,昨天,当年我非常欣赏的学生给我一个“响亮的耳光”:鲲鹏,你错了!你对学生的影响微乎其微!你的学生一般不会按着你想象的方向长大的。

一阵伤感过后,我决定遵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原则,尽我最大的努力,在这三年之内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把学生教成学过语文的人。

前两天我发了个微头条:

“我们向全国人民表白:祝新冠患者早日康复!”

喇叭里传来兴奋、激动、高亢的声音。我怎么隐约感觉有点春节拜年的味道,有点歌舞晚会的味道。

这几天常听着这样的祝福,有时我真感觉有点恶心。我不明白送出祝福的人为何这样兴奋和激动,为何要向全国人民表白。

我把这条微头条转发到其它平台,给我“响亮耳光”的那个当年非常优秀的学生回复如下:

人类对于祝福不都是兴奋激动的?难道要愤怒、咬牙切齿地说出“祝新冠患者早日康复吗?”

我回复道:

难道除了兴奋激动之外,人类的情绪只有愤怒、咬牙切齿吗?难道祝福病人康复不应该用关切安慰的平和语气吗?如果有人重病在床,你会用歌舞晚会、春节拜年的语气去祝福他(她)早日康复吗?

后来,你来我往,我们又进行了几次交锋。当年上学的时候,她就很喜欢和我辩论。我非常喜欢她这种爱思考、不盲从的个性。但是,最后我忽然醒悟,这个学生已经是奔三的成年人了,我几乎不可能改变她的观点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这样辩来辩去,也辩不出愈辩愈明的真理,弄不好还伤了师生之间的和气。于是我回复道:“我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的感受和你的观点。”本想辩论就此结束。没想到这个学生发来几百字的语重心长的劝说。我择其要摘抄如下:

我现在挺喜欢几句话的,什么闷声发大财,什么沉默是金等等之类的。感觉这个世界太多声音,有时候选择作壁上观,也是挺好的。我感觉老师您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保持以前的性格,一点都没变,可真是难得,不过我是觉得您戾气比以前重了一点。其实很多事情看破不说破,做好自己就好啦,有些人做的是错的,那么我们就别像他们那样……有时候个性鲜明,也是为让一部分人担忧的。

显然,这个学生是从关切我的立场出发,说这番话的。所以我只能回复“谢谢关心!”,但是当年那个学习非常优秀,有初步人文情怀的爱徒已经“成长”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她喜欢“闷声发大财”“沉默是金”。这两句话从生存的角度看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但是大难当前,仍然要“闷声发大财”,仍然要“沉默是金”,就是放弃社会责任,只顾自己的“利己主义者”了。如果我们所有人都如此,那么灾难是不会结束的。而且,小灾难会演变成大灾难,大灾难会演变成人类不可挽回的、不可逆转的巨大灾难。

我以为“沉默是金”是说沉默是为了更好地思考,那么,这样的“沉默”就是金。明知“有些人做的是错的”,仍然沉默,这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有什么区别呢?明知有些人在犯错,只求自己“别像他们那样”,不就是基本放弃了社会责任了吗?

纵观人类历史,就是因为太多的人出于自我保护而选择“沉默是金”,灾难一步步加剧,直到深渊。最终灾难的熊熊大火让所有人都无法幸免,包括当初选择“沉默是金”的人。

这个学生曾经是我的骄傲。我为她自豪主要不是她优秀的成绩,而是她追求正义、同情弱者、具有较深厚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文情怀。从教近20年,我始终认为,人文情怀才是教育的第一使命。可是今天的她虽然仍然不失基本的善良,但当年她让我引以为傲的人文情怀基本丧失了。我想起了《故乡》,想起了闰土,想起了散发着生命活力的少年闰土变成木讷、麻木的中年闰土。想起了钱理群教授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感伤了一个下午。

我知道梦大概迟早要破灭,但仍然要有声有色地去做这个梦

少年闰土永远消失了

我不得不反思当年年少轻狂时的盲目自信:被我教过3年的学生,被我熏陶3年的学生起码不会是钱理群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起码有点人文情怀;被我熏陶过3年的学生起码像是学过语文的人。

这么多年,我真地是太自信了,太高估教育的作用了。我只教了学生3年,可是他们的父母却养育了他们几十年,他们读了高中,上了大学,还会受到其他老师的教育。他们走上社会,社会还会给他们更深刻、更沉重的社会教育。我的那点教育或许早就被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完全抵消了,中和了。即使我使出浑身解数,我能给学生的影响,其实很小,很小。那种遇见一个老师,改变一个学生命运的事情,也是有的,但绝对是小概率事件。

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不过是孩子们人生之旅的特殊过客,这个过客有点特殊,但毕竟还是过客。

那么,学校教育还有意义吗?早就有科学家做过实验,把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放在富有人家,把另一个放在穷人家,40年后,这两位兄弟拥有同样的性格和基本相同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基本相同。于是便有了“一两的遗传等于一吨的教育”这一说法。

既然如此,还要学校教育干什么呢?我只能遵从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教导:知其不可而为之。我虽然只是学生漫长人生的匆匆过客,但是我毕竟是陪伴他们三年的过客。三年和整个人生相比,是短暂的;但是这三年是学生人格成长的关键三年。我这个特殊的过客还是能有所为的。至于学生毕业后,会遇到怎样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那就是学生本人的造化和社会的造化了。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本职工作。

我知道梦大概迟早要破灭,但仍然要有声有色地去做这个梦

这是我的使命

一、我仍然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不仅仅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类的早期文明;人类之所以为现代人类,是因为人类的人文情怀,这是万物之灵才具有的,是人文情怀使人类从中世纪的蒙昧中走出,走向现代文明。

人文情怀是所有人文学科教育的共同使命,语文学科因其特殊性而首当其冲。我会在三年的语文教育中尽最大的努力渗透人文情怀的教育,争取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人文情怀的种子。

个人以为,人文情怀的核心是正义、责任和关怀。个人以为人文情怀也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的人文情怀是敬业,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是对社会的责任。从这一点来看,我的那位学生最低层次的人文情怀应该还是具备的。较高层次的人文情怀是对社会的责任,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闷声发大财”“作壁上观”“沉默是金”,明知“有些人做的是错的”,但是“看破不说破”,这些人再敬业,其精神世界离较高层次的人文情怀还是很远的。

最高层次的人文情怀,即知识分子的天然使命。我们一般认为,知识分子天生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作为民族的良心,知识分子应该对民族的历史以及未来负责,即使是不可挽回的历史和令人绝望的未来。因为你是知识分子,你对社会的思考远远超越于普通人,因此你天然承担着比普通人更重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张载认为,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说,读书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认为,知识分子的天然使命就是永远的社会批判者,不计利害关系的社会批判者。社会在知识分子的批判中反省,进步。从古至今,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对知识分子使命的认识表达有异,但内涵基本相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以天下为己任”)、永远的批判精神、悲天悯人(对人类不幸的无限悲悯,对弱者的无限同情)的情怀。

我知道梦大概迟早要破灭,但仍然要有声有色地去做这个梦

鲁迅认为,知识分子的天然使命就是永远的社会批判者

当年我在为今天和我辩论的学生骄傲的时候,我相信,她长大后应该是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批判精神、悲天悯人的知识分子。但是,现实给我一个响亮的耳光。我的教育没那么大的力量,我是一厢情愿!

但是我要继续一厢情愿,继续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情怀,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我的教育更有效。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是一个读过书的人应该追求的境界。既然我承认自己读过一点书,那么我就要努力追求这样的境界,就不能忘记我们中国读书人祖师的教导:知其不可而为之——只埋头耕耘,至于收获成败,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

二、我仍然要努力让我的学生像学过语文的人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已故著名教授陈建伟先生曾说过,我们语文老师的使命是让学生像学过语文的人那样去说话,像学过语文的人那样去写作。我以为,陈先生的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形象地概括了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义。

我知道梦大概迟早要破灭,但仍然要有声有色地去做这个梦

陈先生在一定程度上形象地概括了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定义。

因为,我要让我的学生像学过语文的人。所以我拒绝“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功利化教学。我要把语文变成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实语文本来就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不过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语文教学被异化了,丧失了它原有的风貌。我要培养的语文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读写习惯。我要让学生像每天刷牙洗脸一样,自然而然地去读书,去写作。一日不读书、不写作,犹如一日晨起未刷牙洗脸一样不自然。我会让他们从课文的学习中学会深度阅读,学会真实写作。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写习惯,我不能只言传,不身教。我本人要坚持读书写作,并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个人写作在班级群中跟学生分享,以身示范,告诉他们读书写作不是什么很难的事,它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因为,我要让我的学生像学过语文的人。因此,我的教学不能只对中考负责,我还要为他们的一生负责。语文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的一生都离不可语文——开口说话是语文,沉默不言是语文,下笔为字是语文;有文字的地方就有语文,有人烟的地方就有语文,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因此,我起码要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习惯。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博士认为,语文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找到可以终身陪伴的经典名著。为了培养学生的终生阅读习惯,我努力在三年之内,让学生发现可以陪伴一生的名著。

因为,我要让我的学生像学过语文的人。因此,我必须坚守语文教学的审美性,把语文这个“绝代佳人”教成“绝代佳人”。因各种因素,不少语文老师把风华绝代的语文教成面目狰狞、不懂风情、无法沟通的怪物。把最有情趣、最美的语文学习变成一场苦役。在不少语文老师眼里,教材里是没有课文的,更没有审美。任何美丽的课文、任何深邃的课文,在他们眼里都是阅读理解题的选文和各种各样的细碎考点。以致于网友戏言,鲁迅说:我用生命写的文章,后人却拿它来布置作业。

语文教学主要应该是审美的过程,即领着学生感受课文之美,领着学生在阅读中有滋有味地享受语文之美。做事要务实,但语文学习却要“务虚”。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写过《务虚笔记》。语文教学的精魂是审美,那么就要和考试等功利化的存在拉开距离。不能让面目狰狞、不懂风情、难以沟通的考点和其它因素煞了语文教学的审美风景。

将“绝代佳人”教成“绝代佳人”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教学艺术和非常高的教学境界。我离这一境界还差得很远,但是为了把学生教成像学过语文的人,我就必须努力追求。

我有一个梦:我教过的学生都是有知识分子情怀的人!

我知道,这个梦大概迟早要破灭,但是我仍然要有声有色地去做这个梦!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这样写道:“就算人生是出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出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去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

我知道梦大概迟早要破灭,但仍然要有声有色地去做这个梦

我有一个梦,尽管我知道它大概会破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