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世高才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负世高才辛弃疾

辛弃疾与其他词人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他是以一个英雄豪杰的实践者的性格、气质和表现手法来创作词的。他以英雄豪杰的意志和理念突破了词的内容和境界,更以英雄豪杰的胆识,突破了作词的某些旧模式,又不失词的特殊美质。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也称赞道:"稼轩负高世之才,不可羁勒,能于唐宋诸大家外,别树一帜。"于是,历来论词者莫不称辛词为"豪放",并与"婉约"一派对比。辛弃疾的豪壮词,有一股浩然之气充满其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何等的气概啊!"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豪气十足!"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待到北伐时,要大显身手,斗志高昂,英雄豪气溢于言表!

负世高才辛弃疾

这种"真气内充""运气人词"的特点,在他的词中常有体现,特别是在豪壮词中,或明或暗地流动着"至大至刚"之气,具体表现为豪气、侠气、傲气等等。词中所出现的英雄形象、战斗雄姿、坚强性格、人格气质等,无不与这些"气"有关。这对形成辛弃疾词的豪壮风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辛词豪壮风格的重要特征。

负世高才辛弃疾

在这类词中,常常出现宽广高大的境界,那高耸的青山,如万马奔腾;那横跨两岸的长桥如"千丈晴虹";写瀑布,"跳珠倒溅";写长剑,是"倚天万里";"银河仙浪"暗喻抗金浪潮;"浪涌云浮",夸张牙檐当空、楼台高耸;用青山头白喻雪盖山峦;用玉龙飞舞喻雪中树枝,真是不胜枚举!写得那么开阔、壮丽、雄伟、奇特,在词的自然境界和精神境界方面体现了壮美,给人一种崇高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辛词"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宗",主要是就他的豪壮词而言的。

负世高才辛弃疾

辛弃疾一心想要报效国家、收复中原,由于他的政治理念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故而屡遭弹劾,官途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